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浙江海宁硖石镇,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在这个古镇有一条街道叫保宁坊,往西边走不远,就会看到一个四进院子的楼房。
在这里住着一个叫徐申的富商,徐申在江、浙一带金融实业界很有名气,他担任硖石商会会长,在上海“十里洋行”还开办了票庄银号。
1897年元月的一天,徐申喜得贵子,在儿子满月的那天,他请来一位高僧。这高僧摸着小孩的头骨算命,为其起名为“志摩”。
徐志摩自小聪明绝顶,他深受奶的喜欢。徐奶奶虽然不识字,但很会讲故事。一到傍晚,徐志摩和比他大两岁的表兄沈淑薇就一起围坐在奶奶身旁,听她讲民间故事。
在徐志摩的童年回忆中,奶奶对他的教育和抚爱是终身难忘的。徐志摩的母亲钱慕英对儿子也疼爱有加,为了培养儿子,钱慕英对他进行早期教育,鼓励儿子做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人。
徐家还有一位佣人也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经常给他讲《说岳全传》。因此,徐志摩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他对古典诗词尤为喜爱,这也为他以后成为诗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徐志摩6岁的时候,他第一次感受到人为什么会死亡。
当时特别疼爱他的爷爷患了重病,卧床不起。有一天的夜晚,徐志摩在睡梦中听见一片哭声。
他醒来看见院子里,站着一大家子人都在哭泣。徐志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跑出来看见父亲抱着床上的爷爷大声哭喊,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亲人的离去。
4岁徐志摩在母亲的教育下入私塾。他渐渐地长大了,家乡秀美的山水和自然风光陶冶了他的情操。他经常跟家人和小伙伴们到东、西山的寺庙中去玩耍。大自然美丽的景色让他着了迷,他看树上的飞鸟;看水中的游鱼,这些生灵带给他无限的遐想。
夏日里,南方的天气像蒸笼一样热得厉害。徐志摩非常喜欢下雨,他喜欢大雨磅礴的清凉,喜欢在和风细雨中去读书。
徐志摩儿时记忆中的几位老师,都是性格古板、古文功底深厚的老先生。他们对儿时的徐志摩很严厉。徐志摩在他们的严格要求下,掌握了扎实的文字功底。
1907年, 11岁的徐志摩结束了私塾生活,进入了硖石镇新式学堂学习。当时学校开设有国文、英文、数学、自然、修身体育等。这些知识深深地吸引了他。
得益于六年的私塾学习,加上徐志摩天资聪慧,接受能力强,他很快就脱颖而出。在全班考试成绩中名列第一。
二、
徐志摩患有先天性近视,私塾毕业时,他看东西开始模糊,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地学习,他的眼睛变成高度近视。
徐申看儿子近视,即为儿子的成绩感到骄傲,又疼爱他的身体。于是就在上海给他配了一副眼镜。
徐志摩头一次戴上眼镜,非常欣喜,他看清了湛蓝的天空,感到这个世界既纯净又美好。
1910年春,徐志摩进入杭州府中学堂读书。这所学校是当时浙江省最好的中学。徐志摩品学兼优,每次考试总是第一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杭州府中暂时停办。徐志摩休学在家,在家中等待复学的日子里,他通过报纸了解了不少革命的消息,又受到了民主、自由、博爱等新思潮的影响。维新人梁启超的启蒙思想深深影响了他。
1913年春,杭州府中复办,徐志摩回到学校不久,就在校刊中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及后来的《镭锭与地球之历史》。
这时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受到了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张嘉璈的特别赏识,他想把妹妹张幼仪嫁给他,于是就托人去徐家提亲。
张家是江苏宝山县的名门,家庭显赫。徐申对这样的家庭当然是求之不得,他知道儿子今后的事业发展需要这样家庭的人脉关系,于是就欣然应允。
小姑娘张幼仪与徐志摩一见面,有相中了文人气质的徐志摩。但是徐志摩不喜欢长相一般的张幼仪。但他的父母和奶奶却相中了张幼仪,在他们的劝说下,徐志摩还是答应了这门亲事。
这样16岁的徐志摩就和13岁的张幼仪结了婚。
1915年下,徐志摩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并顺利地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徐志摩婚后不久,又进入了天津北洋大学法科预科学习。后来两校合并,徐志摩成了北大的正式学生。
1918年3月,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了一个男孩,两家人都非常欢喜。而让徐志摩更欢喜的是,他在学校结识了政界名流梁启超,并拜在了他的门下。
