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西红柿妈妈!
一位孩子妈妈的求助信:孩子把“致家长的信”张贴在楼道里,现在妈妈走出家门,都感觉特别丢人。
在信里,孩子控诉自己的妈妈,管得太宽了。不准孩子看动画片,不准玩手机,不准跟同学聊天。孩子还说,妈妈限制了他的自由,要求妈妈还他自由。
在这封信里,还出现了大量憎恨妈妈的字样,甚至孩子还表现出想离开世界的想法。写下了“我爱这世界,但下辈子再也不想来了,我不想有一个这样的亲妈。”
一个小孩子,对妈妈哪来的深仇大恨?这到底是个例,还是多发性现象呢?带着疑问,翻阅资料查找,又看见了这样的案例和数据。
父母爱孩子到极致,孩子却恨“父母不死”
一位老师发表文章说,她在批阅作业时,看到过班里一个内向的女孩,写过的日记。女孩14岁,在中学阶段的整体表现,就很不合群。女孩觉得,周围同学都看不起她,因为她家很贫穷。
父母对她很苛刻,她中学穿的衣服都是妈妈穿剩的,又大又肥还很破,她感觉自己每天活得像个老太婆。女孩总管爸妈要钱,想买好衣服穿,可爸妈每次都以家里穷为理由拒绝。女孩越长大,越憎恨父母,恨父母不死。
老师看到这样的日记,不由鼻子发酸。找了女孩的家长进行沟通,还把女孩送去了接受心理辅导。
这一件事让老师感慨万千:明明父母很爱孩子,爱孩子到了极致,每天拼命为孩子挣钱和存钱,甚至都攒够了一套楼房的钱。可结果,孩子却恨不得“父母死”。
现在孩子们憎恨父母,是常有的现象。只是,有的孩子情绪比较隐匿,父母并未发现。而有的孩子情绪夸张,表现出来了,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亲子关系崩裂。
有自媒体机构做过匿名调查,调研对象是初三年级的3个班级,总共合计174名学生。其中有57%的孩子表示,有过特别憎恨,或讨厌父母的瞬间。
而在全国未成年犯调查结果中,显示出的数据也让人很震惊。42.3%的未成年犯表示“恨过自己的父母”。这样的数据看似生冷,却让人清醒。咱们当父母的真该好好反思下,到底是什么招致孩子如此痛恨生养他的人?
孩子憎恨父母,常见原因分三种
Ⅰ.父母对孩子不理解
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
父母爱孩子,就该理解孩子。明白孩子的所需所要,知道孩子的心里想法感受。有些孩子憎恨父母,就是因为父母对自己不理解。
比如,孩子给爸妈倒了一杯水,结果不小心弄洒了。父母非但不感谢,还指责孩子不小心点,弄湿了地毯。这样的说辞换家长是孩子,估计也会很委屈。类似事件的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孩子很难不憎恨父母。
Ⅱ.父母不准许,孩子去做想做的事
父母总以“大人”之心做事,比如,父母认为孩子看动画片,影响学习,损害了视力。那么,父母就会阻止孩子看动画片,希望孩子有空多休息。可是,孩子不开心,孩子就是想看看动画片,感受一下氛围,轻松又快乐。孩子被阻止了,不愉快了,就会恨上父母了。
甚至,还会连带着产生“踢猫效应”,把怒气撒到其他事情上,跟父母对着干。
Ⅲ.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
一些父母表面关心孩子,很在意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是否有不舒服。但实际上,对孩子的心理感受却很不重视。孩子委屈了、压抑了、有心事了、纠结了,父母很少会当大事去解决。拉不近的心理距离,导致孩子对父母的爱减少了。一旦有事爆发,孩子极容易为小事,而憎恨父母,把父母当自己的仇人。
在《父母的界限: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的书中就有说道: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如果父母以为是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其实就是在扼制自我成长。
孩子本该和父母本是最亲密的关系,却因为父母强制把这种关系破坏了,才有了仇视,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关系。
把“仇人”变“朋友”,沟通和行动最有效
父母对孩子独立人格的漠视,对孩子权利的淡漠,这是亲子关系的权力之争。想把孩子这个小仇人,变成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沟通和行动。
赫兹里特说,谈话的艺术是听和被听。
小孩子喜欢父母多听自己的建议和想法,那父母可以聆听多些,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比如,允许孩子每天看动画片15分钟,接受孩子给自己提的合理建议。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很好。
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自然也会表现出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逐渐跟父母关系缓解,听从父母的话了。
很多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是特别缺乏行动,这也是孩子长久憎恨父母的根源。所以,重视沟通和行动,才能化解这份仇,将最亲密的敌人变为好朋友去相处。让孩子的生活,充满爱和阳光。
从现在开始,父母改变吧!你不改变,怎么奢求孩子会豁然变得“懂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