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新华书店海韵城书笙馆以中式美学为设计理念。
珠江公园里的“湾区书屋”。
非遗茶山绸衣灯公体验活动在下朗村国学馆开展。
东莞市茶山镇寒溪水村的“粤书吧”。 王涵琦 摄
被誉为“佛山最美书店”之一的先行书店。
由珠海新华书店举办的“我们一起快乐读书吧”活动。
广州五中阅读空间“科·雅·悦天地”里正在读书的学生。
今天,2022南国书香节落下帷幕。书香节举行的10天时间里,超过1000项缤纷多彩的阅读活动,遍布全省各地372个分会场,包括书店、书屋、图书馆、文化馆、剧院等,一时间,南粤大地书香满溢,人文氤氲,再度掀起读书热潮。
今时今日,“阅读”与“书店”的定义早已有了大幅拓展。为助推书香社会建设,涵养文明新风,近年来,广东省在大力开展南国书香节等公共阅读品牌活动之余,更积极探索“图书馆+民宿”“图书馆+景点”等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新模式。2021年,以文旅多业态融合创新为特色的“粤书吧”建设工程被列入广东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共建成2080家新型阅读空间。
随着南粤基层书香网络的不断延伸和提质增效,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书店进驻社区、机关、校园,甚至边远乡村。今年书香节期间,南方日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广州、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多家新型阅读空间,见证了新型阅读空间依托新媒体技术,让“知识”在“流动”中变得鲜活、立体的过程,更目睹了广东社会各界为“打造近在身畔的文艺栖居地”而付出的种种努力。
南方日报记者 黄楚旋
王涵琦 郭珊
统筹 黄楚旋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除署名外)
小而美“粤书吧”
变身乡村文化“粮仓”
“为有才华翻蕴藉,每从朴实见风流。”
这是记者对东莞市茶山镇寒溪水村中方壶公祠的第一印象。公祠已有300年历史,按照传统的“三进二廊”建造,最深处有一面四五米高的书墙,两侧书架整整齐齐摆满了书籍,在中庭倾泻而下的天光映照下,显得格外雅致、娴静。
这个由荒废古祠堂改造而来的小小书吧,自2021年8月开放以来,就成了附近几个村子的文化“粮仓”,引得村民和孩子们流连忘返。
寒溪水村“粤书吧”仅有280平方米,藏书超过7000册,其中6000多册书来自村里的旧图书馆。记者到访时,东莞市妇联、市总工会等单位正在这里举办一场暑期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二十多个孩子分散坐于书吧各处,高举着手争取抢答的机会。
寒溪水村文化管理员刘敏怡告诉记者,旧图书馆的人气远不如今天的祠堂。依托周边活化利用起来的红色文物资源,单单今年8月份,寒溪水村“粤书吧”就举行了11场活动。夜晚更是寒溪水村“粤书吧”最热闹的时候,书吧前的文化广场聚集了跳广场舞、散步的村民,很多人顺路走进书吧看书。
同样由古祠堂改造而来的,还有茶山镇的下朗村国学馆。与村里的篮球场仅一门之隔,打完篮球的年轻人、带着孩子的家长都愿意在运动之后穿过敞开的小门,来到“粤书吧”享受片刻阅读时光。
东莞图书馆茶山分馆馆长李培军介绍,茶山镇下辖16个村和2个社区,每个村或者社区,至少都有一个这样小巧、精致的“粤书吧”或阅读驿站。2020年9月东莞市茶山镇新城公园建成广东省首批、东莞市首家文旅融合“粤书吧”试点;南社村、寒溪水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入选广东省首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试点。
“我们不追求规模和数量,而是力求‘小而美’,舒适且美观,尽量缩小城乡阅读空间的体验差距。”李培军解释称。
为了把分散的“粤书吧”和阅读驿站整合起来,东莞图书馆茶山分馆还将原本由图书馆开设的文化惠民活动带到了茶山镇各村和各个社区。8月23日,记者走访茶山镇南社村城市阅读驿站时,这里正举办一场“读非遗故事·绘茶园十二将军”非遗传艺活动,由“茶山绸衣灯公”代表性传承人李翠薇为学员们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和民俗文化内涵。
“茶山镇本就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南社村作为明清古村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百年民俗‘南社斋醮’、南粤名菜‘南社九大簋’、千年技艺‘茶山绸衣灯公’等一系列的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传承近千年。”李培军介绍,在“粤书吧”开展讲座,再让学员亲自到南社明清古建筑群走访体验,会带来更真切的感受。李培军提到,以往茶山镇的村民时常自嘲“没文化”,现在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很骄傲地告诉别人,自己的孩子正在参加村里的“粤书吧”活动。“最重要的还是喜欢,喜欢才能让人真正爱上阅读!”李培军说。
学校里的“藏书阁”
与建在书店里的“书院”
当“粤书吧”、农家书屋、读书驿站等新型阅读空间在乡村遍地开花时,广州、佛山、珠海等各个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把服务的触角伸向基层,推动社区阅读空间焕发新的生机。作为“知识殿堂”代表的学校,纷纷与市、区图书馆展开密切合作,通过现代感、人性化的设计,让青少年享受阅读、快乐阅读。
在广州市第五中学,位于校园正中心的教学楼一楼架空层,被改造成通透明亮、设计典雅的“科·雅·悦天地”——集人文、科技、美学、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园高品质阅读空间。步行其间,仿佛听得见智慧的灵魂在书架前低语,数不尽的文化密码在等待读者一一寻觅。