拜师行礼的那天,梁启超对这个弟子也十分喜欢,建议他到国外留学,将来报效国家。
这样,徐志摩就与汪精卫、朱家桥、李继之等人一起自费赴美留学。
徐志摩到达美国后,进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习。
按照父亲的安排,徐志摩出国留学是为日后进入金融界做好准备。
为了不负亲人的期望,徐志摩非常刻苦地学习。在异国他乡,他显示出了超群的才华。
徐志摩在克拉克大学学习三个学期,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一等荣誉奖,并在同年的9月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
1929年9月,徐志摩入学二年,就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成为留美学生中最优秀的青年学者之一。
在校期间,徐志摩特别崇拜英国哲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罗素。想要成为他的门生。于是徐志摩毅然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去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读博士,准备追随罗素。
可是令他失望的是,当时罗素已经到中国进行为期10个月的讲学。
徐志摩无奈之余,只好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著名政治学家拉斯基教授,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
三、
徐志摩身在异国他乡,非常想念亲人。他居住在离康桥六英里的沙士顿的一间小屋里,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康桥。
在他的眼中康桥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这条水给他带来了灵性和爱情。
徐志摩经常站在康桥上看船夫撑船,他看河上的风光,这里无数次给他带来了美好的遐想。
于是徐志摩给父亲写信,告诉他已经离开美国去了英国剑桥大学。徐申对儿子离美赴英非常震怒,但也无可奈何。于是,准备把他妻子张幼仪送出国让他们夫妻团聚。
就在徐志摩等待妻子来英国的时候,有一天,他在饭厅里遇见了来英国考察的政治人士章士钊。
经章士钊的引见,徐志摩结识了英国著名作家和学者威尔斯、魏雷和卡因等人。他们对徐志摩后来放弃经济学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期间徐志摩又认识了梁启超的政坛好友林长民。林长民是位有学识善演讲的学者。徐志摩极其欣赏他的才华。于是两人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林长民也很看重徐志摩的才华,就把当时英国的著名作家狄更斯和哈代介绍给他认识。
狄更斯和徐志摩两个人虽然境界不同,但相见恨晚,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写作,一起出游,感情深厚。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女人走进了徐志摩的视野中。她就是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虽然当时徐志摩已婚,但他仍然被这个风姿绰约、光彩照人的女人所迷倒。
张幼仪
徐志摩开始追林徽因,这时候他的妻子张幼仪已经到达了马赛港。
当穿着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着白色丝巾的张幼仪见到久别的丈夫时,她看到徐志摩的脸上没有惊喜,而是呆滞的眼神,丝毫没有久别重逢的热烈与激动。
徐志摩把妻子接到巴黎后,为他买了几件衣服。张幼仪对这些洋货穿着不习惯。徐志摩脱口而出:“你真是个乡巴佬!”
最让张幼仪心里难受的是,两人久别重逢却没有话语,而徐志摩见到他的朋友时却是口若悬河。
这时,张幼仪虽然来到了他的身边,但徐志摩感觉生活是平淡无味的,他与妻子之间早已没有了激动与兴奋,他感到生命之中没有了亮光。
此时,林徽因还和父亲林长民住在伦敦。自从张幼仪来后,徐志摩就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无拘无束地与她见面了。
为情所困的徐志摩变得忧郁、沉闷。而张幼仪已经知道,另一个女人占据在他的心中。她每天默默的整理家务,暗自感伤,默默的望着日出日落。
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这个漂亮迷人的大家闺秀后,已经不能自拔,他写了大量的情书给她。但是林徽因依然只保持与徐志摩的通信往来,因为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她尽量克制自己,与这个有妇之夫减少接触。
1921年8月,当张幼仪把自己怀孕的消息告诉丈夫时,没想到徐志摩冷酷地说:“把孩子打掉吧?”
