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为什么要询问家境,我该怎么回答?
毕业后还要给导师打工是什么感受?
导师太push了怎么办,导师放养怎么发论文?
除了“收到”、“好的”什么也不会说,如何和导师沟通?
截至2020年,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突破1000万人,从导师评价网、豆瓣“今天被导师关怀了吗”小组,到近日“北大女生万字长文举报教授猥亵”的事件爆出,让“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这一热门话题始终博尽了眼球。
从读研前的怎么选导师开始,在整个读研期间如何让自己与导师友好相处直至顺利毕业,甚至延伸到毕业后如何处理导师交代的任务,学生们针对“如何处理与导师之间的关系”这一疑问充斥在研究生期间的各个阶段;
与此同时,随着导师的年轻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各个平台中也不乏导师的声音,“感觉自己被学生PUA了怎么办”,还有导师出面亲授的“导师喜欢/讨厌什么样的学生”指南……
那么,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互动关系?
从戏谑中看失衡:
模糊不清的身份与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常见,各种各样的读研段子、视频、表情包层出不穷:学术垃圾“水”论文到底有多少方法、论碳纳米管和人工智能如何解救无从下手的课题、我不行了但如何把导师培养成院士、如何优雅的摸鱼/自学……
而在越来越多的自嘲和故事背后,研究生如何自我定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失衡就隐藏其中。
从身份角度来看,学生给自己很难定位。
踩在科研的边上,承载一些亲朋给的社会压力,传统文化对“科研人员”安贫乐道的要求,与自己在学历内卷、或是作为进入社会缓冲心态读研形成高度反差,情绪由此积蓄。社会的舆论走向是一边神化,一边不屑,为祖国添砖加瓦是我,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是我。
曾有考研大号@空卡空卡空空卡 制作短视频《不同人眼中的研究生,过于真实》获得将近20万赞同,其中总结:
“亲戚眼中的研究生:高等学历有房有车;父母眼中的研究生:科研专家栋梁之才;导师眼中的研究生:天线宝宝;我眼中的研究生:很努力却还是被皇上嫌弃的齐妃;老板眼中的研究生:遍地都是”。虽然是夸大化和泛泛地调侃,但从这一类型内容受到追捧的现象,我们依然可以窥见目前研究生群体自我身份认同的模糊不清。从娱乐化的表达里,情绪可以得到共鸣,但真实的困境却难以消解。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导师身上,研究生导师通常也作为任课教师,既要承担行政任务,也要背负科研压力,而关于如何与自己的学生建立一个互相能够平等沟通、传道授业、互相学习的关系,很多导师也没有头绪。
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有德国学徒式与美国专业式两个模式,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较短,自起步开始就吸纳了德国学徒式的培养模式和美国的专业式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学生研究为主的导师制。
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运行在西方现代研究生教育的框架之下,既不是“老师-学生”,也不是“老板-员工”,这种复杂和模糊也导致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变得模糊。
我们可以简单拆解一下目前我们对导师-研究生这一关系的想象:单纯科研工作者的身份,这一关系应该是在研究习惯、知识领域上深度链接的;而师徒身份,也代表这一关系应该是精神、育人角度深度链接的;但若看老板和员工身份,这一关系在精神层面又显得无足轻重,共同遵守的章程,需要达到的利益目标才更加关键。
科研连接、精神连接和利益连接像是三匹走向截然不同方向的马,拉着这一关系不知何处该去。这一定程度上使得互相之间的要求架在空中,哪个都可以说是无理取闹,也都可以说是“基本要求”。
无论社科还是自然科学,无论是冷门的困惑还是热门的烦恼,无论是固执的导师还是偷懒的学生,在每一个看似原因都不同的个例背后,让研究生和导师出现现在这样尴尬境地的原因有什么?
