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与友人一起,驱车来到距离老家不远的安徽金寨梅山湖边槐树湾乡码头村,且还有上下码头之分,这里是大别山腹地的一个山凹子,一座聚族而居小镇,在两岸青山静谧掩映下,稍显繁华。当地热心人士引领我们顺着街角一条小路向左侧小山进发。再向左,来到一房子前,这是一座考究的红房子,有点像纪念馆,门前没有任何文字标识。我们走进屋内,墙上挂满了照片,入门口写着王明的简介。
原来,这是当地人为出生在这个村子里的一位知名人物陈绍禹修建的故居,王明,原名陈绍禹,字露清,安徽金寨古碑区双石乡(时属安徽六安金寨槐树湾乡)码头村人。原名陈绍禹,他的这个禹字是火字旁的,诚如他的弟弟叫陈绍炜。不过,带火字的这个禹字毕竟是太冷僻,他后来便改用这个禹。
左侧的红房子
金家寨位于安徽、河南交界之地,街西首墙上立有六安、商城、固始三县界碑,故有“鸡鸣听两省,狗吠闻三县”之称。这个皖西边陲的小镇,周围山高岭峻、依山傍水、关寨环列,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金寨县有六支主要山脉,两条主要河流。小有名气的史河、淠河即发源于此,贯穿全境。金家寨在史河上游张弓山下,以狮子岭头为界,分上下码头两个街区。金家寨盛产竹、杉等山货和铁、炭等,史河下游的商家经常带着粮、盐等日用品来收买山货。
王明的父亲陈嘉渭,字炳森,号聘之,小时读过私塾,擅长书法,精于计算,可以算是一位乡村才子。因此,后来与人家合伙开过一家名叫“陈隆昌”山货行,虽然是小本生意,但比一般种田的人日子过得更好,便有些钱来投资教育孩子,王明在6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进了私塾读书,那个时候,父亲的生意做得比较火红,刚刚入学不久的王明便写了一首七律的诗,来描述生意兴隆的场景:金家寨立史河边,住户商家人数千。悬剑张弓峰对峙,狮头猫洞岭相连。毛牌月月来盐米,山货年年出竹杉。 鸡犬声闻三县乐,谁分皖省与河南。
从王明小小年纪就能作出父亲做生意的诗,我们就可以看出,王明少小聪慧,资质聪颖,书法写得不错,诗才尚可,虽然诗不太论平仄,甚至不太讲究合辙押韵,不受旧体诗格律的束缚,没有藻饰,纯粹白描,不算好诗,但总体写得丰富优美,能够从诗中体会出王明当时的心境。王明小时候生活的金家寨老城街总体是比较繁华,因此,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依然能从祖辈口中说上一些王明小时候的故事,至今在流传在码头村老家乡邻之间。
当年,王明家的“陈隆昌”山货行店铺对门有一家油条店,店老板斗大字不识几个,但做生意特狠,生意忙时,嗓门大,火气大打老婆、骂孩子时有发生,生意闲时,派头大,有点钱,办事比较张扬。王明十岁这年,春节将至,老板常听他人夸奖王明如何如何聪慧,便备好纸墨,叫王明写店铺春联,王明不拘不束,撩开大褂,倚跪公正书联:烟熏火燎门第,扭股别棒人家。横批是:又粗又大。这油条店的老板一看,以为是给他做广告的,便十分高兴,但一些粗识文墨的人一看,都耻笑这个大老粗。一时传为佳话。
还有,当时金家寨街上有一位欺行霸市,鱼肉百姓地头蛇,仗着上面有点权势,经常在当地作威作福,街上的小户人家对其敢怒而不敢言。金家寨每一年有做会唱小戏的传统,那一年照例要开唱,这个地头蛇自然是牵头人,他一面宣传今年要请如何好的戏班子,一面按每人收了费用(含有请戏班子费用,都是穷人、街面小户出的钱)。钱全部收齐之后,却借故宣布有所谓异党扰乱社会治安,停止唱戏,而且一分钱也不退还给大家,目的只有一个:独吞费用。
喜欢看戏的王明和一些小伙伴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愤慨,王明找了俩小伙伴,安排他们第耳天早上分别把纸条贴在地头蛇的店门上。然后,王明自己在河里捉了一只小王八,写了一个“不准唱戏的就是我”的白布条,系于王八脖子,在尾盖上钻孔,穿上麻绳备用。第二天一大早,王明拎着小王八到地头蛇的店门口,看见没人,就顺手把王八挂在店前显眼的门柱上,假装进店买点东西,出门时见多人围观,王明趁机悄悄地离去了。王八儿“不准唱戏”的笑话在当地传开了,老百姓拍手称快。许多年后大家还在津津乐道。
后来,王明离开老家前往外地求学,这期间他加入了组织,更重要的是被组织派往苏联留学,为他后来成长为风云人物奠定了基础。就在要到外国求学的时候,即将离开故土前往异国他乡,此时的他仿古人特别地回了一趟老家,站在金家寨镇郊的山顶古城遗址,上山时东门进,俯视北方,感慨万千,作诗一首:俯视三省景,举目一共天;丫杈落啼鸟,枳棘搂凤凰。下山时出南门又诗一首:少年立志离乡关,学业不就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诗毕遂揣黄泥土一把,出国求学,从此一直履行着他的追求和誓言。
