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重庆市涪陵区,有一座著名的水下博物馆,该博物馆是为了保护水下文物白鹤梁而建成的。可是您肯定想不到,这座博物馆在开馆三天就遇到了一个难题,直接影响到游人的观景体验。后来专家是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难题?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重庆市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有一块特别长的巨型石梁,它便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白鹤梁。白鹤梁长度约为1600米,宽度为16米,其上有唐朝至现代诸多文人的题刻文字共165段,共计3万余字,其上还有石鱼18条、浮水观音2尊、以及一只白色仙鹤。
在诸多的文人题刻中,多数都是关于记录长江水文的内容,也有抒发情怀之作。根据古代记载来看,白鹤梁是全世界唯一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负责观测与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具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对长江的大力开发与改造,著名的三峡水库工程也顺利开工,这也意味着,一旦三峡水库工程建成,其内部积蓄的大量江水会彻底淹没白鹤梁。鉴于这种原因,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决定,以保护文化古迹白鹤梁为基础,在该地建设一座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从2003年起,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竣工,成为了我国第一座水下博物馆。白鹤梁博物馆位于长江水下40米,并且上下都要通过电梯进行运载。在博物馆的外部,特意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无压容器罩”,用以保护白鹤梁以及馆内设施。
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在白鹤梁博物馆建成之后开放的第三天,馆长就不得不宣布,白鹤梁博物馆需要暂时关闭,并进入紧急维修阶段。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其中的问题也很简单,因为水下保护罩内的水质过于浑浊,并且水内的灯光设施以及玻璃罩上,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藻类植物,游览者在参观时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
为了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特意请来了我国各大院校以及水质研究所的专家,群英荟萃一同对该问题进行“会诊”。在反复的商讨研究之下,专家们给出了三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1.采用自来水
一开始的时候,无压玻璃罩内的缓压水都采自长江内部,以此来维持玻璃罩内在的水压平衡。可是长江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以及浮游物,导致其浑浊程度较大,水下能见度偏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馆方决定用干净透明的自来水进行罩内填充,如此就能解决水质浑浊的问题。可是单纯采用自来水的成本较高,几乎每个月都要花费30万元,故此馆方又对设备进行了改进,以自来水冲水置换的方式,将长江水加以净化,再重新注入到玻璃罩内。如此一来,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淡水资源,同时也将成本足足降低了很多,现在一年30万的水费也就够了。
2.调节灯光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长江水下浮游物较多,藻类植物的生长也颇为广泛。水下博物馆需要全面的灯光照射,可是在照明的同时,大量喜光藻类植物也开始疯狂生长,继而厚厚的吸附在灯源与玻璃罩之上。
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认为藻类植物喜光的原因与光的波长有关,光波越长,藻类植物越喜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可以将馆内的长波光源替换为短波光源,从根本上防治水藻的肆意生长。
3.人工干预
除了以上措施外,馆方还将博物馆廊道进行了工程改造,保证光照能对其进行充分照射。为了让游览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水下情况,馆内的观察窗也都被更换,全部由特种透光玻璃替代原来的普通钢化玻璃。
与此同时,馆方还雇佣多名潜水员,戴着呼吸面罩潜入到水下,对所有的玻璃进行清洗擦拭,去除掉玻璃上粘附的贝壳以及其他水生植物,时刻保证玻璃装置的清洁如初。
据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称,该馆正在规划建设水下监测数字化管理系统,准备全程用计算机等智能方式对博物馆进行管理与监测,争取为游人提供一个最直观、最舒适、最贴近文化的观赏环境。
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保护文化古迹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白鹤梁博物馆整改的事例也是最好的说明。小编相信,在各路专家的努力之下,白鹤梁博物馆一定能成为重庆市地标性的文化建筑。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