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结束,通常伴随着改朝换代产生的阵痛,对于普通百姓如此,和前朝关系密切的职业和人群更是如此。比如在前朝皇宫里侍奉
的太监或者宫女,因为不被信任可能轻则丢掉工作,重则失去生命。对于其中的女性工作者——宫女来说,即使可以保全性命,可是未来往哪里走,确实摆在面前的一个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一入皇城就是一生无法出宫的命运,对于很多年纪轻轻就
进攻的宫女来说,或许在年长以后才意识到这个选择的残酷。在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回忆中,他退位后就有很多宫女被遣散,但其中绝大部分无人愿意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
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宫女的历史
宫女这个职业早就存在,可是真正为从事这个职业的女性指定一个固定名字,最早始于汉代。在此之前,在宫中服侍君王和君王家眷的女性,大多是由战败国家或部族的王室女眷担任,称为女奴。
西汉的时候开始从民间选取良人家的女儿入宫,除了出身外,外貌长相和性格原因也成为了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当这些“职业宫女”的群里建成,她们也获得了专有的职业称呼——宫女或宫人。随之而来的从考核流程到工作细则也开始渐渐被规范化起来。
既然都是出身清白兼具外貌出众的女子,那么这些人进宫自然不会单纯
的为了侍奉人的。人们常说“后宫佳丽三千”,这三千人里面就包含了宫女。也就是说宫女是有资格被皇帝临幸的。
如果得到皇帝宠爱,再怀上皇子,那么一个普通的宫女就可以扶摇直上,一步登天了。甚至从平民出身一跃成为贵妃也很常见。这种博几率的事情无疑很适合一些带有投机性格的女性,她们的目的性通常也很明确。
但在博取逆天改命的过程中,除了
要被后宫争宠的妃嫔严加防备以外,还要祈祷不要被牵连进宫内的斗争与争端中。因为对于宫女和太监来说,他们甚至连一个正常的人都算不上,是可以随意惩罚和打杀的存在。
明成祖朱棣曾经因为爱妃的暴毙,怀疑有人在茶中下毒,他派人严刑拷打逼问了后宫大部分侍者,被牵连其中并最后丢掉性命的太监和宫女,共有几百人之多。当见到了后宫的丑恶,即使后悔想要离开也是不可能的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溥仪下台
这种宫女和太监侍奉后宫的传统,一直持续到了封建王朝结束,也就是清代最后一任皇帝溥仪下台之后,当时的太监和宫女才从宫中被遣散。作为皇帝,溥仪肯定是不想离开皇宫的。
因为这毕竟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对于外面的世界,他并不熟悉甚至没有了皇位后,他不知道如何同真实的世界相处。可是对于宫女太监们来说,失去了皇家规矩的束缚,让他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这样难道不好吗?
根据溥仪后来的回忆录的内容看来,即使他给每个人遣散费100大洋,但这些人大多过得不好,还有很多宫女虽然出了宫,但却很少有人愿意和她们结婚,她们也很难过上平凡的日子。问及原因,于是就有了溥仪后面的分析:首先这些宫女出宫后,缺乏正常生活的一技之长。
的确作为一个普通人,通常需要学会不止一项生活技能。作为女性,即使是家庭妇女,至少也需要会生火烧饭,洗衣缝补之类的活计。在宫中,这些职能已经被细化了,所以一个宫女不会生火,洗衣再正常不过——因为有专人去做。
其次在于民间对宫女的名声普遍不看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宫女本来就是皇帝的女人,无论皇帝是否临幸过她,出了宫的宫女其实和再嫁的女性,从名誉上来讲在那个时代都差不多。而且很多宫女还会和太监鬼混,这也是一些娶妻要求较高的良民人家不会选择她们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点在于她们自身的态度问题,每个人都是周围环境的产物,身上一定会带有环境的影响。试想一下一位在皇帝身边生活过的人,对于平常百姓的生活又怎么会适应呢?即使不是锦衣玉食,至少也是食不厌精的生活过惯了的人,融入下层社会到底有多难这一点想想就让人感到绝望。
命运的捉弄
正因如此,这些从宫中出来,身体或者人格上面有缺陷的人们,即使得到了自由,但对于他们来说,这“自由”恐怕并不是珍贵的,甚至是一种危及到人格平衡的剧毒。
在宫内的生活充满了规则,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正如现在的校园,军队一样,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目标是什么都是有迹可循,且很难出格的。当人们毕业,退伍或出狱的时候,开始
时对外面世界的融入势必困难。
可怕的是,校园等地方只是暂时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宫女们来说,宫中的一切就是她们的人生。当自己已经不再年轻,却被命运逼着重新活一次又谈何容易。
所以这些人的下场通常悲惨,那些在外面还有亲族和父母兄弟的情况略好,即使她们暂时无法融入社会,还可能得到缓冲;可那些本就孤苦
的就更惨了,为了满足自身生活品质的需要,她们先是挥金如土,等到积蓄用完,大概率会彻底沦落为社会最底层,甚至死在不为人知的角落。
结语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在建国后对于这一类特殊人群,花费了不少精力为其寻找和安排
合适工作,帮助她们积极融入社会,也让她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温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