暗流:半个象牙塔与虚无的权力关系
对于研究生们,和导师之间是具有宿命意义的无解题,不得不履行的任务,迷茫的未来,被像学生一样管着,却已经没有了学生的很多资本和权力,更像社畜,但也没有雇佣关系那样分明。
有研究对导师与研究生交往中权力失衡的现实困境进行调查,并从学生视角援引了两个案例:
案例1来自一名已退学的工科研究生的描述:平时就感觉自己被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最终退学的导火线是认为被导师欺骗了,导师有两个方向,TA很喜欢其中一个方向,但老师认为同门无法胜任另一个方向,就强行分配给TA不喜欢的方向。多次说明依然未果,结合读研期间的其他压力让TA对研究生学习本身也比较失望,最终选择退学。
案例2是一名在读研究生对自己对导师的评价:师门的等级制度还是比较明显,TA很讨厌这一点,“我的目标就是很明确,没有必要整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什么年代了嘛,我最基本的尊师重道还是有的。我觉得最累的就是处理这种关系,还要小心翼翼的,我觉得大家就应该是平等的啊,你是老师,我尊重你,但是你没必要这样啊,要把你捧着。”
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别无他选,只有选择忍耐或逃避。研究也针对研究生的权力困境成因进行了总结,首先是目前的社会状况下对学历的高需求,达成“学历”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的重担;此外,难以更换导师,导致即使目前其中一方尤其是学生已经感受到很大压力时也很难转圜;以及目前学生权利的救济困难。同时,从学生的角度也不能对导师本身有过多苛责,导师自己本身也有外界过度问责下的自危心理、与“时间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多种因素作用下,身处其中的个人难免会感受不适,若不能即时意识与响应,可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由此,第一步,如果你感受到不适和伤害,仅仅有娱乐化的表达作为调味剂还不够,能看到隐藏其中的矛盾点,开始条分缕析地梳理自己的处境和选择,“我是怎么期望导师的,现在的导师是什么样子,他是怎么期望我的,我最终需要的是什么”,会使得这“一团乱麻”处理起来更轻松一些。
从孤岛和模糊的前途里,
让自己重新找到连接的力量
对我们每个身处其中的研究生个人而言,对广泛的机制、社会认同的认识还远不足够。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在研究生生活里,最让我们感到无助的,是没有答案的工作和个人性很强的情境。
我们总是需要看到别人、看到环境,然后去适应,在大学及之前的生活里,我们总是有一条较为明确的主线剧情,身边总是有很多在同一条大路上走的人。完成上课和考试的主线,就能拿到毕业证书和录取通知这个结局。虽然多样性隐藏其中,但并不会为我们造成太显性的压力。
但在研究生的日子里,不确定性被大量注入,也许我和身边的人一样努力或者更加努力甚至努力十倍,但TA却因为选到更优秀/和蔼/适合的导师,就选到更“容易”的方向、选到更“受欢迎”的课题、选到资源更丰富的平台;或是碰到更宽松的政策、碰到更走运的时机……时间过去一个月又一个月,甚至是一年又一年,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被这一项不确定性猛烈打击。
“人家怎么都可以,就你不可以?”这句颇为经典的话一直伴随着我们很多人,它会为我们带来自我改变的动力,但也会带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被伤害之中。
国家、城市、院校、专业、家庭……太多因素让我们的情况难以相同,就算是同一个导师,也会因为自己与同门的课题不同、背景不同、甚至只是这两年的运气不好,而产生差距。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越发现自己身处孤岛,越容易放大这种差距,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也许你没做到“及时止损”、“快跑”,而在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导师后处在“痛苦的消磨时光”里;或者身边发文的人一抓一大把,他们也许有的开始比你晚、基础没你好,但却只有你还在担心会不会延毕、要不要休学……
也化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九阳真经》的口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我们不在黑暗的孤岛里,而是能自成风景的“清风拂山岗”。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关系里,我们始终有事情可以做。在各种不同的社交平台里,找到相关话题的聚集地,去写下“求助”、“树洞”,或是在他们的主题下写下“加一”、“同感”,重新和有相似经历的人产生连接,“感觉世界都压在身上”的力量,也可以由惺惺相惜的力量分解;如果感觉自己被各种各样的声音淹没了,也可以尝试写下自己最直接的经历和感受并坚持下去,从自己的迷茫和无助里,发掘内心的声音,重新和自己产生连接,也许沟通的勇气、破局的力量、选择题的答案一直隐藏在自己的心底;如果感觉自己一直埋头于毕业、未来里毫无头绪,就从自己喜欢的“无用之学”里找出一件事安排进自己的生活,做饭、逛超市、学吉他、画简笔画、拍vlog、打球、读与专业无关的书、看老剧……重新和生活的其他部分产生连接。
在关系面前,我们总是在追求平等和互相尊重。与人相处时,“标准”是什么,“边界”在哪里,是人与人之间的私域话题。当我们看到前人的故事时,能够体会他人和自己的处境,消化其中的经验是关键,而不是拿着僵硬地条款对照。看到自己,重新连接,还需改进的机制、难以友好相处的导师、求救无门的自己,都可以一起走出孤岛。
[1] 李奉英. 导师与研究生交往中的权力制衡机制构建[D]. 四川师范大学,2021.
作者:陆漓
编辑:远翥
你可能还喜欢:
祝你找到有效的关系处理方式,点个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