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历史的痕迹
聆听历史的声音
穿梭于时光交错折叠的古都
寻访古建筑里的悠悠古韵
透过时间的帷幔
听古建筑“讲述”尘封的历史
西城古建探秘之万松老人塔
太阳透过密密层层的叶子,把阳光的影子洒进临街的一座塔院里,青砖灰瓦的古朴小院里有一座不高的小砖塔,这就是北京有名的“砖塔”,本名叫万松老人塔。
夏末秋初,阳光依旧明媚,远远望去,蓝天白云下的“砖塔”多了几分挺拔高大和古朴雄浑。王女士一行人便是被这座砖塔吸引而来。
“我们今天上午从西安刚到北京,两家共8口人借暑假时间来旅游,就住在这座塔附近。”王女士说:“因为西安有大雁塔、小雁塔,出于塔本身样子的相似,我们就被吸引来了,没想到这座塔不仅有故事,有历史,这座塔院里还有一家书店,让我们很新奇。”
此时,正值正阳书局开展《北京建城传说》的暑期活动,这个活动由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正阳书局联合推出。王女士一行人从活动中得知了北京城的历史、万松老人塔的历史以及塔与正阳书局的故事。
01
万松老人塔:我从元朝来
万松老人塔是金末元初著名高僧万松行秀的灵骨塔,这座砖制小塔只有十六米高,但至今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北京城区现存的唯一一座密檐式砖塔。
1246年的一天,万松老人突然示疾,7日后,禅师写了一则偈语后圆寂,偈曰:“ 八十一年,更无一语,珍重诸人,不须我举。”老人圆寂后,弟子们悲痛不已,将行秀禅师灵骨舍利收纳起来建塔供奉。行秀禅师骨殖塔共有两座,其中一处就是西四路口的万松老人塔。
斗转星移,万松老人塔失去了当年的光彩,塔顶上的宝珠也不知道去向,历经战火、朝代更迭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先后被酒食店、羊肉铺、牙科诊所、电器店、药店、图片社占用,所在位置也从元大都的郊野成为如今的繁华闹市。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万松老人塔重新加高至九级。民国十六年(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重新,1986年文保部门在一次维修古塔时,突然发现该塔内竟还包着一座塔, 而里面这座古塔正是元代所建的老塔,外塔则是清乾隆年间所修的新塔。2008年,西城区政府彻底将小院腾退,整修之后小院一直作为单位办公使用。2010年初,西城区正式启动维修工程,并于同年完工。
在历史的长河中,万松老人塔也曾被短暂的遗忘。明人刘侗、于奕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中详细地记录了一个故事: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一位叫乐庵的僧人,发现了屋中的古塔,他进屋查看时,发现了塔上的石额刻有“万松老人塔”五个大字,万松老人圆寂后的境遇,让他失声痛哭起来,礼拜后发愿维护此塔,后乐庵和尚将古塔赎回并一直居守在此。
02
万松老人与政治家耶律楚材
行秀禅师,俗姓蔡,是金元间著名的佛教大师(属佛教支派曹洞宗)。他15岁出家,受戒后云游天下,寻师访友,参究禅宗修行之道,同时深通儒家经典,年轻时就赫赫有名,门下弟子很多,其中,金末元初大政治家耶律楚材是其弟子之一。耶律楚材曾向万松老人参学三年,且深受其“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影响,在担任元朝中书令时推行其主张。
03
700年后的“守塔人”
历史悠悠,品古代风味;文化绵绵,读千秋万载。2014年,一家经营北京历史文献类书籍的特色书店——正阳书局搬到了万松老人塔塔院,给古塔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经营这样一家书店,实现了我作为一个北京人,传承守护北京历史文化的初心。同时,这样一个有历史纵深感的文化空间也成为很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正阳书局的“掌门人”崔勇说,“眼中有山河美景,心中有诗和远方,在这里我通过塔的故事,通过经营书籍,结识了世界各国热爱历史,热爱文化的朋友。今天,我们正阳书局就是万松老人塔的‘守塔人’,在这里,我希望文物爱好者能找到深入了解北京文化的‘书海’,爱好北京文化的书友能近距离感受文物魅力,来自各地的游客则能打开历史与阅读的双向入口。”
文化是一种广度,也是一种深度。在今天北京这片大地上,曾经发生过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最终变为今日的恬淡安详。走进今天的万松老人塔小院,绿草地、石榴树、葡萄藤环绕着青灰色砖塔,旧门板、老门墩、旧书架……这些老物件,让小院里洋溢着浓浓的老北京胡同的氛围。
当远古的文明和现代的文化融汇在这座既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又是西城区的公共阅读空间的万松老人塔院后,这座不到400平方米的院落每天吸引着1000到1500人次的客流量,一年就是36万人次,这是一些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年均客流量的十倍。
岁月流觞历史更迭,文化之韵在这里历久弥新。
文字:石伟
图片:于志强
视频:周博男
责编:侯明月 王昭
审核:杜宇琛
签发:周翔
&
相关阅读
西城古建探秘 | 妙应寺白塔
西城古建探秘 | 历代帝王庙: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