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峨眉山,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大概就是佛教,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峨眉山声闻中外,从古至今,无数善男信女跋山涉水来此,只为瞻仰那一抹金顶佛光。
传说“佛光”现世,是普贤菩萨到人间度厄众生,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将身上的金银珠宝全部投掷到山崖之下,来祈求菩萨保佑,为此许多古人甚至变卖家产以示自己的虔诚。
数百年来,无数信徒的财宝都消失在了峨眉山的云雾之中,因而有不少人猜测山下一定堆积着累累金银,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那些金银还在吗?
舍身崖:扔金舍银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之后,因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为统治者和民众所推崇,渐趋繁盛,魏晋六朝,天下纷争不断,但却给佛教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公元500多年,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还将其奉为国教,亲自下令督建了光宅、同泰等五处佛寺庙宇。
所谓上行下效,在他的支持下,释在宝掌之后,佛解经之风大行其道,吸引了大批异域僧人前来中土传教,这一时期,四川也成了佛教的重点关注地区。
从印度来的宝掌和尚,最早登上峨眉山传教,起初他只是搭了一处简陋的茅草房子居住,后来又在成都建起了一座大圣慈寺。
《峨眉山志》中有记载称,在宝掌之后,有西域圣僧阿罗婆多“来礼峨眉,建道场,山高无瓦,以木皮盖殿”,由此峨眉山在佛教中的地位渐趋稳固。
唐代,外方僧人昌福和门人西禅和尚、白水和尚、灵宝和尚等人先后在峨眉山上修建了清音阁、黑水寺、华严寺、光相寺和毗卢殿等诸多佛寺建筑。
这一时期有极
少人登上了金顶、千佛顶,但是由于山势陡峭,悬崖险峻,所以还没有形成道路,金顶上的寺院也非常粗糙。
直到两宋时期,工具和技术水平有所提升,再加上统治者的支持,峨眉山上的佛寺建筑才逐渐从山麓覆盖至山顶,峨眉山声誉日著。
其中最为著名的地方便是峨眉山金顶,此处云海缭绕,红日喷薄,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所在。
相传,宝掌和尚在此修行之时,华严顶下住着一位采药人,名曰蒲公,有一次他在山间采药之时,忽然听见一阵高渺的佛音,抬头望去,刺眼的光芒中隐约可见一人骑着一头似鹿非马的坐骑,乘五色祥云而去。
蒲公将自己的奇遇告诉了宝掌和尚,和尚大惊,说道:“那就是普贤菩萨嘛!走,我们快去找他请教佛法!”
当他们赶到金顶的时候只见到茫茫云海之中有一团七彩佛光,
蒲公在佛光里看到了菩萨的法身,宝掌和尚说,正是因为他采药救人,功德无量才能看破菩萨的法相。
其后金顶有菩萨现世的说法逐渐传开了,后人还在金顶上延请了一尊重达六万公斤的普贤铜像。
圣像高大雄伟,给人以庄严之感,偶有佛光出现,被古人视作菩萨降世,引得信徒们争相前来朝拜。
而在菩萨法像的附近有一处悬崖绝壁,号曰“舍身崖”,这里是离佛光最近的地方,也是历代信徒供奉金银财宝的最佳选址。
古代的寺庙大多会在佛像前面安置一个功德箱,用来供信众投掷金银,俗称“香火钱”、“供佛钱”。
举头三尺有神明,佛教信徒认为神佛无处不在,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看在眼里,自己添的香火钱越多,就显得越虔诚,佛祖才会多加护佑。
对于佛光也不例外,为了让普贤菩萨感受到信众的虔诚,千百年来,无数人会在舍身崖前投掷金银珠宝以求得愿望成真。
据明代文献记载,每次峨眉山的金顶佛光出现,现场的信众就会陷入砸钱的狂欢之中,扔下去的财物不计其数,有些人为了超过其他信众甚至变卖家产,以至于耗尽几辈人的心血。
明清以来,舍身崖扔金银珠宝的风气长盛不衰,算起来少说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长年累月之下,崖下堆积的财物或许已经变成了一座金山。
不少人猜测,金顶山下皆是金银,那么是否果真如此呢?还真的有人曾经去验证过这一说法。
山下诡秘:金银白骨
峨眉山主峰海拔3079米,金顶在其上,舍身崖位于金顶卧云底东面,悬空超过600米,雄险奇伟,历来是群峰第一巨岩,其下深不见底,常年笼罩在云海之中。
在古代翻山越水是极其困难的,险要的地形和森林中的猛兽令人寸步难行,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虽然已经有了更先进的工具,但是峨眉山中复杂的情况仍然很是棘手。
当时有一个探险队
到想要到崖底一探究竟,在出发之前,他们设想了三个方案,但每个都危险重重。
一是提前规划好路线,驾驶滑翔机从某个山麓飞下去。这一方案听上去很简单,但是危险系数最高。
滑翔机对天气和地形的要求非常高,一般适用于比较空旷的地带,地面的附着物越少越好,比如海滩、草原之类的地方。
而峨眉山群峰绵亘起伏,最高处有3000多米,
地处才400多米,巨大的海拔差距使得地形非常复杂,且当地雨水充足,植被繁茂,森林覆盖超过60%,更加大了驾驶的难度。
如果从较高的山峰上滑翔而下还要考虑风速、风向等问题,但峨眉山谷道纵横,四面八方都有大风,根本无法提供一个稳定的飞行环境。
曾经中国最优秀的滑翔机飞行员试图在峨眉山上飞行,但是最终被狂风吹到了崖壁上,恰好有树枝接住他才不至于丧命,所以探险队最终放弃了这一方案。
二是从金顶出发,利用绳索和攀岩工具从上面沿绝壁而下。这个方案不仅对工具要求很高,天气
情况同样重要。
