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易中天,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百家讲坛》和《易中天品三国》这两个节目。《百家讲坛》为大家讲解历史,品评“汉代风云人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易中天品三国》传递了易中天老师的独到见解,让我们对于历史上的人物更多了一份见解。
这两个节目让易老师知名度提高,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采访易老师,其中,易老师在一次采访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为何上海人遭受如此多非议?”
一、都是钱财惹的祸
上海一直是国内顶尖城市,有着雄厚的财力和高端的科技人才,是无数学子和创业人员最理想的沃土,在这里只要你有才华,就可以实现抱负。然而,在享誉盛名的同时,这座城市也备受争议,很多不好的论调紧紧围绕着上海人。
上海作为一个大城市,保留了很多过去的痕迹。电影《八佰》的遗址在这里就能找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古色古香的林荫大道和古典建筑。
这座城市之所以成为一线城市,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着高科技,更是因为它有内涵。很多无数海内外的学子慕名而来,共同为了理想打拼,这也使得上海的实力又增加了许多,正所谓强者愈强,大都市上海同样也承受了许多外界的批判,受到了许多言语上的攻击。
外界对于上海言语上的攻击无非是上海人太吝啬,高傲感太强。这些攻击也并非无根之源,还可以找到很多证据,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的佐证,让很多对上海不甚了解的人也认为所有上海人都是高傲、小气的。
种种诋毁,上海人无论怎么去解释都徒劳。有些上海人懂礼、文明、大气,但是也会被莫名地歪曲。连易中天都发出疑问:为何上海人遭受如此多的非议?那么,上海人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大家对上海人的有色眼镜如此之深?
二、“方言俚语”被歪解
中国有56个民族,有着各种方言,这使得同是一个民族也不一定就能听得懂对方所说的话。提及方言,最惨的非东北莫属,因为他们的方言全国人民都能听懂,而最难理解的无非就是江浙沪,有的地方甚至连同村人都无法听懂对方的方言。
中国的语言很丰富,这也使得大家的沟通变得不是特别简单。两个人能否愉快地交流就要看两人的语言是否相同,上海人的方言实在难以听懂,而且他们在说方言的时候语速过快,自然给人一种高傲、难以相处的感觉。
那么,南方方言千千万,为何独独上海受到了争议?这大概是因为上海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提及上海人第一印象就是有钱,而有钱人在很多人心中也就意味着高傲、不接地气。同时上海的方言语速过快,音调不温和,不像湖南、天津、湖北这些方言接地气。
但是仅仅因为听不懂方言和方言的音调不太喜欢,就判定为这个方言是骂人的、上海人对自己不友好,这上海人实在太冤了。因此,大家对于上海人的方言要多一份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语言有语言独特的魅力,从语言中可以感受到当地的文化。语言是共通的,都是传递感情,起到沟通作用的。所以仅仅从方言去判定一个人的好坏过于片面,令人心寒,因此,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不同方言而非偏见。
三、 电视也是一个放大器
除了方言方面使得上海人形象被大众误解,在电视上上海人的形象也过于狭隘,很多无辜的上海人也被误认为和电视上一样尖酸刻薄。就像电视剧中的容嬷嬷的扮演者,她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形象,但是群众对于她的演技没有过多赞扬,反倒是认为她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恶毒之人,把她的角色代入了生活。
这种行为无疑和观众把影视剧中丑化上海人形象的行为代入现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上海人虽然精打细算,但是这不是吝啬,有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大气的一面,没有他们的精打细算,何谈上海的繁荣,我们不应将他们的缺点无限放大,而将优点无限缩小。
富遭嫉妒穷遭贱,上海人被歧视有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太有钱。有的人认为有钱人就应该多花钱,在吃喝方面应该多照顾穷一些的人,但是上海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AA才是最佳的方案,这使得越来越多人认为上海人小气,其实这只是他们的寻常做法。
因为大众的误解,上海人的好习惯被误解为一种错误行为,上海人无端遭受到了指责,这让很多上海人欲哭无泪。
四、上海人的歪曲传说从未停歇
提及上海,常常会听到上海人厌恶外地人这一类话语,这也让许多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很是无奈。排外这个现象哪里都能看到,但是也都是偶然现象,很少有某个地方大规模地歧视外地人。
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它的繁华靠的不仅仅是本地人,还有无数外地人的辛勤付出。那些说上海排外的无疑是以小放大或者是肆意杜撰,上海人虽然风光,但是却不曾排外,他们知道上海的成绩离不开大家,大家都是中国的一份子,没有高低贵贱。
其实真正和上海人接触,你会发现上海人还是十分好客的。他们待人热情,遇到路人询问还会耐心解答。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我们不能把某个不好的代入到整体,我们应该去客观地对待上海人。
五、同在一片沃土,不应互相排挤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应该用有色的眼镜去看待不同地区的人。
上海的繁华并非它的原罪,我们要正视上海,不以点概面,多看看上海人的长处。“家和万事兴”,我们同属于中国这个大家庭,我们应该抱团取暖,共同努力,打造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