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古就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毗邻鄱阳湖,南接滕王阁,西接京九铁路,北接滔滔长江。
庐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庐山历史悠久,其名称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即:岷山孙,横山,隔九江,什刹原。
这里的“傅乾元”是庐山的别称。至于庐山字的最早记载,则是源于司马迁的《史记》。虽然此后庐山多次更名,但这个名字终究还是保留了下来。
除了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庐山的文化内涵也相当深厚,在庐山上可以找到文化和宗教的痕迹。
正是因为庐山有名,从古至今,庐山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名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陆游、朱熹、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人登过庐山。
庐山留存诗词4000余首。
阳光下香炉出紫烟,飞瀑悬在千川,飞落三千尺。
隔着山脊看侧面形成群峰,远近不同,高低不同,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因身在这山……
庐山真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如果没有去过庐山,我都不好意思说喜欢名山大川。
此外,还有许多宗教人士不远万里到庐山开悟。如宋代,有位僧人济道上庐山。看到庐山瀑布后,顿时恍然大悟。
他去世时给世人留下了一段诗,真是发人深省,为什么姬道突然在瀑布前悟道,悟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诗?
公路旅行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对佛教的政策与后周实行的镇压政策背道而驰。宋朝为了加强国内的统治力,对佛教给予了极大的保护。后来,朝廷还派出100多人亲自赴印度求法,此举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恢复和发展。
之后的宋代君主基本延续了先人对佛教的态度,这也使得佛教在宋代蓬勃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僧尼的数量。
据有关统计,北宋建国之初,全国只有僧尼6.74万人。到宋太宗时,这个数字已达24万,到宋真宗时,僧尼达43.4万之多。
由于僧尼数量猛增,寺院的数量自然呈井喷式增长。
全国各地寺庙林立,繁华可见一斑。至于当时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出家,也不是因为他们的信仰,而是因为寺庙里的待遇超级好。毕竟,当时的寺庙不仅可以占用土地,还拥有大量的房产。有免税政策。
当时在冀州太和县有一座真如寺,香火极旺。僧人众多,极道便是其中之一。
不过,比起其他修士的享乐心态,姬道对佛法的追求是非常执着的。那时姬道有师父,对姬道寄予厚望,将毕生的心得都传给了他。
他越是接触佛法,就越是怀疑道教的收藏。有一天,他告诉师父,他要出去学习,参观世界名山古寺,以提高对佛法的理解。
师父听到姬道的要求,并没有阻止。毕竟是追求佛法。他没有理由拒绝。就这样,季道收拾好行囊,开始了旅行。靠近点。
聚会与启蒙
古代人的旅行和今天人们认为的旅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现在的旅行是放松身心,欣赏美丽的风景。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让距离不再遥远。
古人几乎完全是用脚走路的。条件好的还可以配一匹马。生活在风中,在野外睡觉的艰辛,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
以玄奘和尚去印度求法为例,他用自己的脚实现了对佛法的无上追求。
济道和尚虽然没有走到玄奘,但也用脚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身为冀州人,四处游历后,他又想到了爬庐山。毕竟作为一个宗教圣地,他没有理由对此视而不见。
几年过去了,姬道终于登上了庐山。为了在这里获得启蒙,他直接在庐山圆通崇圣寺落脚。
姬道每天都在寺庙中领悟道。遇到自己想不通的事情,总是一个人在庐山闲逛。更多的时候,他会捡起一些柴火带回他家。
久而久之,极道带回来的柴火已经填满了他的屋子。
去庐山,一定要看瀑布。季道总是独自一人在瀑布前打坐。有时一个是一整天。一时为时已晚,悟道依旧一动不动。就在神殿里有人找他的时候,姬道河笑了笑,恍然大悟。
逝去
吉道和尚回到寺庙后,一反常态。他一一跟庙里的人道别,然后就回了家。就在众人以为济道和尚要离开的时候,满屋子的柴火横空出世。突然间发生了火灾。
众人惊慌失措,立即冲到极道府门口,只见熊熊大火已经将他们包围。大家都想灭火的时候,极道和尚拦住了他们。
随着火势的不断增长,姬道面无表情的坐在里面。就在众人不忍再看的时候,姬道临死前说了一句:犹如道士,放下一切有缘,四面八方纵横,一轮明月在天上,哦,谁愿意看呢?
话音一落,季道在火中逝去,但他留下的诗句却在真如寺中久久回荡。他们认为,济道和尚真正悟道,有勇气舍身。
对学佛的人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那么济道和尚留下的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说到底,只有愿意和放手四个字。世界上有太多的桎梏和情感,将我们牢牢地束缚在这个世界上,无法挣脱。我们只是不情愿,放不下。
但对于一个追求佛法的人来说,所有的束缚都是束缚,只有完全断掉所有的束缚,才能体会到无欲无欲的无上境界。
姬道离开了,他所领悟的道却留在了庐山之上,为这座非凡的名山增添了一道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吉安府治》/《宋史》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