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颐和园颇有韵味,干燥的空气中夹杂着些许清冷的味道和松树的香气。结冰的湖面平滑如镜,万寿山映入镜中,影影绰绰,虚虚实实,将时光拉回到1750年。
1750年,正是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开端。是年三月,乾隆皇帝为庆祝崇庆皇太后60寿辰,将疏浚后的西湖改名为昆明湖,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将这一带湖山、建筑命名为“清漪园”,并开始了长达15年的园林修建。
15年间,乾隆皇帝曾三下江南,江南园林的精致讲究想必给这位北方皇帝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种每个角度、每处停留都经过计算的缜密,那种婉转铺陈、山水对照的回应,让万人之上的皇帝也由衷赞叹。
回到京城,江南的韵味徘徊不散,于是,清漪园便多了许多精致和灵动。然而毕竟出身皇家,自带龙气,在这基础上,园子的大气磅礴又无园可及。夏天自不必多说,冬趣更别有韵味。辽阔这个词想必是属于北方的,伴随着清冷凛冽,这园子的气息像寒夜里驰骋的狼,太温暖的地方是出不来这种感觉的。
想必乾隆皇帝对颐和园是独有一份偏爱的,为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题写了匾额与楹联,在百余次的莅临中留下1500多首御制诗。
1888年,光绪皇帝下令重建清漪园,更名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园内的长廊、亭子无论外形还是名字,都充满韵味。
俯瞰颐和园,宽阔的湖面仿佛连接着远处拔地而起的高楼,此情情景总让人觉得北京是一座有魔力的城市,古典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这种错位和融合,或许就是一个中国城市该有的样子吧。
冰的纹理像是大自然创作的抽象画,不着痕迹,美之若素。湖边的画舫静静停靠湖边,凝固着美丽和时光,当然,也有慈禧太后的奢华和腐败。
千年封建王朝,历代帝王征战杀伐,用山河丈量胸怀。乾隆帝在盛世之后,却将帝国的万里山河,统统浓缩在这一派湖光山色中。
颐和园是独一无二的,这里有乾隆皇帝“如画江南”的审美情趣,有大清王朝从繁盛走向衰败的脚步,也有“北平”到“北京”的历史折痕。
烽烟散去,如今的颐和园早已从皇家园林变成普通人随意进出的公园,人群熙熙攘攘,用眼睛和脚步评判丈量着这座园林的美丽。后来,日出日落,这里有乾隆帝再未见过的晨光和夕阳。(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留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