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的瑰丽雄浑,得益于苍天、胡杨、戈壁奇石,他们共同组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奇石圣地”,阿拉善也因此吸引了好多游客。
在这片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人们为了那一块块奇石趋之若鹜,对奇石的收藏也成为了又一种新型消费。这里的精品奇石为什么会如此受到热捧?又被炒到“天价”呢?
这要从奇石的“前世今生”说起。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那么多奇石,只是人们的炒作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它们原本只是一些普通的石头罢了。
奇石的出现其实并不是由于大家炒作才出世的。首先任何门类、任何收藏品的炒作都是基于一定文化背景、使用价值等综合方面的考量,也并不是什么事物都可以被炒作。
其次,奇石的收藏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它背后所蕴含的是传统赏石文化在现代意义上的传承。
而说到赏石文化的鼻祖可谓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在“石器时代”,它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紧密不可分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这也是“石大而为山”的深刻含义。
而古人向来追求“天人合一”,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想法极为热切。于是与园林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具有美学意义的强大的赏石文化。
历朝历代,喜欢赏石的名人文人也有很多,其中最为耳熟能详的就是“白居易”。
虽然赏石文化在宋朝才形成一种高涨的势头,但这位唐代诗人却以对石头的热爱被称为“太湖石第一人”。他把石头当做自己的宾友、圣哲、宝玉。
而之后的宋徽宗和米芾等人更是将赏石文化推向了高潮。那至今还屹立不倒的“万寿山”就是集聚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修葺而成的。
但随着时代发展,空间被大幅度的压缩,而体积庞大的赏石很难找到属于他的发展空间,于是“奇石”收藏便应运而生。
当然,对奇石的热爱不仅存在于古代,在当下还有很多人非常热爱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甚至不惜花费高价出手购买。
银川的一位小伙就是其中之一,在电视台工作的他,经常因业务需要前去不同的城市拍摄交流,在工作之余他对石头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花费时间去研究。
一次青岛出差,让他开始喜欢上了石头。
那一次他正好要拍一部关于城市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其中一幕便拍到了街巷里很多卖石头工艺品的商贩,通过进一步采访了解到,这些石头都是经过手艺人自己巧妙的雕刻、装饰而形成了精美的工艺品。
他用手指轻轻拂过这几块石头的光滑表面,被这些色彩缤纷、形状各异的石头所打动。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像是穿越了厚重的历史,在波涛的“贩卖”下,将这些大自然的精心雕琢送到了他的面前。
还有其他摊位的石头刻了名言警句,已经脱离了石头本身的含义,更像一位年迈沧桑的智者,将他毕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感悟送到了人们面前。
他没忍住买了好几块,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长期以往,这些石头,像是他的朋友一样陪伴他走过一个个春秋、熬过一个个加班通宵。
后来又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来到阿拉善拍摄纪录片,正好了解到这里的奇石文化,见识到了火山喷发后形成瑰丽神奇的火山岩石。他对石头的喜爱再次燃起。
在这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在这环境恶劣的火山周围,他看到了一块块火红色的石头,他们富含很高的铁元素,在风沙的抚摸下形成了不同大小的斑点和洞穴,非常美丽壮观。
在拍摄完之后,他没有立刻回家,而是选择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和朋友一起继续探寻更奇特的石块。
这里的环境非常的糟糕,连当地的向导都不愿继续陪他们住在这里,可是仅仅凭借着对石头的热爱,这个小伙还是坚持了下来。他们每天奔波于各种火山周围,所吃的食物只有泡面。
有时候,人的毅力在热爱面前会爆发出惊人的持久力,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他的朋友捡到了一块很是满意的石头。
这块石头有着人脸的形状,表面有三种不同层次的颜色,就算是梵高的颜料都调不出如此绮丽的色彩。而且在它的侧面还有不同的线条,像是出自画家之手。
而这全是大自然的馈赠,没有一丝人工参与。
小伙子很是喜欢,急切地想要收入囊中、好好观赏。但是他的朋友也同样是石头爱好者,他有一丝犹豫,不想夺人之美。
在返回银川的路途上他坐立不安,心中这个火苗一直无法熄灭,最终还是鼓足勇气,向朋友提出购买的想法。
最终,很顺利地以150万元买下了这块石头。在那个年代他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不到500元,对他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花费了。很多人说他傻,也说他的朋友太过分了,这不过是一块长相特殊的普通石头。
但是他自己认为花的很值,后来他拍摄的奇石照片引发网友关注,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也邀请他前来对石头作出评估和检测。
专家检验后得知这块石头是一块宝石,它的质地属于玛瑙,且诞生于两亿年前的火山喷发,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下,形成了一位老夫人的脸,甚至还有很真实的老年斑和皱纹。
鉴定结果一出,也吓傻了这位小伙,原来这块石头如今价值9600万!被列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
真正的兴趣爱好终究不会辜负你的热情和用心,这位小伙真心爱石头,并没有疯狂去炒作和消费它,而是用心收藏、好好养护,最终换来了石头的“馈赠”。
换一个角度来看,他的朋友急切地以高价将自己辛苦捡来的石头售与别人,最终自己什么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