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去了北京看墙头,去了西安看坟头,上海看人头,杭州看丫头。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各地的人文地理。
而在山西大地上,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精神财富熠熠生辉,文物遗存更是丰富无比。因此,坊间也有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的说法。
其实,山西的文物一点也不比陕西少,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有待发掘而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一个山西农民,无意间发现一座藏金洞,搬回去百余斤黄金。然而,当他兴匆匆拿着两块金砖前往银行兑换现金,却差点遭遇一次牢狱之灾。
不知道那时的老农有没有感慨:城里套路深,我想回农村.....
雨天砍柴,意外发现藏金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虽然国家已经实施改革开放,但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农民而言,每天都要吭哧吭哧地种田,一夜暴富想都不敢想。
生活在山西农村,已是60多岁高龄的老杨也是这其中之一。他辛勤操持着家里的几亩薄田,将将能维持温饱,最大的奢望就是赶上丰收,家里能多囤点余粮。
当时的山西农村和现在不同,取暖做饭都需要柴火,尤其是冬天,在不舍得烧煤的情况下,烧火取暖就成了头等大事。
1980年春节期间,老杨所在的村子连下了5天小雨,山上湿漉漉的,各家囤积的柴火都消耗殆尽了。老杨家也不例外,连取暖都成了问题,搞得老杨每天愁容满面。
到第六天清晨,雨终于停了。虽然山上道路湿滑,不一定能找到多少干柴,但老杨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胡乱擦了一把脸,提起一把砍柴刀,穿着破雨靴就上山了。
因为连续几天下雨,山体泥土松动,好多地方都出现塌方,形成了坑洞,路十分难走。饶是老杨在这山路上走过上千个来回,也差点失足陷了进去。“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老杨边走边吐槽。
果然,由于下雨,山上的柴火并没有许多,老杨叹了口气,准备打道回府。然而,当他在返程期间,走到半山腰时,发现在不远的地方,露出一个隐藏得很深,却被雨水冲掉表层泥土的山洞。
老杨生活在山西,常听人说起生活的这片土地下有宝藏,平时他把这些传闻当故事听,可此时他有一种直觉,这个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山洞,似乎内中另有乾坤。于是,他来到洞口,向洞里走了两步,发现洞壁上有明显的明显的雕琢痕迹,不像是自然形成的。
难道是旧社会的哪个老财主,专门挖了一个山洞,用来藏宝贝的?老杨越想越兴奋,也不管里面有多深,有没有蟒蛇野猪,提着砍柴刀就往深处走去。
然而走到山洞尽头,老杨也没有发现什么宝贝,他火冒三丈,骂骂咧咧的,准备原路返回。
突然间,老杨脚下一个踉跄,差点摔倒,而当他回过头来,观察是什么东西绊了他一下时,他发现了十分惊奇的一幕:在山洞深处的泥土里,有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
还真有宝贝!老杨高兴得差点喊出声来,他连忙掏出火柴,划亮了一根。这下他看得更仔细了:这些金闪闪的东西呈现长条和块状,很像传说中的金条和金砖!
接着,老杨用砍柴刀拨开泥土,发现这些金黄色的东西还不少,足足有几十上百个,上面还刻着字。老杨是“扫盲运动”的落网之鱼,大字不识一个,也看不到上面写的是啥,急匆匆挖出两块金砖,跑下了山。
鉴定为金砖,连夜运出上百斤
老杨赶到家中时,已过正午时分,老伴看他没有捡回柴火,甚至连砍柴刀都给丢了,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质问老杨:“你这个老汉,去哪鬼混去了?”
老杨顾不上解释,一把把老伴拉回家,栓好门栓,神秘兮兮地说:“什么鬼混,咱家要发大财了!”说完,老杨就从衣服里拿出那两块金砖,展示给老伴看。
“这是什么东西?”老伴不认识金砖。
“金子,黄灿灿的金子!”老杨稍微提高了嗓门,向老伴解释说。
说话间,老杨的儿子回来了,把门敲得哐哐响。小杨进屋后,注意到了桌子上的金砖。他在附近的煤矿上班,有点见识,看到金砖忍不住笑出来声来,告诉父亲:“这就是两块黄铜板嘛!你还把他当宝贝了,真是黄金能让你捡着喽?”
不过,小杨毕竟不是什么鉴定专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自然也说服不了父亲。老杨不信邪,藏得那么好的山洞,哪个土财主会把黄铜埋进去?于是,他拿来一把锤子,叮叮咣咣一通乱敲,敲下来一些碎金,拿去镇上的金店进行鉴定。
“这是货真价实的黄金。”金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老杨,然后又追问他:“这些碎金哪来的?”
老杨哪里会解释,他一溜烟跑回了家,把鉴定结果分享给妻儿:“是金子,这下咱家真的要发财了!”
老杨得意洋洋,终于一五一十道出了发现藏金洞的来龙去脉。小杨听得直咋舌,他立马给老杨出主意:“爹,趁没人发现,今晚咱就把黄金运出来!”
