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楠木,是树木中最名贵的木材,没有之一。
其木质细腻坚硬,生长缓慢,百年成材,千年不老,木坚不易腐,百虫不侵,还常年散发木质的清香。住在楠木建的房子中,冬暖夏凉,舒服致极。
正因其有以上特点,所以古代此木一般作为皇家建筑专用木材而称为“皇木”,零星散料可以作手工工艺品,用其建房那可是奢侈致极,普通百姓做梦都不敢想。
而恩施州这栋楠木老屋,据房主口述与故宫专家考证,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四百余年,烟薰火燎,保存至今还如此完好,其寿命比钢筋混泥土的建筑强多了。
此房建于来凤县乡村,2013年因乡村建设拆迁才发现其价值不菲,房主杨大爷是贫困户,儿子四十岁还没有娶妻,知道祖上留下的房子木材名贵,许多商家出到百万以上的高价而杨大爷不为金钱所动,最后捐给了恩施州林业博物园,后来政府按原来建筑模式搬迁到恩施市芭蕉侗乡风景区供旅人参观游赏,成了公共文物。
一般人只关注到此屋当下的经济价值,很少关注其来龙去脉。比如,为什么此屋建在来凤县乡村?房主的祖上建此屋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是什么?
笔者作为恩施本地人,平时比较关注本土的历史文化,从地方志中发现了此屋产生于恩施地区的历史大背景。
首先,笔者查遍恩施州八县明清时期旧县志中的楠木记载资料如下:
《来凤县志•卷四食货志•物产》木类有“木棉,楠木,黄杨木,黑杨木”等;《咸丰县志•卷之八食货志》“木属俱有,惟楠木,梓木为上”;《宣恩县志•卷之十风土志•物产》“木属俱有,瘿木,楠木为贵”;《建始县志•卷四食货志•物产》“香楠(今少),香柏,杉”;《巴东县志•卷十一物产志》“楠,柞,棕”;《利川县志•卷七户役志•物产》“枏(俗作楠),与阴沉木同”;《鹤峰州志•卷七物产》“木类,楠,又一种臭者名鸡屎楠”;《恩施县志•卷六食货志》“木品,阴沉木(质香而柔,腻入土,坚硬如铁),楠木”。以上史料说明,今恩施州八县市在古代都产楠木,且楠木分香楠与臭楠两种,臭楠民间叫鸡屎楠,香楠即金丝楠木。
又查道光版《施南府志》发现明代李谦然在当时的施州卫采办木头,写了一首诗《天桥并序》:
余以枝江赵尹双庐、典史徐莹,请验木复至此,守戎桥东胡公挥使别泉、王君偕因小酌焉。郡太守津南陈公,前月督木临卫,欲览此桥之胜,连雨竟不得乘兴一行。兹对景念及,且慨良晤之不易也,漫纪二律。时嘉靖三十八年六月既望。陈公名全之,闽人,甲辰进士,前礼部祠祭司郎中。
抡材徂暑入天桥,悬壁清幽午更饶。
流水弹琴如宓子,雁门鸣剑有嫖姚。
崖藏鼯燕飞惊突,石幻象狮卧欲摇。
梁栋喜看缘缆出,大夫期早上青霄。
冈垄横出跨溪头,底石中间巧引流。
谷口藤枝迎旧客,洞门风蹬讶新秋。
莓苔就席情真朴,波影侵杯酒共浮。
河朔不逢五马饮,山阴共忆雪明舟。
这首诗中的天桥,就是现在209国道上那个天桥,是通往恩施南部宣恩,咸丰,来凤和鹤峰的要道。史书记载桥头山坡石壁上有一碑刻,上书“天桥”二字,后因山体滑坡石碑滚下河中,现在此处还因路榨弯急经常发生交通事故。
天桥的形成《恩施县志》也有记载,连接两岸的小山底部被从南边宣恩椒园流来的河水激穿而汇入清江,小山顶上开辟出一条两车道的大道,道两边即悬崖,崖下即河沟。现在两边是用大石砌的栏杆。因桥两头都是九十度的急弯,且靠恩施一侧就是下坡,从宣恩方向过来也是下坡,桥长百米左右,从两边过桥都是90度的急弯下坡,因此稍不留神就易出车祸。
此诗告诉我们,李谦然是二度来恩施,此行正是农历六月十六,此行目的是为大明王朝采购楠木。
明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大兴土木,而恩施的天桥正是一个放木料的好码头。过天桥后南行十余里就是恩施市的楠木园乡,过楠木园后到九道水就进入宣恩的椒园境内,又开始爬上坡。
通过前面的史料得知,恩施八县皆产楠木,而恩施又有个地名叫楠木园,而史料又记载采木官亲临天桥这个现场看见木工把能做栋梁的楠木从天桥脚下引到清江河,他幻想着因这趟公差任务完成得好,恐怕会受到皇上的赏识而青云直上。
而事实也正如他想的那样,他与诗歌中的陈公陈全之二人因采办皇木有功,后来真的双双升迁了。
恩施,建始,鹤峰的楠木可以从清江出宜都入长江经大运河而进北京,这条漕运线路专家学者的文章多多,不必再说了。来凤的楠木是从卯洞入湖南洞庭再经长江入大运河去北京。
鹤峰土家族民族英雄陈连升十三岁就开始在清江上放木料,从鹤峰经建始出巴东到宜都这条水路。放牌文化恩施州内七十岁以上的农民有的干过这个活,古代交通不发达,恩施木材外运都走的清江。
文章至此可以告终了,大家说一下为什么8亿金丝楠木民居只出在恩施州应该是有个大体印象了吧?地势使然,历史使然。
(注陈连升放牌史料见鹤峰作家宋福祥《陈连升传》,李谦然诗见道光版《施南府志》(艺文志)及拙作《恩施清代府县艺文志汇编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