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区,2016年区划调整之前叫奉化市,1988年10月13日奉化撤县设市之前,长期叫奉化县。
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设明州,同年设置奉化县。
奉化县之名,从公元738年至1988年,一直用了1250年,穿城而过的水系,因此而名县江。
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尚田至董家的公路修通,后来再延伸至奉化与新昌交界的界牌岭,称为尚界线公路,沿县江县溪而行,美丽的风景线。
县江,发源于奉化区、宁海县和绍兴市新昌县交界的镇亭山第一尖,海拔954米,那里既是奉化区内的县江发源地,也是宁海县内的大溪和凫溪源头。
第一尖南去之水,是宁海大溪之源;东去之水,是凫溪之源;北来之水,就是奉化县江之源。
2012年冬天,第一尖滑雪场建成开放,但是游客一年比一年少,生意惨淡。
2021年5月,第一尖滑雪场关闭,现在已由第三方接盘,希望能重新盘活。
县江的上游称为县溪,源头的第一个村庄是奉化区大堰镇大公岙村。
山中岁月无古今,进入村庄,鸡犬相闻,村人闲坐,与世无争。
从大公岙村可以走古道登顶第一尖,但是夏天不适合走这条古道,林深茂密,蟒蛇出没。
沿溪而居的大公岙村民,多姓鲍,世居东海,后迁天台,再迁奉化,清同治年间,鲍氏几兄弟迁至第一尖,各自分居于周边的山岙之中,大哥居住的这个山岙,称为大哥岙,后人尊称为“大公岙”。
源自第一尖的两条小溪,涓涓而下,在村中相汇,蜿蜒而下,绵延近百里,一路汇溪成江,一江清水送甬城。
大公岙村口的牌坊上书“大公岙”,“甬江之源”。
甬江之源说法不妥,应为县江之源才恰当。
县江是奉化江的四大支流之一,奉化江的主源在剡江上游,绍兴市嵊州市北漳镇彦坑村一带,既是奉化江之主源,也是甬江之源。
大公岙村和下游的宦勘、三联、董家、李家等村庄,在清末以前属连山乡,解放前属里连山乡,解放初属方门区镇亭乡,再属董李乡,2001年董李乡并入大堰镇。
宦墈村口有一座石桥,与村同名宦墈桥,荒草萋萋,少有人来往。
桥名和村名颇有意思,想必来历一定有故事,村里出过宦官吗?
宦墈村的村民也姓鲍,始祖和大公岙村鲍氏始祖同兄弟,因此宦墈村和大公岙村,合称为鲍兴村。
县溪蜿蜒而下,分居溪流两岸的董家村,一个值得停留欣赏的古村落。
小桥、流水、人家,意念中的恬淡生活,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罢。
董氏聚居,故名董家村,董氏来源于山东,唐朝末年,山东泰安府东平州监察御史董甄,避乱迁居浙江,后裔分散龙游、新昌、嵊州、奉化等地。
奉化大堰董氏,始居于后畈村,后裔再分散附近各村,明代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年,即公元1412年,董甄后裔董庆云从大堰后畈村,徙居到现在的董家村所在地,当时地名为“中峰”。
中峰董氏发展较快,渐成大村落,因此称为“董家村”。
董家村是大堰镇董氏聚居的最大村落,也是原董李乡政府的驻地。
村中人文古迹众多,2018年12月,董家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下游一公里处是李家村,因距离较近,人们习惯上合称董李。
董家村、大公岙沿线,自驾出行按地名导航即可,公交出行,奉化公交西站至大堰镇的581路公交车,公交溪口站至大堰镇的595路,先到奉化区大堰镇,再乘坐582路公交车可以沿线游览。
县溪有一条支流,名叫石井溪,溪中的石井龙潭远近有名。
石井溪发源于董家岙一带,穿过石井村,“陡然直下石壁二十余仞”,长年冲击成潭,“潭如石釜,谓之石井”,石井龙潭,石井村,都来源于此。
龙潭旁边的岩石上,有一块摩岩石刻,上书四字:“嘘气成云”。
奉化区大堰镇乘坐586路公交车,可到达石井村,欣赏石井龙潭。
石井溪与县溪相汇于柏坑水库。
柏坑水库的坝址位于大堰镇柏坑村,建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肩挑手提的时代,大堰人民历经十年才建成。
坝口看似较小,如果能乘船进入库区,则有漫游三峡之感。
柏坑村,古时的溪坑畔,长满了柏树,因此而名柏坑,溪流通常也称为柏溪。
1941年4月20日,宁波沦陷,日军首先向奉化进犯,4月23日下午,日军侵占奉化县城,国民党奉化县党部等相关机构因此迁至柏坑避乱。
柏坑村靠水而居,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规模庞大,人文历史底蕴丰厚,自然环境风光宜人。
柏坑村民多姓王,据载,王氏源始于山西太原,其中一支秦汉时迁至山东琅琊,晋代时,琅琊王氏分支又迁往浙江绍兴,后裔再分散各地。
唐朝晚期,王敬玘出任明州刺史,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唐末乱世,王敬玘晚年隐居大堰万竹一带,王氏,成为了大堰镇的一个大姓。
王敬玘被公认为奉化大堰、万竹等地的王氏始祖。
柏坑村往西有个地名叫仰天湖,只有杯口那么大的一个小石臼,称为仰天湖。
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更小的湖了,因此这个仰天湖有了一个高大上的称谓:世界上最小的湖。
县溪流经柏坑村,继续蜿蜒而下,流经大堰镇政府所在的大堰村,巴人故里,依山临水,有历史、有故事,还有风景。
大堰,原名大万竹,与小万竹相对应,意指竹多繁茂。
这里四面环山,中间平地,形似燕窠,时人将大万竹称为“大燕”。
南宋初年,董氏先祖董之邵,因捍方腊和抗金有功,先后授承信郎、修武郎等,告老还乡后,出资修筑了一条用于灌溉和抗洪的石垒活动坝,称为大堰磡,人们为纪念其功德,遂将大燕之名改称为:大堰。
大堰古宅大多分布在大溪路上,王钫和巴人故居遗迹,以及白阊门、毛家阊门,承述着这里的过往风云。
2018年,大堰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大堰村下游相邻常照村,村民多姓汪和江,沿溪而居,风光宜人。
李白《赠汪伦》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常照村汪氏,即是汪伦后裔。
汪伦本是安徽黟县人,曾任泾县县令,晚年移居泾县桃花潭畔,李白多次来安徽与汪伦诗谈天下。
唐朝末年,天下纷乱,汪伦后裔逃难分散迁居到浙南及奉化一带,其中汪文吉一脉,迁入奉化连山,始称山下村。
汪文吉后裔汪藻,功名显赫,公元1133年,宋高宗赵构听闻汪藻故里民风淳朴,人才辈出,于是下诏赐御书“江南第一村”。
汪氏子孙因此将山下村,改为“常诏”村,以示不忘皇恩浩荡。
村口有座古桥名叫福星桥,石拱五孔,村民亦称之为五洞桥,是“甬上十佳名桥”之一,也是浙东跨度最大的五孔石拱桥,被誉为“浙东第一石拱长桥”。
福星桥,常照村,桥名和村名连起来,福星常照!
