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在这纷扰社会,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成为不少人最殷切的归属。在现代社会,每个人从出生就在“争”,争资源、争名额;每个人出生都在“拼”,拼努力、拼资源。
紧张、压迫,都在向那些即将面对社会的人释放信号:别轻易靠近,未来不好过。这种压力,让不少人选择了逃离。有人躲进网吧、有人逃回家里、也有人隐居山林。
而隐居山林的首选,自然是有着“天下第一福地”之称的终南山。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位26岁大学生,毕业后选择隐居终南山,最终被父亲一脚踹回社会。
终南山之名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终南山,作为“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等文化的发祥地,终南山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自老子在终南山创下楼观后,终南山就成为了一重要之地。作为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又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交汇点,终南山历来都是“大家”必游历之地。
“终南山,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作都邑之南屏,为雍梁之巨障。”
除却终南山是诸多文化的起源地,终南山的自然风景也是成为隐居的一大原因。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和秦岭一般,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其中大谷有五、小谷过百,因此形成了典型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
所以终南山是山非“山”,其内的自然风貌引来了不少人伫足。不少到过终南山,见识了这里风貌的人,都有种舍不得的感觉。
但真正让终南山享誉天下,还是因其无可替代的道教文化。从老子在此立下楼观,许多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老子在楼观讲经授道,留下《道德眞经》五千卷;尹喜写下《关尹子》等著作,后人创下楼观道派;吕洞宾黄粱一梦,成就八仙之名;王重阳活死人墓修炼,开创全真派。
正是因为终南山地貌、文化,从这里走出来了许多隐士。如尹喜、姜子牙、赵公明等,这些人给后世人留下无尽遐想,也为后人隐居创造了先天条件。
陶渊明隐居
一壶酒、一座小院,坐在里面看太阳东升西落。陶渊明一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佳诗句,向后世人展现了一番别样的隐居生活。
所以当李子柒式的视频出现后,一路爆火。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喘息的机会,而这种放松心灵的日子,是许多人羡慕却不曾拥有的日子,为此才会吸引许多人眼球。
可不管陶渊明、李子柒,他们展示、叙述的隐居生活,真就是我们以为的隐居?我们且来说说陶渊明,他二十岁就开始入仕为官,到四十岁才辞官,正式开始他的归隐生活。
在这长达二十年的入仕生活中,陶渊明赚到了足够后半辈子生活的钱,所以即便是隐居,也能自力更生,所以才有“躬耕于南阳”的说法。
更何况古代一直就有“尊隐”的传统,对待隐士往往都是采取优待政策。所以陶渊明隐居期间,依旧有不少人上门请他入仕,并赠送些许钱粮。简而言之,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有物资基础的。
再来说说“李子柒式”的田园生活,这种悠然的生活,也引来许多人羡慕。但真正了解他们背后艰辛的,都明白所谓的悠然生活,依旧是忙碌。因为他们所展现的悠然,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而非生活写实。
大学生隐居、父亲一脚踹回现实
魏超,一名90后,普通大学毕业。相信不少人听过“毕业即失业”这句话,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就面临社会的“毒打”,做着繁重的工作、拿着微薄的工资,魏超也不例外。
原来希望的“人间理想”,当面对现实后,就不得不收起来。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领着相差无几的工资,当将自己养活之后,这份工资也所剩无几。
当现实生活一成不变、未来生活毫无希望,多数人都会选择逃离。所以现在90后、00后辞职成为常态,理由也十分奇葩。如世界很大,我要去看看;我还小,我想回家;我不想做了等等。
当现实生活和理想发生巨大误差后,魏超选择逃避。他选择来到向往已久的终南山,过上了心心念念的隐居生活。
在许多人想象中,隐居生活就是修身养性、自给自主。可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自给自足?或许不少人会说种地、养猪、种菜,人还能饿死不成?
而答案是:会饿死!终南山并非农村,隐居也非回农村生活。隐居不单单要承担生活费,还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经济来源,就意味着买不到吃食。在终南山可别奢望有人会施舍一二,今时不同往日,隐居在终南山也需要物资基础。
而本就因现实生活不如意,隐居在终南山的魏超,显然并不是富豪。所以他的隐居生活,可没有“采菊东篱下”那般诗情画意,而是充斥着颓废之意。
当得知儿子隐居的消息后,魏超父亲找到他时,他已然成为一“野人”。不修边幅、浑身发臭,这哪里是隐居?分明就是糟践自己。
魏超父亲气不大一处来,狠狠的踹了儿子一脚。
“你没钱,学什么陶渊明?”
这一脚、这一句话,让浑浑噩噩的魏超的隐居梦彻底破碎。他所谓的隐居,不过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当他幡然醒悟,自然愿意再度回归现实。
隐居真是一件好事吗?
城市的节奏快、变化快,许多人都在承受着压力。所以许多老人退休后,都想回到农村,呼吸农村的空气、感受这种静谧,这也是许多人隐居终南山的原因。
可对于年轻人来说,若非无欲无求、无牵无挂,隐居山林真的好吗?且不说隐居山林所需要的物资基础,就单单说这种行为会给自己的亲人造成多大的遗憾。
城市的节奏快,我们只能选择适应,而非逃离。隐居生活并非不好,正是对于有牵有挂的当代年轻人来说,隐居山林只会让我们与社会脱节。
结语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所谓的隐居,是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可当我们现实生活中受挫,就选择隐居,这并非隐居,而是逃避。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迎难而上才凸显朝气。若是一味逃避,那岂不辜负了自己、辜负了信任自己的那些人。或许等老来,在农村修座小院,种上些蔬菜,和老伴看太阳东升西落,这样的生活也算安逸。可在需要奋斗的年龄,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