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缅边境,有这样一个乡镇,毗邻国家一类口岸猴桥口岸,距离缅甸甘拜地7公里,生活着115户533人,是傈僳族聚居区。穿着“喜鹊衣”“红花画眉衣”傈僳族服装的居民随处可见。宽敞的道路通向村户,家家户户的屋顶插满红旗,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傈僳族民俗文化展示馆
这里是位于腾冲市猴桥镇猴桥社区的国门新村,如今这里万象更新。
猴桥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蔡文辉介绍,国门新村辖蔡家寨、余家寨2个村民小组。近年来,猴桥镇以“强边固防铸魂”行动为着力点,以铸魂、堡垒、头雁、先锋、稳边“五项工程”为抓手,在国门新村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的坚强堡垒、维护稳定的坚固基石。
走进国门新村,一眼便看到了由刀山火海、火炬、三弦琴、箭及装饰物组成“一把弩”形状的寨门。
据介绍,这象征着傈僳族群众的勤劳与勇敢,更象征着傈僳族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同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心。
近年来,国门新村通过多形式开展农村党员素质教育培训,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凝聚党心民心。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为祖国守边、为人民战疫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蔡文辉表示,国门新村的各族群众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据介绍,国门新村不断优化“国门党建”组织设置,抵边村民小组实现党支部全覆盖,积极推行党支部书记与村民小组长“一肩挑”,设定党员先锋岗14个,全面开展设岗定责亮身份,进一步巩固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此外,国门新村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富民兴边的重要抓手,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壮大集体经济。村里的产业支撑主要由四块组成,分别是种植、养殖和边民互市、就地务工。全村共种植了一万多亩草果,种植草果收入占了全村总收入的40%;养殖肉牛、土猪还有鳟鱼,占了全村总收入的30%,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6000余元。
疫情期间做好“内防输出、外防输入”工作是抵边村重要的责任之一。为此,国门新村建立联勤联动、共治共享工作机制,形成联防所、一线卡点、健康监测点和十户联防网格组成的多层次立体化防控网络,积极开展对边境、重点地段的巡逻、管控,形成了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工作格局。
同时,国门新村大力引导村民做好家教传承和家风培育,组织开展“最美家庭”“绿色家庭”“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宣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国门新村用好用活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傈僳族“刀杆节”等节庆活动,通过文艺演出、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乡村振兴、疫情防控、边境管控等政策融入到优秀歌舞“跳嘎”“三弦舞”“口弦”“山歌”中。
走进国门新村的民俗文化广场,正中间矗立着傈僳族传统的刀杆。据了解,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或三月初八傈僳族同胞都会举行刀杆节,传承戍边将士“刀杆敢上、火海敢闯”的英雄主义精神,反映了傈僳族人民为保卫边疆安宁、人民幸福而甘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广场顶端是傈僳族民族文化展示馆,展示着傈僳族发展历史、分布情况、文字发展和传承情况,还有傈僳族传统木楞房、传统节日及文化体育项目介绍等。
进入蔡家寨,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宣传标语和结满果实的木瓜树,路边是一家家漂亮整洁的农家乐。顺着一条常年清澈见底的小溪,来到一条鹅卵石园林路。这里有木拱桥、茅草凉亭,还有50多米的木栈道。泉水哗哗响着,人在林中走,感觉心旷神怡。坐在树荫下的石桌旁,国门新村蔡家寨村民小组长蔡富辉介绍说:“去年,我们通过发展村里的产业,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多元,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整洁,很多居民办起了农家乐。我们身处边疆,心向祖国,党和国家的光辉始终照在我们身上。”
远处是泉水流过自然形成的传统洗衣池,村民们在池边边洗衣边谈论说笑,一幅村美民乐人团结的幸福画卷呈现眼前。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吴鸿 文/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