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涛(右二)和同事勘察暗涵暗渠 受访者供图 |
姚涛 受访者供图 |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流水潺潺,绿树掩映,鱼翔浅底,鸥鹭谐鸣……这是附近居民和游人对茅洲河的真切感受。茅洲河从黑臭难闻到水清岸绿的蝶变,离不开基层水务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和默默奉献。深圳市光明区水务局排水管理科科长姚涛就是其中一位。
十年坚守治水一线,用脚步丈量河道,用双肩挑起重任,用辛勤汗水换来碧水清流。姚涛在治水攻坚中经历了磨砺,也收获了成长。今年8月,他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坚守: 一线治水十余年
姚涛一直与“水”有缘——他在汕头长大,从小就在大海濯浪拾贝,在小溪玩水抓鱼;2011年,他硕士毕业后就一直扎根在深圳市光明区水务工作一线,与茅洲河结下不解之缘。然而,当时的茅洲河,一池黑水,鱼虾绝迹,是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姚涛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条河治理好。
光明区地处茅洲河中上游,共有大大小小的水体397处,156平方公里流域内明渠暗涵交错,支流河汊遍布。黑臭水体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推动的事项非常多。面对重重困难,姚涛认真学习业务,刻苦钻研,逐渐成长为区水务部门业务骨干、水污染治理工作牵头科室负责人。为抓好统筹规划,“十三五”期间,他组织起草了区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每年编制区治水提质责任手册,共计梳理形成了342项任务,重点整治了入河排污口551处,有力推动了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在治水攻坚决战期,为了掌握第一手工作资料,姚涛坚持每天徒步巡河,每周跟踪进展,每月督查督办。全区100多公里河道,哪个地方有污水入河,哪个地方的巡河路还没有打通,哪个地方的征拆还没有完成,他都清清楚楚。经过四年艰苦奋战,在姚涛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茅洲河流域光明段14个黑臭水体、148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国家考核断面水质明显改善,由长期劣Ⅴ类稳定达到Ⅳ类,补齐了此前40年的历史欠账,创造了从黑臭难闻到水清岸绿的蝶变奇迹。
创新: 啃下治水“硬骨头”
治水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不是看得见的河道,而是被道路和房屋覆盖的暗渠。这些藏污纳垢的地下河,不仅空间小、气味大,还有塌方、有毒气体超标等风险,环境恶劣,有效作业时间短,整治难度大。2019年7月,正值酷暑,姚涛和他所在的党员突击队来到茅洲河的支流合水口排洪渠。这条暗渠当时还有22个排口在流污水,臭气熏天,突击队员们即使戴着防毒面具也难以开展工作。为了破解暗渠勘察难题,姚涛邀请专家会诊,反复研讨技术方案,创新使用了暗涵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调来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坚守在河边一天一夜,与同事们一起高效完成了勘察数据收集任务,摸清了暗渠情况,为整治工作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源头排水涉及千家万户,加之地下管网错综复杂,如何在较短时间理顺这庞大的排水体系,实现“污水全收集”,是摆在姚涛和同事们面前的又一大难题。经过反复摸索论证,他提出末端排口溯源整治、管网补缺提质增效“双管齐下”的工作思路,绘出全区地下排水管道全景图,还牵头谋划污水断头管网补缺攻坚计划,组织推动打通全区32段影响污水系统正常运转的断头管,妥善解决了每天5千方污水直接入河的问题。
初心: 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力量
治污是一项民生工程。“十三五”期间,姚涛和同事们推动光明区近900个小区工业区、110个城中村共6万余栋房屋安装了雨污分流立管,有效解决了污水源头收集问题,实现了污水不入河道的工作目标。
2020年8月,在开展雨污分流接驳工作中,光明区玉塘街道某幼儿园由于担心进场施工会破坏校内环境,影响学校安全和正常教学,对于施工工作不太配合。针对校方顾虑,姚涛邀请幼儿园负责人参加现场办公会,讲解技术细节和施工影响,打消了学校的思想疑虑。最终工程如期完工,污水反冒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我只是治水大军中的普通一员,能够为守护深圳的绿水青山贡献力量,为大家找回在河边戏水的儿时记忆,深感荣幸和自豪。我想,这也是所有治水人的初心。”姚涛说。
2015年,姚涛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1年获评广东省重点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工作表现突出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