广州市第五中学校长裘志坚介绍,科·雅·悦天地占地近3000平米,由书库、图书阅读中心、学生阅览室等七大空间组成,包含16万册藏书与250余种期刊报纸,可以随意浏览、自助借还。“除此之外,还要想法子让书库里的藏书‘流动’起来。”裘志坚说,科·雅·悦天地正推进藏书“芯片化”的步伐,让学生们寻找心仪的书籍时更加方便。馆内640多个座位被分成各类活动区域,既能满足个人安静阅读和师生闲暇交流的需要,又可支持阅读沙龙、云端共读、视听观影、访问接待等活动。
一年来,依托科·雅·悦天地,五中学子得以与港澳师生连线,共读《红星照耀中国》,共叙爱国之情;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这里还开展了聚焦冬奥赛事的点评沙龙活动,并线上采访了中国女子冰球队队员朱瑞……
“人人可读、时时能读、处处悦读。”“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当广州五中将这个理念一点点变为现实时,珠海新华书店正把优化旗下城市公共文化阅读空间提上日程,一个建在书店里的现代书院体系已初具规模。
在珠海新华书店海韵城书笙馆,整座书店布局设计提取岳麓书院等古代著名建筑特色,模拟出一个传统天井式书院环境。地面由来自珠海老城区的青砖老瓦交错铺就,象征着中国“晴耕雨读”的人文传统;而在被评为2021年“珠海市最美书店”的横琴书笙馆,读者能看到婆娑的竹影,古朴的蚝壳墙,蚝壳铺就的地面……
书店总经理邱晨告诉记者,考虑到新华书店主要受众仍旧是青少年群体,珠海新华书店一直在公共文化教育服务方面发力,探索全民阅读“珠海模式”。一方面,珠海新华书店旗下8间分店去年总共推出亲子诵读、英语戏剧、主题讲座等多元阅读活动超过700场;而在促进粤澳教育交流方面,珠海新华书店更是深耕30多年,为培养澳门青少年爱国爱澳、崇德向善的优良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悉,从改革开放初期,珠海新华书店就在澳门中小学校推广宣传使用内地版教材。邱晨表示,至今已有110多所澳门学校使用内地版教材,占澳门学校总数的90%以上,涉及11个科目;另据不完全统计,学习过内地版教材的澳门学生人数累计达40万人。除此之外,珠海新华书店还通过定期在澳门中小学校园举办中国字、中国茶等中华传统文化讲座,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横琴阅读基地、举办珠澳青年学习分享会、组织珠澳学子走进书店“同上一堂党史课”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不断根植于澳门青少年心中。
像涟漪一样扩散的
“文艺栖息地”
阅读,向来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如今,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形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不仅可以读一页书,也可以“读”一场展览、“读”一次讲座、“读”一种体验……阅读正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润泽人们的心灵。
广州天河区,珠江新城,寸土寸金的CBD地带。高楼林立之间,是位处大都市腹地的一片“绿肺”——珠江公园。沿着高低错落的林间栈道拾级而上,一栋荷塘边上充满复古风情的木屋跃然眼前。木屋中的咖啡厅里,人们悠闲地品尝咖啡,翻阅书籍;一墙之隔的“潘更迪雕塑作品展”,吸引一批批观众驻足欣赏。
这里便是湾区书屋——广州首批全民阅读示范点,也是广州市文联打造的广州文艺市民特色空间之一。在今年7月正式挂牌之前,这里已然成为何镜堂、蒋述卓、林蓝、贾樟柯、林帝浣等大湾区内外文艺“顶流”经常光顾的文化平台。
湾区书屋创始人欧亚介绍,尽管名为“书屋”,湾区书屋的优势却不在于藏书量,而是以“服务、对话、交流”作为自身三大功能。湾区书屋联合创始人、艺术顾问司徒歌今认为,“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人们需要通过精心挑选、策划、引导的‘泛阅读’方式,更加灵活、多维度地接收和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而湾区书屋承担的,正是这样一个‘场景搭建’的作用。”司徒歌今说。
住在附近的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湾区书屋建立之前,来公园的基本都是附近遛弯的居民。如今,湾区书屋已然成为远近熟知的“网红打卡点”,她也常常在散步时来到书屋,遇上合适的活动,还会专程带孩子一起参加。
司徒歌今希望书屋能成为思想流动、寻求共鸣的平台,让各界名家在此交流、对话,碰撞出新鲜热辣的“大湾区声音”,从而充分挖掘出岭南本土积淀深厚的文化势能;同时,书屋能让公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文化大师及其作品,感受人文之美,启智润心。
“置于闹市却能超然物外”——抱有同样愿景的,还有一大批民营实体书店经营者。
佛山禅城垂虹社区,建筑楼龄平均超30年,原本是离退休老人聚集的老旧小区。如今,以垂虹公园为中心,方圆一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数十家咖啡馆、文创铺子、美学和花艺小店,满街流淌着浪漫风情。因此,这里又被网友冠以“佛山版东山口”的绰号。这个转变可以追溯到2016年。那一年,被誉为“佛山最美书店”之一的先行书店,落户垂虹路27号,为垂虹社区舒缓的生活氛围注入了新鲜的文艺气息。先行书店尝试举办各类文艺沙龙、读书分享会、换书大会、唱片市集等活动,为书店赋能,以此作为吸引人流的途径。创办28年来,先行书店旗下3间分店目前依靠零售就能支撑运转,堪为实体书店中的佼佼者。