在悬崖绝壁上攀爬需要探险队员们拥有极高的身体素质,安全绳索之类的用具也要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风速要和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演员悬挂在半空中的时候晃来晃去,这就是风力的作用。
峨眉山风力强劲,如果空悬在两三千米的高空势必无法保证自己的平稳,那么人就会像风筝一样被吹得七零八落,不断与岩石相撞,受伤不可避免,甚至丧命都有可能。
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个方案,从陆地上翻山越岭走过去。
那时候峨眉山的开发大多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许多原始森林还没有了解清楚,探险队需要做更多的准备。
他们不仅带了驱逐蛇鼠的药物还有很多预防猛禽攻击的用具,请来一位熟悉山路的本地人作为向导。
一行数日,他们在蚂蟥的侵袭和毒蛇的威胁下长途跋涉,终于接近了舍身崖的下方,周围是一片茂密的丛林,绿荫蔽日,潺潺的溪流随处可见,一派生机勃勃,但是所有人都不敢掉以轻心。
他们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手中提着钢叉小心翼翼地往前行进,风吹草动之间,碧绿的灌木下浮现一抹白色,有人走过去拨开绿叶,赫然竟是一副白骨,而且非常明显是人类的骸骨,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不过他们并未多逗留,虽然疑惑但还是选择继续向前走去,但是越靠近舍身崖下散落的尸骨越多,有人类的,也有动物的,而当众人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彻底陷入了沉默。
他们四处翻找了半天,并没有发现任何金银的踪迹,反而是累累白骨异常醒目,如同一场露天的祭礼一般。
难道文献中记载的扔金掷银之习俗是骗人的吗?这些尸骨又是从何而来呢?
揭秘:骗局还是自毁?
舍身崖扔金掷银是真是假,因为文献较少且时间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古代佞佛之风的风靡,大致可以佐证其存在的可能性。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而在信众高速扩张的过程中,出现过不少疯狂时期,人们称之为“佞佛”。
比如前面提到的梁武帝,他的小名就是出自佛经,即位之后更是对佛教推崇备至,搬空国库也要修建寺庙,还大力提高僧人的待遇致使大量壮年劳力主动遁入空门,他自己更是四度出家,舍身向佛。
后世的唐宪宗为求长寿也是疯狂地祭拜佛祖,公元819年,他动员庞大的人力物力,恭迎佛骨舍利入京,供人们瞻仰,引起了巨大震荡。
皇帝的引导令佛教迅速占领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平民百姓也逐渐迷失在宗教信仰之中,迎佛骨事件中,无数百姓不惜倾家荡产只为求得一睹佛骨,很多人甚至为了感动佛祖不惜自毁身体。
及至明代,佛教经义已经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各地的寺庙香火鼎盛,峨眉山又是佛教胜地,人们在舍身崖拜佛
扔金也就不足为奇,关键是信徒扔下的金银都去哪儿了呢?
一种情况是在漫长的时间里被腐蚀殆尽。古代百姓常用的钱币是白银和铜钱,白银本身就易受腐蚀,峨眉山下气候潮湿,细菌和微生物都比较多,只会加速白银的分解。
而铜钱也很容易生锈,如果埋在酸性和碱性的土壤之中,时间久了也会慢慢生成绿色或红色的锈斑,直到最后消失在地下。
其他如金子、宝石之类不易被腐蚀的财物虽然流传时间比较久,但是也禁不住地质变迁和风霜雨雪的侵蚀,很有可能被冲到别的地方或是藏在土地深处。
另一种情况是为贪财者所盗用。虽然峨眉山地形险峻,常有毒蛇猴子和黑熊之类的野生动物出没,但是挡不住人类的贪婪之心,古代复杂的帝王墓都能被盗窃一空,原始森林大约也不再话下,所以很有可能前人早已到访过了。
最后一种情况相对来说可能性更大,不过有些阴谋论,就是钱财宝物早就被峨眉山中的寺院僧人截取。
峨眉山上寺院众多,但是特意爬山来供奉的香客却有限,要修建那么多巍峨壮观的佛寺建筑,还要维持寺里日常的生活,仅依靠统治者和豪富人家的支持是不够的,还要靠信徒们的接济。
在寺院的僧人看来,舍身崖下即是另类的功德箱,信众的钱财自然是用来维系香火的,
所有他们很有可能在舍身崖下安置一个机关,或是专门有一条道路能够到那里收取财物。
而至于山下的累累白骨,一部分是自愿舍生以求极乐的信徒,另一部分大概是失去希望的自杀者。
从前文的佞佛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古代有不少信众为了供奉佛祖会做出一些极为偏激的行为,自焚、溺水
之类举动比比皆是,跳崖也是其中的一种。
清代丁治棠的笔记小说《仕隐斋涉笔》中曾提到过舍身崖,当时有传闻说只要从舍身崖上跳下去就能够成仙成佛,于是其后每年都有十数人在此跳崖,日积月累 ,下面便积聚了不少白骨。
自杀的在古代应该是比较少,近几年倒是屡屡出现,2018年9月,短短一个月就有三名游客因为对生活失去信心跑到舍身崖自杀,给其他游客和景区都带来了不小影响。
结语
佛教所说的舍身,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一种大无畏的济世精神,“舍身崖”一名即是暗含佛祖为度众生舍身求法的大义,并非是要信众倾家荡产,更不允许人们跳崖以登极乐。
登过峨眉山的人都知道,高耸的山路上悬挂着不少展示牌,上书“佛曰,不可”,菩萨的存在是为了度化世人,让人们更勇敢地面对生活,跳崖无疑是对佛祖的亵渎,希望所有人都能珍惜生命,远离“舍身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