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起歌舞,千年侗寨笑声欢。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犹如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神秘多彩的侗寨,丰富奇特的民俗,处处可以领略那千年的风情;震撼人心的侗族大歌,引人垂涎的百家宴,绘就侗族神奇秘境。在这里,你还可以参与花炮节、南瓜仗、多耶节、集体婚礼、芦笙节、月也、过侗年等民俗节庆,每一场都极具侗族风情。
三江侗族文化绚丽多彩。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以风雨桥、吊脚楼、鼓楼而著称的侗族村寨,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三江更是富集区,目前全县拥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名录153项,其中国家级4项,自治区级37项。近年来,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三江积极探索,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使千年侗寨焕发出蓬勃生机。
没有图纸的木构建筑
程阳八寨景区距三江县城16公里,是中国侗族文化和侗族风情旅游的集中地。走进景区,程阳风雨桥便映入眼帘:缓缓流淌的林溪河穿寨而过,错落有致的侗族吊脚楼临水伫立,绿色的良田与独具民族特色的吊脚楼、鼓楼、水车相互辉映,绘出极具民族特色的侗寨风光。
程阳八寨景区由马鞍、平寨、岩寨、平坦、东寨、大寨、平甫、吉昌八个自然村寨组成。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对传统民居的修缮,既保护了民居的外观旧貌,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打造出了一个原生态的自然古村落景区。
程阳八寨景区有中国最大侗族木构建筑博物馆的美誉。景区内拥有2000余座吊脚楼、8座鼓楼、5座风雨桥……侗族木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景区内,见证了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
侗族木构建筑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更显现出侗族人民的智慧。侗族的木构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仅凭榫头和卯眼相连接,就能使整座建筑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勤劳的侗族人民纯靠双手智慧,便建造出一座座蔚为壮观的非遗木构建筑。2006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建筑设计不用一张图纸,仅凭“掌磨师”的“杖杆”为标尺,靠独特的“墨师文”为设计标注,就能指导整个建筑的设计和营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凭借多年工作经验,练就了通过观察地形、山势,就能迅速在心中构画出“图纸”的“超能力”。
杨似玉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为了传承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他开办了“非遗”传习班并且广收徒弟。近日,记者走进杨似玉的工作室,杨似玉正在一楼的工作区认真打磨即将拿去东盟博览会参展的作品。工作室的二楼则是供学生研学以及游客体验的区域。“人多的时候,这里一天来了七八百人。”杨似玉高兴地告诉记者。
杨似玉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很多想要学习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学生。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每年假期都派一个班来向杨似玉学习。杨似玉每个学期也都会去学校进行免费的教学活动。“去年,我总共接收了来自全国各地3000多名学生,为了传承发扬我们侗族的木构建筑工艺技术,谁来我都乐意教。”杨似玉说。
文化遗产成人文资源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侗族大歌享誉中外。“歌声起也山花开,欢迎你到侗寨来……”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侗族琵琶歌声婉转动听,参加暑期侗族琵琶免费培训班的学生正在认真学习侗族琵琶歌。
“为了丰富群众生活,传承侗族传统文化,从2016年开始,文化馆就开始做免费的公益培训班,主要包括侗族大歌、侗戏、侗笛、芦笙、侗画等门类,至今已经开办了100多期。”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石妮妮说,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在三江大街小巷随处能听到优美的侗族琵琶声。
文化馆侗族大歌免费培训班的授课教师吴春月,姑父吴光祖是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婶婶吴探花是2009年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歌香门第”的她,从小便耳濡目染。
