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志林
9月6日,记者从长沙飞赴宁夏银川,采访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抵达时在机场遇到来自江苏等地的同行,他们都说,航班塞满了。
9月是宁夏最美好的季节,灿烂的阳光下,银川平原透着秋的爽劲。贺兰山下,葡萄红了,葡萄酒更香了,游客闻香而来。
闽宁,成为中国红酒的重镇
(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在银川市闽宁镇举行。本报记者摄)
9月7日,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在银川市闽宁镇拉开序幕。 “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荟聚贺兰山·携手向未来”是大会的主题。这样宏大的叙事,是从闽宁这个小镇开始的。
1997年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宁夏调研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工作,被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贫困深深触动。在他的提议下,不久来自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到银川平原待开发荒漠地,开始新家园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命名这个移民村为“闽宁村”。
幸福从来是奋斗出来的。当年,这里也是一片荒漠。记者采访镇上一些老移民,他们回忆起当时拓荒的经历,话语里满是辛酸。戈壁滩上的地,肉眼可见的是土疙瘩,可一锹下去,翻出来的全是沙。很长时间,移民做的一件事就是筛沙填土,从很远的地方拉回土,掺和到沙子里。
在福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换了人间的故事就在这片荒漠之地奇迹般地发生了。现在,许多闽宁村民的收入和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葡萄园和葡萄酒。
2021年,闽宁镇村民年人均收入15000多元,而刚刚迁移来时,只有不到500元。现在,闽宁已经是中国红酒的重地,更是宁夏葡萄酒全产业链展示和销售的大舞台,推动着区域内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
40多年栽好一根葡萄藤,贺兰山“红”遍世界
(银川平原上,酿酒葡萄硕果满枝。本报记者摄)
9月8日,记者爬上贺兰山,向东俯瞰,一马平川的银川平原上,连绵不绝的葡萄园,在阳光的映衬下,如绿色的锦缎,让人悠然心会。
黄河水母亲般的温润滋养着,贺兰山父亲一样不惧风沙的吹打呵护庇佑着,坐拥1100米的“黄金海拔”,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禀赋,无可复制的风土气候条件,造就了这里全世界公认的葡萄酒“黄金产区”。
而这个“黄金”般的秘密,是在40多年前才逐渐被发现的。
记者来到玉泉酒庄参观,酒庄负责人很自豪地声称,公司是宁夏葡萄园的发祥地。1978年,这里栽下了宁夏第一片葡萄园,不过,那时这里名叫玉泉营农场。1984年,他们建立了宁夏第一家酒企,灌装出了第一瓶宁夏红酒。目前,这个企业拥有葡萄园面积6万亩,葡萄酒加工能力4.5万吨。
在贺兰山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宁夏始终咬定栽好一根葡萄藤不放松,向着打造世界级的葡萄酒产地进发。曾经的艰难困苦,在几十年同心同德的奋发中,迎来产业发展的高峰,让这里成为世界著名的葡萄酒产地之一,贺兰山“红”遍世界。目前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52.5万亩,占全国的近1/3;年产葡萄酒1.3亿瓶,占全国的37.3%。本届博览会上,1000余款美酒精彩亮相,签约金额超173亿 元。
一路酒庄,香满塞上江南
(贺兰山下酒庄里的酒窖。本报记者摄)
汽车跑在贺兰山下的公路上,一家家酒庄的标牌扑面而来。酒庄掩映在树林中,风格各异,就像葡萄酒香,在勾引起你的味蕾之前,需要你去细细品味。
葡萄酒的滋味,丰富多彩,如人生一般,这便需要酒庄来涵养。好的葡萄酒一定有好的酒庄,有好的地窖、木桶和发酵环境。
记者参观的立兰酒庄,非常注重细节。一尘不染的车间和酒窖,就能看出其日常工作的精细。酒庄的负责人介绍,为了让灌溉的水深入土壤,引导葡萄根系下扎,葡萄园在七月以前每次滴灌时间都达到12小时。收获季节,葡萄的采摘必须在早上九点前完成并放在阴凉处,以防止果香被阳光和高温损害。破碎后的葡萄进入发酵罐后,会用干冰快速降温至6摄氏度,并保持6天以提取葡萄皮中的花青素,更好地保护果香的原味。
玉泉国际酒庄,离国道不远,占地面积达到了30000平方米,既有宋朝建筑的风韵,又与西夏文化相融。对葡萄酒文化的执着探寻,一不小心,一个酒庄竟“玩”成了四星级的旅游景区。我们离开时,天渐渐暗下来,便有一些城里人开着车带着帐篷,准备宿营。这个季节的酒庄,夜里的晴空,满天星斗,萤火虫哼着小调轻盈舞着,绽放着也许是生命最后的光华。
目前,在贺兰山东麓,建立的葡萄酒酒庄达200多家。这些酒庄,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攻城略地。而在另一头,它们连着土地上的千家万户,让曾经的戈壁成了流金的地方,百里的绿色葡萄带更构成新的生态屏障。
塞上江南,干出葡萄酒大产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如此丰盈和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