常照村相邻的湖边桥村,是工农革命战士王鲲的祖居地,樟树、枫树等古树已有三百多年,其中一棵母子树至为奇特。
县溪流经常照村、湖边桥村,进入南溪村,与万竹溪相汇后,流入横山水库。
南溪村,从宁波市奉化区尚田街道经尚界线公路进入大堰镇的第一村,就是南溪村,包括西岩、南溪、砂窠、里洞坑、石孔自然村,地处横山水库的尽头,在水一方,风光宜人。
南溪村,又名南溪口,地处县溪和万竹溪的汇合处,古称锦溪、溪口,与剡溪畔的奉化区溪口镇重名。
清末,为了与剡溪畔的溪口相区别,因此将县溪畔的溪口改名为南溪口,因地处奉化县城之南,故称南溪口,简称南溪。
南溪村民多姓董,和上游董家村的董姓人家,皆为董甄后裔。
西岩自然村,临水库而居,村民多姓周,原本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古村落,原址位于横山水库淹没区。
横山水库建设期间,大部分村民外迁,仅少量村民就近搬迁,形成了现在的西岩村。
村西有岩石,故名西岩村。
村西山上的岩石,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古冰川运动造就的奇特的冰川石浪。
横山水库,坝址位于尚田街道许家村,最早始于1957年9月开工,直到1966年4月才竣工,当时坝高48.6米。
1987年,2009年,两次加固改造,现在的最大坝高70.2米。
水库南岸,横山连绵起伏20余里,山下原有横山村,水库因此而名横山水库。
横山水库由两溪相汇而成,中央被西山分隔为两翼。
主流县溪,北翼之水发源于枣树岭和尖山脑,两翼交会处的西山之麓,水库中央有座小岛,状如馒头,故名馒头山,岛上有洞,人称羊精洞,淹没成小岛,独立于水面,平添风景
县溪流出横山水库后,蜿蜒流至尚田镇楼岩村。
楼岩村曾是楼岩乡政府所在地,2001年撤销楼岩乡,并入尚田镇,这里有潭名为白龙潭,潭旁有山,名为天峰山,S型的山水风情,令人流连。
2010年7月,白龙潭水上乐园在这里盛大开园,水上乐园就在县江边上,与天峰山隔溪相望,每年夏天,是人们嬉水度夏的好地方。
随后有开发商在溪潭的天峰山,兴建了度假山庄,遗憾的是半途而废,尚未完工的山庄和小别墅,还在山崖之间,望水兴叹,开发商数百万元的投资,荒废停滞。
岳林街道龙潭村至西溪村的县江岸边,美丽田园示范区,已经成为奉化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田园示范区的东侧就是奉化山和南山,山上有著名的南山塔。
南山塔又叫瑞峰塔,与甬山上的寿峰塔,并称为姐妹塔。
县溪流经尚田街道,进入岳林街道、锦屏街道区域,进入奉化城区,称为县江。
县江进入城区时,呈S型迂回婉转,犹如玉带缠腰,绕过江畔的锦屏街道桑园新村。
桑园新村建于八十年代初期,统一规划,所有房屋排列整齐,高度一致,在当时的村庄中,首屈一指,因此称为桑园新村。
还不到四十年的桑园新村,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毁而重生,高楼代之。
县江流出奉化城区,流经江口街道南渡村,江上有一座著名的廊桥名叫广济桥。
广济桥最早始建于北宋赵匡胤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也就是北宋开国的第二年,僧人师悟,在此造土桥,历代屡经整修重建。
现存之桥基,建于元代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即公元1286年,至今七百多年。
1998年,广济桥入选“甬上十佳名桥”,名列第三。
2019年10月7日,广济桥上榜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县江原本从广济桥下穿过,蜿蜒曲折,穿越南渡村。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县江从沈家埠村改道后,从南渡村之西侧,笔直往北,再折而向东北。
县江流至江口街道横里埭村与东江相汇,再至方桥三江口与剡江相汇后,始称奉化江,再与鄞江相汇,奔流向海。
滚滚江河东逝水,世事如水多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