当天晚上,赶上月黑风高之时,父子俩推着板车,挂着煤油灯就出发了。他们找到藏金洞,忙活了半宿,运出来上百斤金条、金砖。洞里剩余的一部分,父子俩决定等这批金子脱手后再进行转卖。
拿金砖去银行兑换,当场被抓
金子是运出来了,黄金也是硬通货,只见涨不见跌。可黄金不等同于货币,不能直接当钱用,该怎么办呢?
老伴给老杨出了个主意:“不如把它们打成首饰。”
老杨听完连连摇头:“打首饰要花钱,况且即便做了首饰,还是一样要卖。”
这时小杨插话了:“那就卖到金店去。”
老杨还是不认可,这可是100多斤金子,哪个金店能吃得下,而且那些做生意的,看他们一副农民打扮,肯定要狠狠坑一把。
最后,还是老杨自己想出来一个办法,要不然先拿出两块金砖,到银行兑换成现金,也足够一家人过一段富足生活了。老杨此话一出,老伴和儿子连连点头,纷纷表示赞同。
第二天一大早,老杨就揣着两块金砖来到了镇上的银行。他鼓足勇气,对柜台的工作人员说:“姑娘,麻烦把我这两块金砖换成钱吧。”
“好嘞,大爷。”工作人员回答得非常爽快,接过了金砖。可一拿到手,工作人员就察觉出了异样:从金砖的款式来看,不像是现代工艺,而且金砖上面刻着字,还是繁体字。联系到山西是文物大省,工作人员立马起了疑心:这金砖像是出土的文物,莫非,眼前的大爷是一个盗墓贼?
工作人员不敢轻下结论,安抚住老杨,马不停蹄地抱着金砖到办公室找到了行长。行长看过金砖后,也觉得老汉刻意,于是决定亲自出面,一问究竟。
“大爷,您这金砖从哪来的?”行长一边询问,一边仔细观察老杨的神情。
“我,我祖上传下来的。”老杨心里有鬼,回答起来磕磕巴巴。
行长毕竟见多识广,立马识破了老杨的谎言。他不动声色,以给金块称重为由离开大厅,转头就拨打了报警电话。
十几分钟后,还沉浸在发财美梦中的老杨就被民警从银行带走,抓到派出所进行审讯。审讯期间,民警给老杨普及起了法律,根据《文物保护法》之相关规定:
凡是在中国境内,地上、地下。内水、领海中遗存的文物,全部归国家所有。
老杨老实巴交过了大半辈子,根本没想到自己发掘出的金块,竟然是国家文物,自己在无形之中犯了罪。他只感觉一阵后怕,连忙把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民警得知后,立刻组织警力赶到杨家,从地窖里搜出来百斤黄金。接着,民警又在小杨的带领下找到了那处藏金洞,一番实地勘探后,取走了剩余的黄金。
一番折腾下来,老杨不仅没能发财,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那么,这些金子是从哪里来的,又是谁把它们藏到洞里去的呢?
水落石出,免于刑罚
老杨被控制后,民警带着这些金砖,拜访了当地的鉴定专家。专家鉴定后发现,这些金子的整体做工比较粗糙,而且含金量约在60%左右,明显不是现代工艺品,而是古人冶炼的。
究竟是哪个古人呢?民警又找到考古专家进行答疑解惑。专家果然是专家,经过查阅大量古籍后,他发现金砖上全都刻着一排字:柱国魏国公张通儒进。
柱国很好理解,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只有历下显赫战功的武馆才有机会被封为“柱国”。而“张通儒”显然是一个人名,被封为“柱国魏国公”,可这样一位朝中重臣,为什么并不出名呢?
于是,专家开始仔细查阅史书,终于在唐代史书中发现了“张通儒”的记载。
原来,张通儒此人是安禄山手下的一位重臣。他跟随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被安禄山封为“柱国魏国公”。不过在幽州之乱时,他为了保护史思明的小儿子史朝清,一路逃窜。后来战死了。
专家推测,藏金洞里的这些金条、金砖,是张通儒兵败逃亡之时,留在了山西的一处山洞内,作为“东山再起”的资金。不过,随着安史之乱的结束,这批财宝被永远留在山洞内,从此无人知晓。
直到1000多年后老杨上山砍柴,连日的暴雨造成山体滑坡,藏金洞的洞口露了出来,才让老杨捡了漏。万幸的是,老杨不是盗墓贼,没有通过非法途径将这批财宝转手,去银行兑换时被发现,终于让财宝回到了国家手中。
不过,老杨虽有过错在先,同时触犯了法律,民警还是考虑到他年过六旬,且主动交代金块下落,只对他批评教育了一番,就把他释放回家了。
如今,这批金条的一部分,被陈列在山西博物馆,向人们讲述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而被释放的老杨,忙活了半天却落得一场空,多少有些不情愿。后来再提及此事时,他总忍不住感叹一声:“想当初,我也差点成了万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