系统地学习了侗族大歌的吴春月,如今也成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哪里喜欢,哪里愿意学,我们就去哪里。”吴春月说,“我们还把侗族大歌传唱到上海、广州、珠海等城市,希望能够把我们侗族大歌传承下去,把侗族文化发扬光大”。
侗族人民能歌擅唱,侗戏也是侗族人民最为喜爱的艺术之一。侗戏是一种以演唱为主,辅以说白的舞台表演艺术,于2011年跻身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走进南寨村三江县侗戏传承基地,映入眼帘的便是侗戏表演舞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代表性传承人杨开远正在和戏班的学员进行排练。
“作为侗戏传承人,我有义务把侗戏弘扬出去,我常带领戏班去周边的村屯以及中小学教戏、传戏。”杨开远说,“前几年,我还被邀请去了湖南的怀化学院进行教学,看到侗戏能够传唱出去真开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了解侗戏。”
侗族人民生活美如画。活跃在大山里的侗族农民画家也用一双双灵巧的手和神奇的想象,生动地再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百态。
三江侗画构思独特、色彩斑斓、形象逼真、新颖别致,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过去,淳朴的侗族人民利用农闲时间在煤油灯下创作,以锅墨、蓝靛等为颜料,用树枝、杉树皮为画笔,在侗布上描绘出侗乡的生产生活和迷人风光。现在,画笔虽然取代了树枝,颜料代替了锅墨,但侗族民族文化特色的本质却得到传承发展。2012年,三江侗族农民画成功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程阳桥景区内的中国侗画博物馆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侗画民间艺术殿堂,设有2个展厅陈列、收藏作品500余件,馆内所陈列的侗画作品富有浓郁质朴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三江地方特色。馆内设有室内研学体验区以及室外写生区,为学习及参观者提供全方位侗画展示和体验,文化遗产真切成为了当地的人文资源。
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公路沿着山蜿蜒如蛇形,车子盘山而上到达布央村。3900多亩的茶园一望无际,一行行、一垄垄翠绿的茶树随着山势绵延起伏,宛如一道道天然的五线谱,穿红着绿的采茶姑娘犹如乐谱中跳动的音符。布央村侗族风情浓郁,侗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三江县茶叶种植的发源地,布央村的茶园面积及产业规模号称三江“茶叶第一村”。
近年来,布央村以规模茶园为依托,将侗族文化、民族风情与茶叶的生产与采摘加工结合,形成了“唱侗歌,泡着茶,围着火炉打油茶”的侗族特色茶文化,丰富了当地茶文化的内涵。“丰富的文化生活使得村民精气神越来越好了。”布央村党支书助理韦兰超说,“茶农常变身‘演员’积极参与文化展示活动,参加拦路迎宾、芦笙踩堂、百家宴、侗族大歌等各式各样的侗族民俗活动。”2021年,布央仙人山景区接待游客5.6万人,旅游年收入达1600万元,带动茶叶附加消费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像布央村这样靠文旅产业致富的村屯还有很多。该县良口乡的和里村荷花飘香、游鱼戏水。“和里村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村寨在保护中建设,完好保存了寨内的风雨桥、古井、土地庙和青石板古巷道等建筑遗存,既美了乡村,又富了村民。”和里村党支书杨德秉说。
近年来,和里村整合历史资源,致力打造“三王宫”“侗族文化长廊”“千人长桌宴基地”及百亩“太空莲——禾花鲤鱼”立体养殖基地等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庄、家庭旅馆、高端民宿等新业态,每年吸引游客过10万人次,带动了农副产品销售,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创业就业问题。
程阳八寨景区通过积极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让侗族群众共同参与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探索旅游富民之路。景区充分挖掘丰富的侗族文化和侗族风情资源,以“千年侗寨,秘境程阳”为主题,精心打造极具侗族特色的情景演出项目《月也侗乡》《侗恋程阳》,其中《侗恋程阳》获评广西十大夜间演艺项目、广西特色旅游演艺项目。景区还积极挖掘“火塘文化”、芦笙、侗笛、琵琶等民族文化特色亮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艺活动,形成周周演侗戏、月月过大节、人人穿侗服的浓厚民族文化氛围。
将侗族特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三江县全方位实施“旅游+民俗”“旅游+非遗”“旅游+节庆”以及茶旅融合等“旅游+”模式。依托中国侗族多耶节、侗族大歌节、花炮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延伸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10.41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36.07亿元。(经济日报记者 童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