而最令书店主理人石头引以为傲的还不止于此。他带着记者在垂虹小区内四处游览,指点示意小区内深藏不露的设计工作室和小众展览空间所在之处。他表示,许多设计师正是受先行书店及其活动的启发和感召,才选择进驻小区。“先行书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定居,就像森林植物群落一样,慢慢形成业态聚集。”言谈间,石头神色淡然,语调坚定,他说:“我最高兴的事,是我们真正地改变了这个社区。”
■专家点评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程焕文
在交流、沟通的
良好社会氛围中“悦”读
“十三五”以来,我国在全民阅读推广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新型阅读空间建设是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在全省各地特别是珠三角城市,公共图书馆结合当地情况,建立了大量新型文化空间,在装修设计、书籍挑选上呈现出现代化、人性化的特点,在推动阅读方面起到了显著效果。同时,各地书店、私企、甚至是慈善团体,也建立了形式多样的阅读空间,“阅读+”的趋势蔚然成风。新型阅读空间的建立,把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基层的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非常符合我国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推广全民阅读的方向。
在全民阅读中,公众的阅读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但通俗书籍往往是大众阅读得更多的类型。如何更好地把一本书“读进去”?这些年来,从公共图书馆到各地的阅读空间,都抓住“阅读讲堂”这一形式,办起自己的阅读品牌,受到了许多读者的欢迎。在这些讲堂中,讲者有时是学者、作者,甚至可能是读者,他们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有关领域的知识,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讲给大众,让更多的人通过听一场讲座,就能收获各门类的知识。在大家阅读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听讲座就成了民众休闲时享受公共文化的重要方式。
时至今日,阅读已不局限在青灯黄卷下埋首苦读的情境中,而是日益大众化、通俗化,由一个人读书变成了全社会共读,在交流、沟通的良好社会氛围中“悦”读。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郑焕钊
阅读已成为
新型线下社交活动
“阅读+”趋势的形成,既是传统书店面临电商挑战、已经无法单纯依靠传统的图书零售经营生存下去的情况下,不得不向书店空间的“功能叠加”和“场景打造”方向转型,以满足当下体验经济与场景消费的新特征,从而增加盈利空间的必然选择;也是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方式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形成的新模式。
近年来,让各种空间运营主体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借助各种社会空间较为完善的设施特点及其专业化的运营经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路径,让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深入社区和基层,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的发展趋向。
书店或图书馆作为天然的阅读空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书香气息,其选址空间往往又能够深入社区、闹中取静,这就为阅读综合场景的打造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一方面,其阅读文化的独特氛围、公共形象和消费群体,有利于融合包括各种文化沙龙、阅读活动在内的相关活动,形成小规模文化集聚的效应,容易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另一方面,其深入社区和基层的选址特点及其文化集聚的效应,又有利于与社区共建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社会购买的优质资源。这就使其在空间迭加和功能叠加上具备了条件。
在体验经济、场景消费的当下,阅读活动已不再只是个体的“孤独式”阅读行为,而愈来愈参与到文化经济之中,成为图书营销、读者服务和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大众阅读接受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新的阅读文化经济的影响,读什么与怎么读,往往会受到各种层次的城市阅读文化活动的影响,同时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阅读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精神满足,更是一种线下的社交活动与休闲体验活动,周末逛书店/图书馆、听讲座、认识新朋友已经成为休憩的一种形式。
书本文字是文化和知识的原初的与固定的载体,但这种载体在今天变得愈来愈灵活。新型阅读空间提供了文化和知识的现场化呈现和多元化表达的新可能。作者、嘉宾、读者的现场交流,让文化和知识的抽象形式变得具体、个体和生动,也使阅读成为不同个体经验、情感和经历的交流与碰撞的空间,这是个体“孤独式”阅读所不具备的特点,而这也使其成为愈来愈吸引新型读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