张幼仪没想到徐志摩会这样无情,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已经濒临崩溃。于是,就在一次晚饭后,她向徐志摩提出,可以接受丈夫再找一个小太太。
可是,徐志摩却阴沉着脸,他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突然,尖刻大叫:“我要跟你离婚!”
张幼仪没想到徐志摩会这样,她哭着跑出去,来到阳台。徐志摩怕她自杀,急忙追出去把她拦住。
张幼仪以为丈夫会改变初衷,没想到一周之后,徐志摩突然消失了。张幼仪找不到徐志摩,她痛苦万分,觉得被丈夫抛弃了。
有一天早晨,徐志摩的朋友黄子美来找张幼仪,对她说:“徐志摩不要你了!”
张幼仪万念俱灰,但他还是渴望徐志摩能改变念头回来。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还是不见徐志摩的人影。
已经怀孕三个月、孤苦伶仃的张幼仪没有办法,只好给在巴黎的二哥张君劢写求救信。
张君劢劝妹妹放宽心,不要打胎,生活费用由他出。张幼仪这个坚强的女人,经哥哥劝说后,心中的伤痛慢慢平复。后来,她在柏林生下了第二个儿子。
从孩子出世,张幼仪再也没有见过徐志摩一面。而就在这时,她却接到了徐志摩的一封书信,信中说:“无爱的婚姻是痛苦的,要为真爱去追求自由,解除婚姻,避免双方痛苦!”并约定第二天双方在他的朋友吴家熊家里见面。
次日一早,张幼仪来到吴家,见到了精神十足的徐志摩。
“如果你要离婚,那很容易,我已经告诉我父母了,他们也赞成这件事!”张幼仪镇定而又冷静地说。”
徐志摩急躁地摇摇头说:“我没时间再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
他盯着张幼仪,手上紧握着已经起草好的离婚文书。
“那好吧,如果你认为离婚这件事做得对,我就签字!”张幼仪说。
徐志摩一听,高兴极了,他笑容满面地把文书递过来说:“太好了,太好了,我知道,你会这么做的!”于是,徐志摩和张幼仪正式签署了离婚协议书。
张幼仪决然地离开了徐志摩。离婚后的她坚持留在德国求学,并独立将儿子抚养成人。后来,张幼仪回国在上海发展事业。她经营银行、服装公司获得了巨大成功。
徐志摩离婚后,本来想与林徽因结婚,但遭到了父亲徐申的坚决反对,而林长民也为了女儿的名声,表示不支持他们的婚姻。
这样,心怀痛苦的徐志摩于是就和好友张歆海相约到庐山游玩。这个时候他开始追求另一个女人凌淑华。但两人只保持了很短的感情,就结束了。
四、
1925年7月,徐志摩第二次来伦敦拜会罗素和哈代。这时候,他认识了生命中另一个女人陆小曼。
陆小曼是北平数一数二的名媛,他的父亲陆定曾担任过北洋政府的财政部司长,中华储蓄银行总经理等高官。
陆小曼
陆家世代书香,因此,陆小曼从小就受诗情书画的熏陶。她多才多艺,能写会画,名声在外。
陆小曼 是个有夫之妇。她在19岁时,嫁给了陆军少将王庚。后来,王庚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彼此之间感情很冷漠。
就在陆小曼感情出现空白时,徐志摩闯进了她的心扉。
徐志摩与王庚原本是同学,他们以前也经常在一起玩。王庚在北京时由于忙于公事,还经常让徐志摩陪他妻子游玩。
徐志摩本来就对陆小曼有好感,加上两人都钟爱艺术,所以很快走到了一起。这在当时的名人中引起了不小的绯闻。
徐志摩疯狂地追求陆小曼,让她离婚。但陆小曼让徐志摩给她一段时间时间处理家事,让他先去欧洲呆一段时间。
临行前的一夜,徐志摩一夜未眠,他抵达柏林后,思念陆小曼的感情日增,于是,他给陆小曼写了大量的情书。但陆小曼回信很少,一直到这年的七月中旬,他突然收到了陆小曼催他回国的电报。
由于陆小曼的家教很严,陆母不同意女儿与徐志摩交往。因此,两人见面不多。这时,陆小曼已经跟王庚离了婚,徐志摩就找胡适帮忙做陆母的工作。经过多方说和,最后陆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陆小曼离婚之后,迫不及待地上北京去找徐志摩,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就在1925年4月,他们在北京中街租下一处房子同居。
