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达
来源:涛声里的梦(微信公众号)
游记,泛指作者记述游览经历的文学作品,又称为风景散文。其历史上推可追溯至唐宋时代。关于记述游历的文章,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郦道元的《三峡》等等,当代学术界把此类作品细分为以记录行程为主的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为主的写景型游记,以及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说理型游记。后有学者用“风景散文”统称之。
风景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散文文体,理应具备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它有别于揭示社会病态和反映社会困厄的济世散文,常常要在忧愤深广的文学氛围中感受着灵魂的沉重。通常情况下,它不充任历史审视或者哲学批评的严肃角色,更不去负载沉重的道义责任。风景散文着力营造的,是唯美的空山灵雨式的艺术境界,继而将入目的烟霞绮影、泉石幽韵融入其中,组合成一幅本元的诗情沛然的风景画卷。
历览那些学贯中西的前辈们,每临乡野、溪畔、林间、山寺、古渡等山水风物之时,入目之景会随心神游。那平日于俗世中困顿的心绪也会在短暂的歇憩中得到抚慰。而往往这时,作者会思接千载、神游八荒。那一刻奔泻在纸面上的文思飞泉,喧响着的是他最本真的生命之音。如鲁迅的《辛亥游录》,刘半农的《北大河》,许地山的《上景山》,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庐隐的《月夜孤舟》,石评梅的《雪夜》……无论是写景还是咏物、记人,他们都能够准确而又艺术地传达出体物悟情的精微感受。从而创作出思与境、情与景相谐相合的艺术作品——正所谓,山水风物为作家带来了灵感,作家的文字也为这些山水风物赋予了不同凡响的意境。无疑,也给读者带来了无法淡忘的意象与美境。
风景散文有别于其它记叙、说理、抒情文体的地方,还在于所有的文字是即兴而发的。散文与小说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的。而散文则是作者直接进入文本。一般情况之下,小说的叙述者是作家虚构的人物,其叙述者与作者是可以分离切割的;而散文则不同,作者与叙述者是统一的。正因为如此,散文的作者不可以虚构自己。
散文的长处在于真实。这也是它深受读者的喜爱之处。而对于散文作者来说,许多人之所以钟爱这种文体,究其原因,跟它的叙述方式轻松、情节淡化,而内容又可以无所不包有关。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因为这种文体易写难工,又让许多作者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真实是独立于人类的客观存在。作为一个风景散文的作者,无论是身处湖海平原,还是山地川泽。任何一处入目的景观,都是客观存在,而且是不依赖于作者的存在而存在。尽管散文创作让我们回避了许多虚构的手法,但是面对这些入目的客观风景,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展开不同的表述。这种表述传达给读者的,不仅是入目物象的真实,更重要的是作者关于物象感觉的真实——通过想象与联想的真实、通过对人物事件和物象认知的真实性——在读者心中制造一种真实之感。
(图片来自网络)
风景散文区别于其它散文作品之处还在于,作者鲜明而又突出的在场之感。顾名思义,写游记断然无法在家里“闭门造车”。作者须做远近之游,行走在山光水影之间。同时最需要牢记并把握的是“记”与“游”之间的关系。作家既是一般的游客,又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游客。在旅游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已很少有古人那种品味山水风物的耐心,漫长的旅途造成的寂寞与劳累,同质化景观带来的审美疲劳,往往会让人忽略许多心仪的景物——走马观花,这是许多行路的旅人惯犯的错误——过眼的景物,若不作深刻的体品和思辨,勉强提笔书之,极易写成流水账式的下乘之作。而只有细细地品味、刨根问底地探寻,方能把入目的山水风物像渴饮山泉之水一样浸入心田。
如果说,只有经过人文浸染过的山水风物,方可称之为风景名胜,那么,我们可以说,风景散文如果缺少了作者对山水风物的感悟,仅仅是记录山川,复述里程,那充其量只是一篇介绍风景名胜的说明文字。
写好风景散文的前提之一,是把自然和人文的内容有机地熔于一炉,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入目的山水风物毫无痕迹地联系在一起——望朔漠则想到出塞的戍卒;迎瘴风疠雨当忆及古代发配的逐臣;访幽林古寺如面对栖隐的禅者;临荒江寒林似遥闻渔樵的歌吟……唯其如此,方能让读者阅之有味。
“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没有人能够超然脱离山水风物而存在。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叫“以我观万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山水风物对于人生的意义,酷似树木仰赖阳光之照射、雨露之润泽。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把西湖治理得井井有条,于是作《钱塘湖春行》道出了他“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对西湖百看不厌的喜悦心情。而另一位清代诗人查慎行,在《重过齐天坡》里则写出了不愿再来此地的忧国忧民之心。因年年战乱,作者所到之处,尽是民不聊生、啼饥号寒的景象。因此写出了“年年游迹悉重到,何计云山慰客情?”的诗句——面对这样的凄惨景象,哪里还有欣赏它的心情?
世间的山水风物是一个多维的世界。任何一座青山,一片绿水,每一处村落以及人类的建筑遗存……在作家的笔下,都可能变成一个奇妙的入口,让寻绎的心经过千古的门槛,去发现风景之外的种种瑰丽气象……
作者简介:
韩达,男,河南省焦作市人;中国作协会员,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传道红尘》《菩提树》;散文集《守望理想》《心上的风景》《焦作赋》《云台山赋》等;社科专著《人类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