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黄冈县儒博乡陈策楼村(现名叫黄冈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有一座“一大”代表陈潭秋烈士的故居,每一提到清明时节,便有不少人前来瞻仰。
陈策楼村北依大别山余脉烽火山,南临长江支流巴河,106国道穿村而过,距古城黄州古城仅20公里,挥山水灵气,拥人文资源,村里陈潭秋烈士的故居始建于清清光绪二十二年(1866),一进二重,面阔五间,面积约280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尤其令人称奇的是,的三兄弟,全部参加革命,而且近代最重要的活动,辛亥革命、一大代表、南昌起义他们兄弟三人竟然都有一个人参加。
村里人介绍,由于兄弟参加革命,陈家的房屋被国民党反动派全部烧毁,当时留下一个门框,现在的故居是建国之后重新修建的。
陈家大哥名叫陈树三,名磊,派名宗珠,字伯荪,号树三,曾就读于湖北北路高小学堂、省立中等工业学校、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学校除名。后回乡创办了“聚星学校”,以新思想新文化传播革命知识,他参加革命比较早,对两个弟弟影响比较大。对他们日后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陈树三为了寻求救国道路,早年参加了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参加了武昌首义——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成功后,随同黄兴先生一路,赴南京筹建“临时政府”,在南京陆军部任要职,屡建功勋,1911年11月12日在南京被反动军阀施放冷枪杀害。
在陈家兄弟中排行第七的陈潭秋,自小读书勤奋,文思敏捷,在小学就一直是优等生,为本班同学所赞许。濮阳孙啸千在聚星任教时,对潭秋和荫林奖励倍至。这位先生离开聚星时还将潭秋和荫林两兄弟带到自己家乡的学校,免费就读。1912年,陈潭秋离开黄冈,来到省城武昌,入省立一中读书。
1914年他进入武昌中华大学补习,又考入高等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在中学和大学期间,陈潭秋酷爱文学,精英语,同时也以校内的足球健将和长跑能手著称。在五四运动中,他是游行的带头人,并被推选为武汉学生代表之一到上海联络各地学联。
陈潭秋作为“五四运动”的带头人,出席“一大”代表12人之一,代表的是武汉小组的二位成员之一,到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参会,后转至嘉兴南湖红船上。他是党早期骨干,后来担任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因病未参加长征,1935年赴苏联学习,1939年在新疆担任中共驻新代表和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
陈潭秋革命生涯的数十年中,以战士之勇持枪作过战,火线负过伤,这位中英文俱佳的才子,当初在绿茵场上身形矫健的记者,有着铁一般的意志,最后壮烈牺牲于天山脚下。从建党到牺牲,陈潭秋历任华中、东南、华北、东北、华南和西北党的负责人。1945年召开“七大”时,代表们因不知其牺牲噩耗,仍选他为中央委员,其功绩始终为同志怀念。
八弟陈荫林,原名森,号荫林,从小聪明过人,有神童之誉,小学读书时就为李卓侯(李四光之父)先生器重,后入黄州高等小学,考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参加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1929年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毕业。
北大毕业后陈荫林回到武汉,先后在武汉中学、启黄中学、湖北省立第一师范讲授英语,致力于“教育救国”,后来,他意识到只有反帝反封建,推翻旧社会,粉碎旧制度,大家才能过着永久和平的幸福生活,任何改良主义都是幻想。随后在哥哥的影响下参加革命,投入到工农群众运动之中,成为湖北早期党员之一,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分部(后改名武汉分部)工作,在武昌徐家棚开办工人夜校、工人子弟学校。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他奔走援助江岸工人罢工,2月7日,在江岸直接参加了工人同军警的搏斗。不久入党,成早期参与领导农协、农工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根据省委的部署,陈荫林带领湖北农民武装训练班和农民自卫军养成所学员600余人,乘小火轮顺江东下,追赶贺龙部队,在九江编入二十军教导团,乘火车先去南昌,参加“八一”起义。
起义部队占领南昌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陈荫林被任命为工农委员会委员兼宣传科长。并随起义军南下,攻下江西抚州后,陈荫林担任宣传队长,他带领宣传队每日同先遣队提早出发,了解部队所经之地的民情风俗、山势地貌,做好沿途的宣传工作。因天炎酷暑,食宿无保障,在到达古城前身染重病。但部队行军在即,宣传工作脱不开身,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在坚持不住的情况下,才住进瑞金医院,由于环境艰苦,治疗不及时,终因病情加剧,缺乏医药,不幸以身殉职,葬于江西瑞金。
这个村的陈家三兄弟,早期的革命家,全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成为革命烈士,没有一人看到新中国的诞辰,为革命释放自己全部光和热,实属不易亦实属难得,兄弟三人的丰功伟绩得到人民的深切缅怀,铸成后人心目中树起永远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