1926年的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办理了结婚证,二人回到家乡硖石。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对陆小曼很有成见。特别是看不惯陆小曼大小姐的派头,而且买什么都要高档的习惯。
本来徐申想让陆小曼管理徐家的生意,但陆小曼竟然不会管账。徐申一气之下就出外做生意去了。
家里只剩下徐志摩和陆小曼呆在家里。
可是好景不长,这时,北伐军发起了江淅战争。徐志摩和陆小曼不得不中断在乡下的生活去了上海。
五、
1927年初,徐志摩和陆小曼被迫移居上海后,他们在上海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居无定所,他们住在南京路口的通俗旅馆里。
当时身上也没有多少钱,而且徐志摩的父亲又去了北京,断绝了对他们的经济援助,再加上战乱,物价飞涨,夫妻二人在上海举日为艰。
徐志摩曾有出国的念头,可是又走不了,好在不久,他在上海找到了工作。而喜欢交际的陆小曼喜欢上海这座最繁华的大都市。
这时,徐志摩分别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厦大学这三所大学里任教。有了生活来源的徐志摩和陆小曼就搬到了福熙路四明新村居住。
在上海由于陆小曼的挥霍,徐志摩的日子过得极其辛苦。本来他每天在三所大学来回讲课,为了赚钱养家。半年下来,他没出过一本诗集。
而陆小曼,在上海交际极广,经常有朋友邀他出去打牌、跳舞和看戏。爱出去玩的陆小曼一天到晚都不在家,渐渐地,对徐志摩也没以前关心了。
在上海一年的生活,徐志摩和陆小曼经常会发生摩擦,因为他们在性格和兴趣上凸显出来,陆小曼喜欢玩、喜欢热闹、偏于懒散、享受安逸的生活。而徐志摩则喜欢静、喜欢思考向往过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
更让徐志摩头痛的是陆小曼的挥霍无度,他常常包剧场、夜总会等娱乐场所的包箱。她一掷千金地去赶场,去捧名角,而且经常去大西洋和一品味吃大餐。
家里佣人一大堆,还要加一辆长期雇佣的汽车的,一个月下来,生活会高达五六百银圆。
而徐志摩一个月教书的薪水,根本不够陆小曼的开销,因此,深爱妻子的徐志摩,不得不业余时间,赶紧写诗文赚取稿费。
由于徐志摩忙于工作,在日常生活外,他还是苦口婆心的劝陆小曼,让其认真做点事情,可是陆小曼玩心很重,这让徐志摩很苦恼。夫妻之间聚少离多,但徐志摩还是经常给陆小曼写信,心中充满了感情。
这期间,徐志摩依然想着他当初苦苦追求着的林徽因,两人还保持做亲密的朋友关系。就在这一天,他接到了林徽因打来的电话,说她近期要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举办“中国建筑艺术”专场讲座。
1931年11月18日的傍晚,深秋的上海有些凉意,在上海火车站旅客中,来了一位身穿西装,行色匆匆的人,他就是著名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要乘火车去南京,然后坐19日上午8时的济南号“飞机去北平。
次日清晨,徐志摩进入机场,排队等候进入班机。飞机准备起飞时天气很好,徐志摩望着湛蓝的天空,进入机舱。
可是,旅客们谁也没有料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们逼近。就在飞机飞行到党家庄上空时,忽然漫天大雾,机长在驾驶舱很着急,为寻找航线,他不得不降低飞行高度。
就在这时,只听一声巨响,飞机撞到了开山山顶,机上人员瞬间全部遇难,年仅35岁的徐志摩就这样轻轻地走了,就像他的那首著名的诗《再别康桥》一样,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么,徐志摩为什么要去北平?因为他要去看他一生中心爱的女人林徽因。
因为,当天晚上林徽因要在北平协和小礼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要去捧场,所以他才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邮政班机“济南号”启行。没想到飞机失事,35岁的徐志摩遇难身亡,留下了他最著名的一首诗《再别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