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关注中东局势的朋友,应该对阿克萨清真寺不会陌生。该寺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礼拜大殿长90米、高8米、宽36米,内有53根大理石圆柱和49根方柱,可以同时容纳5000人。
对于全球约20亿人口的穆斯林来说,伊斯兰教有所谓的“四大圣寺”,阿克萨清真寺排第三位,仅次于沙特的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顺便提一句,第四大圣寺是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倭马亚大清真寺。
“阿克萨”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实际上的意思是“遥远”。相传,该寺由先知易卜拉欣始建,再由先知苏莱曼建成。在伊斯兰教的初期,信徒们都是朝着阿克萨清真寺的方向礼拜,而不是麦加圣寺。
到了公元8世纪,倭马亚王朝对阿克萨清真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
我们知道,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圣城。但也因为如此,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这座“圣城”遭遇过52次攻城,44次易手,2次被彻底摧毁,可谓是历经磨难。
另外,耶路撒冷地区还发生过数次强烈的地震。所以,阿克萨清真寺也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还曾经被欧洲的十字军改造成基督教堂、兵器库和兵营。
以色列人的复国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发表了《以色列独立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以色列国的建立,标志着“犹太复国运动”的正式开始。
当时,人口仅60万的犹太人,迅速组建出一支近3万人的军队,不久又增加到了11万人,可谓是全民皆兵。相反,阿拉伯联军最多只有5万人。当第一次中东战争在1949年结束的时候,以色列人获得了约旦河西岸额外23.5%的管辖领土。
接着,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中东战争先后爆发,每一次都是以色列获胜。再加上无数次的小规模军事冲突,以及定居点的扩张运动,以色列占领的土地越来越多。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市的全部地区,包括位于旧城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
不过,以色列人还是将这个清真寺交由阿拉伯人管理。但在清真寺的周围,以色列国防军维持着日常的巡逻、搜查,并在主要路口设置了安检。
通常情况下,只有拥有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人,以及居住在东耶路撒冷地区、不愿意加入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人,才能进入阿克萨清真寺。
在特殊时候,以色列会完全封闭清真寺,阻止任何人进入。在某些时候,则禁止50岁以下的男性和45岁以下的女性进入,但45岁以上的已婚男性可以进入。
总而言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声称拥有阿克萨清真寺的所有权,因为他们都认为耶路撒冷是自己的首都。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
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以色列拥有约926万人口,其中犹太人约占74.4%,阿拉伯人约占21%,其余主要是德鲁兹人。在犹太人定居点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东耶路撒冷地区,以及偏远的戈兰高地。
由于宗教的对立,这些阿拉伯人虽然获得了以色列的公民身份,但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自己是巴勒斯坦人。因此,他们与犹太人的冲突就没有中断过。
我们知道,以色列实行义务兵制,强制所有健康的成年公民在军队服役2~3年。但是,阿拉伯人可以不用服兵役,除非是自愿。当然,只有极少数的阿拉伯人选择参军,大多数人不愿意与巴勒斯坦的同胞作战。
然而,在以色列的劳动市场,很多企业只招收退伍军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于阿拉伯人的就业歧视,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歧视。所以,阿拉伯人的失业率特别高,收入特别低,生活水平也非常差。
尽管数千年的时间过去了,今天的圣城耶路撒冷,依旧充满着矛盾与冲突。它们就像是或大或小的石头子,被人不断地扔进水池里。巴以双方相互争夺的阿克萨清真寺,不过只是其中激起的一朵小浪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