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槐荫区文化工作亮点纷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供给日益丰富;依托独特资源优势,突出政府主导和规划引领作用,大手笔勾勒出全域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轮廓”,努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在槐荫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
一早近3000人排长队、“夜读空间”一座难求……暑期来临,图书馆再次成为热门打卡地。
7月26日8:30,距离位于槐荫区的济南市图书馆开馆还有半小时,读者已经围着济图新馆排了一整圈,粗略统计,不下500米。这还不是全貌,在济图新馆地下,有一条同样的“长龙”。
据济南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冯志辉介绍,自暑期以来,市民学习阅读热情日益高涨,每天仅早晨集中进馆读者就接近3000人次,全天约1.5万—1.6万人次。为满足读者需求,济图临时增设400余个座位,同时将原本位于新馆一楼报刊阅览区的“夜读空间”迁至四楼自习区进行全面升级,目前可为读者提供近600个阅览自习座位,开放至24:00。
“有了这个社区培训课程太方便了,孩子一直想学课外的知识,我正愁报哪个培训班呢!”7月21日,“艺润槐荫”社区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暨槐荫区文艺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在阳光100艺术馆举办,同时,社区艺术培训第一课授课也在进行中。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今年以来,槐荫区着力打造“艺润槐荫”社区文艺志愿服务品牌,采用社区点单、文联派单的“菜单式”方式,开展精准文艺志愿服务,将在全区全面开展100场社区培训课程。“艺润槐荫”社区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的启动,旨在进一步加强文艺志愿服务宣传,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打通文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开创文艺志愿服务新局面,不断增强市民创建文明城市的获得感、幸福感。
此外,槐荫区今年新开展艺术槐荫建设工作,“百姓点单,政府买单”,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演出、听戏曲、观展览,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截止日前,艺术槐荫建设项目对辖区16个街道配送840余场次。实现服务区域均衡化,解决百姓文化需求差异化,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成为了槐荫新的文化品牌。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外在是产业,内涵是文化,载体则是项目。
近年来,在“文化兴”的推动下,槐荫区依托山东省会大剧院、省科技馆新馆、市美术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印象济南·泉世界等平台倾力打造“泉城文化艺术会客厅”,江北最大、济南首家蜡像馆——帷幕蜡像馆正式开业,方特东方神画、省会大剧院、时光艺术之城等文旅载体影响力不断扩大,仅今年7月份,方特东方神画接待八万余人,省会大剧院接待两万余人,帷幕蜡像馆近三千人,槐荫辖区众多景点成了不少市民暑期必玩地。
自2017年起,槐荫区对32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及文化活动共计扶持2445万元,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市场运作、社会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截至今年6月,全区文化企业从2017年底的1462家增至3000多家,形成了以大型文创企业为龙头,以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文化市场主体格局,全区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文化产业园区共有5个。
为搅活文化产业建设的一池春水,槐荫又将目光瞄向更远的地方。
8月11日到13日,槐荫区党政代表团赴陕西西安考察交流,与西安曲江文化产业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于强化沿黄流域协同合作,做大做强沿黄文旅产业。
根据协议,槐荫区将与曲江资本共同围绕“文化兴”工作部署,在央企总部城、百年商埠历史文化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等重点片区引入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拓展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并在对外开放、宣传推介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丝绸之路”“东亚文化之都”文明交流互鉴。同时,开展文化演艺编创、品牌打造、市场推广等合作,实现文化演艺事业产业同步发展。
未来,槐荫区将围绕“文化强省”“文化济南”建设目标任务,全面促进国家、省、市政策落地,实施“1620行动计划”,即:以党建为引领,实施黄河文化传承保护、全域旅游跨域发展、文旅矩阵培育、商埠文化振兴、文化高地建设、文旅产业赋能六大行动计划,实施20项重点举措,实现槐荫文化旅游“一年强基础、三年树品牌、五年成引领”。到2026年,“齐鲁门户 医养之都”城市品牌影响力、美誉度全面提升,群众文化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文化旅游产业链基本成势,游客接待量保持较高增速,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文化兴”成为“西兴”“中优”高质量发展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王璐敏)
来源:槐荫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