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大佛驰名中外,它体型硕大、慈眉善目,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然而游客们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乐山大佛的鼻子与身体颜色极不相称,呈现特殊的黑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直到文物工作者对其进行了采样,最终才发现其中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我国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其位置濒临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我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目前,乐山大佛已经成为5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山大佛之所以会矗立于此处,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唐代开元年间,乐山作为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三江汇流处,水势一直非常凶猛,舟楫至此常常倾覆。夏天潮汛到来之后,三江之水也会直撞山崖,造成更大的洪涝灾害。为此,当地高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主动出资招集人力,物力修凿水利工程,而负责减缓水势的建筑正是乐山大佛。
可不幸的是,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却因年老而圆寂。海通法师圆寂后,由于钱款来源中断,一度导致工程中断。直到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才继续引领工匠们继续修造大佛,与此同时,乐山大佛的修建工作也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当时的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大佛修建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章仇因故调往他地为官,大佛工程二度停工。所幸四十年后又有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如此一来,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乐山大佛工程才得以完工,前后共历经90年时间。
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端坐于三江汇流处,看尽沧桑变故,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谜团。在一次对大佛的修缮中,文物专家们居然在其胸口处发现一处密室,虽然密室内不留一物,但无人知道密室的用途。与此同时,乐山大佛在大佛头部还有18层螺髻,它们不仅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一套设计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躯的第4层、9层、18层各处,都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水道,一旦水流涨起,就能通过暗沟泄洪,但暗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从远处观望是根本看不出来的。
乐山大佛是一座神秘的大佛,未解之谜众多,当然,最难解的谜团当属乐山大佛的黑鼻子之谜。
乐山大佛的鼻子是黑色的,这是世人公认的事实,可问题就在于此,乐山大佛矗立千年,身体各处都遭受同样的风吹雨打,为何独独鼻子变成了黑色?难道乐山大佛的鼻子处存在某些特殊的秘密?我们首先看历史记载,据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载称,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也就是说,大佛的耳朵不是石质而是木质。目前考古专家已经对此进行了证明,乐山大佛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同样,在大佛鼻孔下端位置,考古专家们也发现了窟窿,其内露出了三截木头,呈品字形排列。由此也能证明,乐山大佛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质,并在外饰锤灰而成,如此就是大佛鼻子发黑的首要原因。
为了能够更好的验证结论,我国考古专家曾经对乐山大佛的鼻子进行了采样分析,测试结果显示乐山大佛黑鼻子的化学组成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并非是乐山大佛身躯的主要石材红砂岩。由此也能证明,造成乐山大佛黑鼻子的原因是:源于锤灰材料中的有机物的氧化,而不是砂岩的大面积风化,更不是人们此前一直认为的蒙尘。
谈到这里,我们也希望考古专家们能够找到合适的办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乐山大佛的黑鼻子进行处理,让文物焕发出本来的光彩,推进乐山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参考资料:《乐山大佛》 李伟彤著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