(来源:文明百色)
夏秋之交,驱车前往地处桂西北一隅的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蜿蜒的公路盘桓于山腰,缀起一个个村庄,山上林木葱郁,农舍散布其间,仿佛一幅未经渲染的风景画。
行进途中,宣传标语不时从窗外掠过——“尊老敬老辈辈传,厚养薄葬风俗好”“不要彩礼不欠账,和睦美满幸福长”……当前,隆林正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喜事廉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遏制不良风气蔓延,助力乡村振兴。
人情“枷锁”:群众不能承受之重
“2012年,我爷爷去世,办理白事宰了14头牛,宰牛的回礼花了8万多元,加上酒水与摆席,总花费至少10万元,这对一个以养殖牲畜为生的家庭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隆林德峨镇德峨村团支书杨健回忆。
白事是风风光光办了,但家中却背上了沉重债务。杨健那会儿尚小,父亲又是独子,巨大的经济压力落在杨健父母肩上。此后几年,杨健一家节衣缩食,靠着售卖自家养殖的牲畜,好不容易才将借款还上。
这并非个例。“隆林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居住着苗、彝、仡佬、壮、汉5个民族,全县总人口43.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1.2%,境内民俗风情多样。”隆林各族自治县党委书记莫庸向记者介绍,“有的民族同胞老人过世时,亲生儿女、儿女的儿女,以及直系亲属女儿女婿,都要宰两三头牛来祭奠,以示孝敬。这一习俗已经沿袭上千年。”
在以前,宰牛的习俗是当地民族同胞表达“男女平等”观念的体现。其中,儿子宰的牛叫“主牛”,女儿宰的牛叫“客牛”。“主牛”用来祭奠,“客牛”一半的肉用来招待客人,另一半则过秤,由主人家按市场价给钱作为“回礼”,同时还要给“客牛”提供者“喝酒礼”……一系列繁文缛节下来,主人家早已不堪重负。
“随着群众生活逐渐富裕,这一习俗逐渐变了味。”者浪乡劳保所干部、央腊村包村组组员熊柳红坦言,前些年,村民之间攀比摆阔逐渐成为“风气”,宰多少头牛,成为儿女是否孝顺、葬礼是否风光的标志,哪怕家里节衣缩食、债台高筑,也要乡比乡、邻比邻,不能丢了面子。
“不仅是宰牛的问题,下葬挑日子也是白事费用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者浪乡么窝村党支书陶胜明介绍,按照当地习俗,下葬是要算日子的,日子靠近尚好,如果挑的日子在数十天以后,就需要邻里乡亲帮忙看守逝者,等待下葬这段时间的吃食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沉重的人情来往,成了禁锢在群众肩上的一道‘枷锁’,让人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只有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倡导新时代习俗,才能有效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隆林各族自治县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斌说。
移风易俗:摒旧俗倡新规
“当乡风民俗逐渐‘变味’成为陈规陋习,它就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块‘绊脚石’,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遏制住这股歪风陋习,倡导文明新风。”陶胜明义正言辞地说。
此前,隆林曾多次推进移风易俗行动,但收效都不太显著。“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隆林选择循序渐进式的‘减法’行动。”隆林各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莫雅雯说,“毕竟是承袭了千年的习俗,让群众立刻彻底摒弃旧俗,一头牛都不宰,也不太现实。”
2021年以来,隆林在全县范围内启动“移风易俗”统一行动,从群众反应强烈的白事宰牛习俗破题,明确提出:除直系儿女外,其他人均不再宰牛、羊、猪等牲畜祭祀,主客双方祭祀和招待客人的牲畜总量控制在3头以内,吃食标准也相应缩减。
