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学时代的地理课,想必很多人对“巴尔喀什湖”这个地名会觉得耳熟;在介绍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时,必定会提到巴尔喀什湖。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巴尔喀什湖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也经历了从我国故土变为他国领土的转换,如今依旧以战士的姿态护卫着我国的西北边疆。
巴尔喀什湖为典型的冰川堰塞湖。今日全境都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同时它也是中亚地区仅次于里海和咸海的第三大内陆湖泊,面积达到了18200平方公里。巴尔喀什湖形状狭长,东西长约605千米,宽度在9-74千米,是世界第四长湖。巴尔喀什湖流域提供了哈萨克斯坦22%的水资源和42%的水力资源,是干旱的中亚地区不可多得的一块沃土与绿洲,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也在这个流域内。
在湖的东南方向,因有7条河流注入湖泊,而被命名为七河流域。这片区域地势平坦,沼泽遍布,在古代是水草丰美的理想放牧地。不过因为近半世纪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今七条河里只有5条河常年有水;其中作为主力的无疑是发源于我国新疆伊宁的伊犁河,占总入水量的75%至80%。
也正因为如此,造成了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水质。东部由于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导致湖水盐度较高。西部虽然自然条件相似,但有了起稀释作用的伊犁河,湖水为淡水。除了丰富的水资源,巴尔喀什湖北岸还是著名的铜矿带;巴尔喀什城便是重要的炼铜中心。
巴尔喀什湖从汉代开始,就在我国西域都护府管理之下,作为当时西北的天然边境线。东汉末年中原再次进入大分裂状态,也失去了对巴尔喀什湖区域的控制。到了唐朝设立最高军政机关安西都护府后,再次取得对巴尔喀什湖地区的控制。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唐朝中晚期在西域的势力消失,中原王朝再次无力控制该地区。从唐至清的几百年里,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在这片土地上交替,版图变化也是常态。
直到清朝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朝政府再次正式接管这一区域,并设立伊犁将军。巴尔喀什湖不仅成为我国边民赖以生活的重要水源地,还将其当作中俄的界湖。101年之后的1860年,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获取了巴尔喀什湖在内的44万平方公里土地。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该湖变成哈萨克斯坦领土,至今未变。
从西汉时期,巴尔喀什湖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通过伊犁河,与富饶宜居的伊犁河谷相连接。如今,巴尔喀什湖依旧如同一道水做的长城,守卫着新疆北疆的土地。在伊犁河谷、巴尔喀什湖畔,万物在这里繁衍也在这里消亡。漫长岁月里的金戈铁马、兵戎相见,政权交替;唯一的见证者是湖水,千年后依旧水波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