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跻身全国5A,兴善门的老城墙上,披挂下来两行大字——5A府城,千年名邦;临海凭风,人间至味。古城墙沧桑的容颜下,是掩盖不住的意气风发。
书卷气和烟火味,是临海的AB面。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一直是台州的文化高地,南宋还一度成为辅郡。这一方山水灵秀,唐代诗人顾况为画山海风貌,主动要求到临海任职;鉴真大师第四次东渡日本前,驻锡于巾山脚下的龙兴寺;南宋这里出过一个皇后四个宰相;三抚基、璎珞街、广文路、继光街、友兰巷、十伞巷……这些地名,深藏着临海的功与名。只是临海向来低调,以致南宋任职绍兴的诗人高似孙,冬日到巾山赏雪后,写下“携诗来做台州雪,台州雪好无人说”之句,感叹这么好的地方,却不曾让天下人都知晓。
一
140多种小吃,是临海的烟火日常,“中华小吃之都”并非浪得虚名。
临海人爱吃。除夕的食饼筒、元宵的糟羹、清明的团子、立夏的乌饭麻糍、七月半的灰青糕、九月九的重阳糕、冬至的擂圆。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感。
临海人懂吃,生活得市井又精致,糟羹里面一定要有蛏干、沙蒜是用来烧豆面的、岩蒜是用来炒年糕的、炊皮要吃立夏的、梅花糕一定要趁热吃的、蛋清羊尾要撒点白糖的、草糊要撒点薄荷汁的、凤凰蛋要吃十四天的、烤乳鸽要吃十三天的、六月瓜果要放井水里浸过的,才能有咀冰嚼雪的生脆口感。临海人能吃出风雅和文化,南宋的临海人,夏天要喝碧筒酒,以东湖荷叶为杯,不醉不归。明代的临海人春天要在花下喝酒,秋天要持螯赏菊。清代的临海人,索性写出一部传世的《鲞经》,告诉天下如何做鲞晒鲞。
宋室南渡,带来中原的皇族和士子,也带来了中原的饮食和口味。临海人的口味兼顾八方,南米北面,临海人南北通吃。
临海人爱吃姜,有姜汁调蛋、姜米炒饭、姜汤面、红糖姜茶,甚至还有姜汁冰激凌。
临海人讲究传承,海苔饼的配方,一百年来都没变。临海人更讲究创新,紫阳街上,年轻人开的主题咖啡馆,有草糊拿铁、酒酿拿铁、姜汁拿铁、老酒拿铁、蛋清羊尾拿铁,土饮料土小吃跟洋咖啡混搭,成为当红饮料。
临海的小吃俨然成为产业符号。选择这样一个有千年历史的美食高地,举办一场高规格的民间厨艺大赛,天时地利人和兼备。处暑节气的第四天,首届中华民厨大赛在临海摆下擂台,报到那天,临海下了一场及时雨,驱走了长达四十多天的燥热,仿佛是为大厨们接风洗尘。民厨大赛吸引了30余个省市的500多位厨师报名,层层筛选后,68位厨师脱颖而出,共赴古城角逐“三大名厨”“五大名菜”桂冠。大赛进行了三天,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千年古城,炊烟四起。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并非泾渭分明,好吃才是硬道理。
二
美食的背后是山川地理,台州负山枕海,兼具山海之利,它的大陆海岸线占了浙江的三分之一。台州菜,台州味,一方水土一方美食,无论是风味小吃还是米其林大餐,都带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和厚度,气场和气质,也带着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风土人情。
这几年,来临海寻味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蘸着米醋喝着红糖水和姜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美食成为旅游的催化剂。长三角包邮区的人,把这里当成说走就走的理想之地。高铁的开通,更加方便了吃货前来觅食。吃货们从四面八方闻鲜而来,去年,光紫阳街就接待了超过700万人次的游客。
旅游业带来高频客流,美食又引流来天下吃货。仿佛一篇雄文,有了起承转合。沉寂已久的传统手艺、非遗项目也借此还魂,重焕容光,收款码每“叮“一次,店主脸上的笑容就多一次。因为美食,人与老街的情谊被更紧密的联结。
临海在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的同时,以面向未来的眼光赢得年轻人的青睐。沪苏杭包邮区的年轻人纷纷入驻府城,五月咖啡馆、紫阳胡同音乐餐厅、重逢之岛精酿小酒馆、余丰里民宿、再望书苑、露天小剧场,新潮业态如雨后春笋,一个个露出地面,给古城带来新的体验,也带来新的活力。古朴与时尚,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迎头撞上。
千年古城的市井烟火,勾连起人间的万千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