除明确的倡议外,隆林5500多名党员带头签订承诺书,引导党员干部发挥示范作用,打造移风易俗“先行军”;组织巡回宣讲队,文艺队等,创新三字经、民间山歌、开展“送温暖防返贫”“流动广播”“小手拉大手”“乡镇宣讲团”等活动,强化倡议宣传进村入户、入脑入心。
“新时代新气象,移风易俗要跟上;陈规陋俗要抛掉,振兴路上凯歌传……”记者在隆林采访期间,一段由县乡干部快板说移风易俗的短视频,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广为传播。
系列倡议下,各乡镇村屯行动起来了。在者浪乡么窝村,移风易俗的宣传栏和路边标语随处可见。村里还通过乡村夜话、博士大讲堂、乡村振兴学堂等,向村民们宣传移风易俗的好处。
“移风易俗行动开展以来,群众从开始一时难以接受,到后来十分支持,现在已基本没有大操大办比排场的现象了。”熊柳红告诉记者,央腊村实施移风易俗积分奖励制度,以户为单位进行积分计算,屯与屯交叉评分,每年评两次,对优胜者进行奖励,群众热情高涨。
去年至今,隆林以年长老人为重点,加强白事活动倡议,累计走访60岁以上老人3217人,举办“博士大讲堂、乡村夜话”等志愿宣讲会192场次。绝大多数村民都赞成倡议,认为这样既可以遵循传统祭奠逝者,又减轻了压力。
“清”风拂面:负担“轻”起来
“生前尽孝,薄葬厚养”。去年,么窝村村民王绍年家中发生白事。在了解移风易俗行动后,王绍年主动给支书陶胜明打电话,希望村干部能帮助劝说他家亲戚,精办简办白事。
起初,王绍年家的部分亲戚们并不同意减少宰牛头数,因为在移风易俗之前,其他亲戚身上都累计了不少“牛债”,现在忽然不让宰了,他们感觉情意过不去、面子拉不下。
“如果移风易俗不坚决执行,那我们的子孙后代将继续背着这些‘牛债’,别说富裕奔小康了,一夜返贫都有可能!”在村干部的不断努力下,王绍年的亲戚终于被说服了,将原本打算宰的8头牛减为3头。
“仅宰牛一项就省了3万多元,吃食、炮竹和下葬也都大大精简了,这极大减轻了我的生活负担。”王绍年如释重负地说。
今年初,么窝村副支书王小秋家里发生白事,其间只宰了一头牛,准备了7桌饭菜,没让远在外地的兄弟姐妹回来,整个白事在3天内就结束了。
“我深知‘牛债’给村里每个家庭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但碍于面子,很多人明知是陋习,仍硬着头皮掏空家底操办。作为村干部,我必须带起头来。”王小秋说。
德峨村龙洞大寨村民杨春风的父亲是老党员,生前再三叮嘱孩子,自己百年后,不要大操大办。杨父去世,家人为其办理丧事,如按以前风俗,要宰十几头牛,最后总量控制在3头,节省了10余万元。
“群众苦陈规陋习久矣!”杨健坦言,他从小便亲眼见证了重殓厚葬大操大办,给一个个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在2021年岳父的白事上,他积极劝导岳父家亲戚,将宰牛控制在3头,其他流程也相应精简,整个白事至少省了4万元。
“现在我也有了孩子,我要做个表率,希望我的孩子对于白事的记忆是‘健康’的。”杨健诚恳地说。
“简办改变老规矩后,大家的压力都小了,今年的日子过得更滋润了,移风易俗真是好!”生基湾村新寨屯村民卢腾芬脸上洋溢着轻松。
今年3月,卢腾芬出嫁女儿,原定彩礼6.6万元、酒席40桌,移风易俗倡议劝导后,彩礼减至1.8万元,酒席减至15桌,“照样办得风风光光,一点也不失体面”。
“现在村里都有红白理事会,只要报备的红事或白事超规格了,村干部都会积极劝导。”生基湾村党支书杨腾说,如今,村里每场红白喜事至少节约5万元,村民都十分支持。
据统计,隆林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以来,已劝止白事大操大办340起,减少杀牛654头,户均屠宰牛从15头左右减少到户均2头左右,群众幸福感大为提升。
“我们将继续健全移风易俗长效机制,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把反对婚丧等事宜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让文明新风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各方面,助力乡村振兴。”莫庸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王瑾雯 通讯员 尚永江 莫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