这期间的王明,可谓是大起大落,曾红极一时,又如流星般耀眼而迅速寂灭于时空深处,从历史舞台消失了。我们按下不谈。单一说他身居国外,但两眼依然注视着故乡这片土地,建国后,国家为了做好治淮工程,决定在大别山腹地修建梅山水库,就在王明的故乡金家寨史河上游,是治理淮河的重点工程,到梅山水库建成时,有着悠久历史和动人传说的金寨镇已是汪洋一片,不复存在了。王明童年和少年的老街和居所,已沉没梅山湖底,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湖碧水。
不过,梅山水库形成的人工湖,众多小岛点缀其中。水绕山更青,山依水更秀。王明依然很高兴,他在《人民画报》上看到梅山水库的照片和消息,十分兴奋,特作七绝一首——《史水流光》:梅山水库画图中,史水流光乡意浓; 旧地重游春梦暖,花香竹影笑东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水库美丽景色的向往。
后来,当地人自发在湖的岸边的村子里,建起了一幢房子,存放他的一些照片之后,那便是人们所说的王明故居,我们看到这小村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白墙红瓦,窗明几净。蓝天白云之下,背依青山,面临史河,景色怡人。东傍千年古寺——响山寺西瞰梅山湖,碧波荡漾,渔舟桨影。湖光山色,一片澄明。在旁边,我们还看到王明曾祖的坟地,上面记载着他的家世。
王明的两个儿子,至今仍留在莫斯科。他们没有像父母那样一直保留中国国籍,都加入了苏联国籍,现为俄罗斯国籍。长子王丹芝,乳名明明,1939年生于延安。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远东研究所当了一名工程师,后与一名苏联姑娘结婚。苏联解体后,他下海经商,在一家俄国贸易公司工作。
次子王丹丁,乳名亮亮,后改名为王丹金,1945年生于延安。1975年从莫斯科大学中国文学专业毕业,曾在一家著名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工作了11年。1986年,他从原单位辞职,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气功、武术、太极拳的研究和传播,目前主办一家中国文化中心。
王丹丁自己说,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产生过“身份危机”,因此,他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平衡,从而成功解决了危机,那便是研习中国的武术,强身健体的同时,又能达到和谐统一,他住在莫斯科东北部一栋公寓里,他的武术在当地很有名气,不少人慕名拜师。人们知道他是典型的中国人,不过鲜有人知道他是王明之子。
王丹丁说,父亲王明长期用西药治疗,效果一直不好。母亲出身中医世家,对中医情有独钟。多亏母亲的中医、针灸,再加上后来开始练习气功,父亲才能活得那样久。母亲孟庆树是安徽寿县田家集孟家老圩子人,现在叫作瓦埠镇上奠行政村孟东组,曾经就读于黄埔军校,16岁的已出落的身材窈窕,眉清目秀。因为有殷实的家庭物质基础,她吃面包,住洋房,留学生活相对富足。加上聪慧和落落大方,自然成为男生们的注目对象。后来,母亲在苏联留学期间,结识了父亲王明结为终身伴侣。这将是一次长久的陪伴,直到1974年王明病逝于莫斯科,两人朝夕相处达44年之久。
王丹丁传授的是中国武术,但他仍掩盖不住思想的锋芒。近几年来,王丹丁多次回国祭祖,他回到金寨槐树湾乡码头村寻根问祖,受到父老乡亲的热情迎接。当他得知后人对其父王明的评价不高时,他说,他的最大愿望是能从事“王明研究”,将父母在俄罗斯居住的别墅,建成王明博物馆,或在在老家兴建一个纪念馆,功过是非任后人去评说。在他看来,王明应该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功吧。当然,每逢清明时节,王丹丁总是孤身一人,来到新圣母公墓,献上一束鲜花,默默地凭吊他的父母亲。
斯人已去,纷争已远。王明老家村子旁边梅山湖上已雾散,还有没有千帆?一场梦醒,能不能望见真实后的沉静?那些情节真的需要时间收藏。老家的人们望着村里的红房子,等待着岁月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