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萍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国现代旅游业从黄山起步。黄山所在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是全国唯一的文化旅游国际示范区。处于示范区核心区域的“大黄山”四市(黄山、池州、宣城、安庆),拥有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发展观测点、6处5A级旅游景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黄山市、宣城市是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文化生态环境质量全国保持领先。
新发展格局下,“大黄山”建设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的明确要求。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将黄山打造成为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十四五”时期,“大黄山”如何进一步吸引集聚全球商业资源,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构建以标准、观测点、会址为抓手的与世界对话体系
一是抓紧谋划推动旅游标准的制修定工作。目前,文化和旅游部正积极推动中国标准形成国际标准提案,安徽要借助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等国家战略实施的政策窗口期,抓紧研修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力争在世界级景区、度假区、风景廊道、城市休闲旅游标准等方面实现突破。
二是紧跟国家发展战略,谋划战略实验田、观测点和永久会址。目前黄山是9个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发展观测点之一,要推动“大黄山”18个区县提炼总结旅游发展模式和经验,在文化焕新、生态旅游等方面谋划世界组织中国观测点,并进而形成永久会址。如浙江安吉是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观测中心,南京江宁是苏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
二、构建以中心城市带动的“大黄山”旅游城市群展示体系
一是未来“大黄山”旅游发展要更加重视中心城市、中心崛起作用。要讲好黄山市的文化旅游故事,做好黄山市的文化旅游高地,发挥好黄山市在“大黄山”旅游中的核心载体与中心带动作用,按城景一体、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对内,强调城景一体集聚发展,围绕黄山市城区,打造集文化、生态、度假于一体的重量级、集群式的山城一体文化旅游高地,形成“大黄山”中心地与核心载体;同时,依托池州、安庆、宣城三市旅游资源,打造多个特色旅游组团,构建“大黄山”旅游增长极;配合中心地—增长极建设全域旅游景观公路,形成“大黄山”旅游风景廊道。对外,强调区域协作发展,提升黄山机场能级,优化加密“大黄山”联结外部的沪黄、杭黄、合黄、宁黄等高铁班次,打造通往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西南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的快速旅游通道,从而形成中心崛起、特色支撑、点线互通的“大黄山”旅游发展大格局。
二是构建县、镇、村、点四级联建的县域旅游体系。“大黄山”18个区县是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主要支撑,要谋划县域旅游发展的工作抓手,比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名县、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等,形成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创建体系,统筹推进县域旅游发展。
三是加强“大黄山”四市城市休闲旅游体系建设。“大黄山”四市要结合城市更新,注重历史文化传承,进一步挖掘城市记忆,加强微更新、微改造,设计好城市休闲旅游体系,引导市民和游客深入到城市的记忆空间之中,展现城市的柔软面,提高城市的友好度。
三、构建“迎客天下”的“大黄山”旅游会客体系
一是深刻理解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内涵。“大黄山”要建设成为代表中国“迎客天下”的会客厅,北有雁栖湖、南有博鳌,中有大黄山,让世界认识多彩安徽和中国,展示“大黄山”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文化保护焕新的贡献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的良好形象。
二是高水平打造旅游会客体系。在规划建设大黄山国家公园基础上,重点围绕“三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太平湖)谋划一批牵动全局的高端会议品牌创建项目。加强与世界级会议的对接,如联合国青年大会、可持续发展大会、气候大会等。同时,联动省会合肥,依托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联合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等会议,完善会议设施配套,形成高端会议旅游品牌。在此基础上,分区谋划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景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创建项目,统筹推进高端会议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
四、完善“大黄山”旅游建设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省级层面“大黄山”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专班抓文化旅游。设立省直部门与各市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联络员机制,定期会商“大黄山”建设情况。
二是梳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定期评估重大政策落实情况,梳理重点问题,针对性解决。
三是一体化推进“大黄山”建设。编制实施“大黄山”四市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统一推动“大黄山”作为一个整体对外推介和招商引资,统一策划“大黄山”旅游形象、广告宣传用语、景点标识、交通导引标识,统一设计精品、特色、大联通旅游线路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