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或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皇帝在发怒时,常常大手一挥,命人把某某某“推出午门斩首”。
众所周知,紫禁城开有四座门:正门午门,北门玄武门,东门东华门和西门西华门。而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那么正门就是杀人的地方吗?
可以说,午门是紫禁城最高、最大、最壮观的一座城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有亭子,里面放有钟鼓。
皇帝出午门祭太庙时击鼓,祭社稷时鸣钟,举行大典时钟鼓齐鸣。
墩台两侧有上下城台的马道。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墩台两翼各有廊庑+三间,俗称“雁翅楼”。
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状像朱雀展翅,故有“五凤楼”之称。
午门有五个门洞,但是从正面看,似乎只有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东、西两个掖门,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的说法。
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只有在皇帝皇后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
在清朝,文武大臣出入走东门,宗室王公出入走西门。
而东、西掖门平时不开,只有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门出入。
由此来看,能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当然不会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根本就进不了午门,哪里还能被推出午门处斩。
所以,被“斩”的对象只能是能进午门见皇帝的朝廷官员。
明清两朝,确实处斩过许多官员。尤其是在明朝,有过很多诛杀朝廷大臣的大案。
但据资料记载,那些大臣都不是被斩于午门之外的。像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宰相胡惟庸、大将军蓝玉等,在《明史》中显示,他们都被斩于街市,而明末官员熊廷弼、袁崇焕也是被斩首于街市上。
当然,清朝历史上也有斩大臣的例子,尤其是慈禧太后当权时,曾经处死过她的政敌肃顺等人,戊戌变法时杀害过谭嗣同等“六君子”。
但他们也都不是被杀于午门之外,而是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这是因为封建统治者杀人,既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权威,更是要用杀人来恐吓人民,所以行刑之地大多选择在街市。
另外,古人的忌讳很多,而皇帝的忌讳就更多了。
杀人是凶事,一股情况下,皇帝是不会让这种不吉祥的杀人之地靠近自己的住所的。
而午门,位于皇帝接受百官朝见的太和殿旁边。在皇帝接受百官朝见的地方杀人,也是犯忌讳的事儿。
所以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官员是在午门被斩首的,死刑的行刑之地不仅不在皇宫门口,而且一般都是在都城之外推出午门不斩首,那么推出午门做什么?
据资料记载,在明朝,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是犯了“逆鳞”之罪,会被绑出午门施以“延杖”。
开始只是象征性地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
明正德皇帝在位期间,曾经要到江南选美,却不料遭到群臣的反对与劝阻,于是他大怒,最终导致130人受廷杖,11人当场被打死。
明嘉靖皇帝在继承皇位后,想追封他的生父为皇帝,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100多人聚集在左顺门哭谏,皇帝下令对他们全部施行廷杖惩罚,17人当场毙命。
所以,“推出午门斩首”只是民间的传言而已,或许是从“廷杖”演变而来,或许是“武门”的误写,总之,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大臣是在午门外被斩首的。
所以说,传言误人。
尤其是历史,更是需要详实的佐证材料,因为很多以“野史”“戏说”“演义”名义出现的,并不是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