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威尼斯电影节可以说算一扫了新冠疫情阴霾的一个开始——红毯隔离围墙被拆除,官方防疫措施也都解除得差不多。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届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你很难看到华语电影媒体的身影。
还是这么差也没事,反正咱们都看不着(不是
当噱头褪去,到底还剩什么?
当我再次登上威尼斯的公交船的时候,我原以为这是一次和三年前一样难忘有趣的旅程。
但其实从刚一开始,我们就遇到威尼斯送来的“始料未及的惊喜”:
我发现专门提前好几个月在爱彼迎平台上订的位于圣马可主岛上的房间突然涌现大量差评,许多人留言都提到自己受到了欺诈,到了约定的地点但房东一直不出现玩消失。
跟我同住的朋友在看到这些后,果断在半夜取消了住宿,而我是第二天在准备动身去往威尼斯的早上才看到这些消息,一时间内心百般滋味。
在威尼斯住过的朋友就会知道,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威尼斯的住宿一直很贵,而在电影节期间溢价就更加离谱,丽都岛甚至可以达到一两千欧一个晚上的价格,所以很多影评人都会提前好几个月甚至大半年定好位于圣马可的住宿,这会让在电影节期间每天坐船赶路变得容易许多。
丽都岛
我默默盘算了一下今晚露宿街头或是短暂破产的可能性,但为了重温三年前第一次去威尼斯时,被电影节“氛围感”所吸引而产生的那种强烈又幸福的幻觉感,还是毅然跳上了火车,心想:“管他呢,还是看电影要紧,实在不行睡在水里也行,威尼斯最不缺的就是水了”。
但接下来的两周就好像一部已经开始拍摄但逐渐偏离预定轨道的电影,开启了我的“人在囧途”系列——
三年前来威尼斯电影节时,新冠病毒还没开始折磨玩弄人类,那时做什么你都需要发动人类最基本的技能:排队。
而且不论是红毯场还是媒体场,如果里面还有余位,你都可以通过“last minute”的政策顺利进去,排队好像让“看电影”变得更有仪式感,意味着某些热门影片你可能需要提前一两个小时开始排队。
很多有趣未被预料的事情都会在一场场华丽而瑰丽的电影梦境开始前发生,人群在相同的等待且共聚空间内相互认识,深入交谈,或是为上一场放映气得“捶胸顿足”,又或是对下一场自己深爱已久的导演的最新作品充满期待,许多相遇的人可能在之后的日子都不会再有任何交集,但此刻热爱电影的灵魂让一切变得简单,“去看电影! ”就够了。
而如今因为防疫政策,我们不需要排队,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很多时间,但少了原先那种密集而热闹的氛围感:所有人在排队中等待着最后一分钟入场“开奖时刻”的焦虑感和忐忑不安,在场灯逐渐暗下来的时候慌乱又兴奋地闯入一场即将开始又未知的旅程,成为这场共聚空间里被许可新加入的一份子。
第一个让人很不适的就是每天坐公交船赶路。
我们最终住在远离威尼斯主岛的Mestre附近,这意味着要提前两个小时起床,至少预留一个半小时时间赶路。如果住在主岛也需要排队坐船,有时候人太多要等好几班才能挤上去。
对于很多游客来说,可能坐船游览威尼斯还蛮新鲜有趣的,但对于我们这些苦逼早出晚归的赶场人来说,坐船是漫长无奈又无法规避的选择,只会减少我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如果你对威尼斯的线路不太熟悉,尤其是在深夜坐错了船,那等到你下次回来的时候就不知道是何日何时了。
威尼斯的公交船
第二个折磨我的就是线上抢票系统,与其叫它订票系统,不如叫它“互联网排队的日常”,每隔两天需要早上七点起来提前抢后两天的票,一般热门电影都会很快告罄,每次看到那个绿色的进度条后,我知道又是一场硬仗。
两天加起来一共有七八部需要抢,包含四场主竞赛,每次排进去之后一旦定成功一张票后就会被系统自动弹出来继续参与排队,如此需要反复七八次,而每一次更多的人进来排队都会延长等待时间,有时候排队会自动停止,如果你不刷新排队也会过期,抢票总计会耗时几个小时甚至更久。
后来被我们发现可以手机和电脑双设备同时抢票,某种程度上大大缩短了时间,但也不可避免地碰到了抢票与赶场冲突的问题,这时你就会看到威尼斯的早晨看到一群拿着电脑健步如飞的人,还有站在公交船甲板上紧紧盯着手机屏幕不断刷新的人,这可能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变成电影节的“新式仪式感”。
威尼斯电影节官网售票页面
还有不得不提就是这个季节威尼斯的蚊子真的很可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久没有吸到中国人的血,刚来威尼斯蚊子就给我送上胳膊上三连咬的见面礼,咬完的包肿得很大,又痛又痒,在消散一段时间后又会在第二天再次体验这种又痛又痒的刺激,有些蚊子还会再被咬的地方二次下口。看电影的时候冷不丁地被咬上一口,可以马上体验到什么叫坐立难安的感觉。
看片场次安排得密集一些,大多时候吃饭只能在丽都岛电影宫附近搭的临时餐厅解决。又贵又一般的味道有时候是赶场人们无奈的选择,连水都飙到平常价格的三倍。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几年疫情肆虐导致当地人赚的钱少了很多,总是感觉这里的人冷漠又自私,身上总是有很强的戾气,也并没有能经常在意大利人身上看到的那种热情好客,总是给人一种“我想赚你的钱,但其实我讨厌你也不想你来这里”的感觉。
如果不会说意大利语,你大概会被他们自动划分到游客的类别里,那一定是没有什么耐心跟你好好说话的,他们有时候还会装作听不懂英语的样子,很多意大利小店看到你是亚洲面孔也会明目张胆坑你,他们可能是因为世代经商的缘故,好像总能在十秒之中快速想到坑你的方法,我在在丽都上同一家小店三年前被坑了一次这次去又坑了一次,也算是某种特殊的缘分吧。
在码头上坐船也亲眼看到过阿拉伯裔面孔的一家人爸爸上船了,推着婴儿车的母亲被阻隔在岸上,尽管这位父亲一直大声的解释“Family,Family”,明明只要打开门就可以让一家人团聚,但工作人员似乎完全无动于衷装作没听见一样耸耸肩表示无能为力,直接把船开走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罗马广场开往丽都的5.1和6号线船会设置有本地人和游客的不同排队队伍,本地人可以优先登船。赶场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一趟趟船开走,无数个在自己之后到的本地人排在自己前面走了,而提前预留好的电影只能无奈放弃的场面。
威尼斯公交船
以上这些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让我失望的是这一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影片质量。
除了几部质量还算不错的影片,其他大多数都处于可看可不看的尴尬状态。
当你连续两周都看不到期待已久的“爆款电影”,每天揉着眼睛早出晚归地赶场,拖着风尘仆仆的身体穿梭在水城里忍受着众多的不适,却只能连续看到一堆豆瓣上最多只能打三星的电影,内心巨大的失落感可想而知。
《塔尔》
《塔尔》剧照
影片没有很明显的时间线,也没有刻意强调叙事性,更多时候是通过画面和人物情绪去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是属于塔尔这个角色全方位展示:一场独裁的,专制的,偏执的,自我的,绝对的狂欢。
声音的处理在这个题材上格外重要,最终完成度也很高,很难得在一部电影中能够如此直观的感受到声音与画面结合呈现出来的“空间性”和“立体感”,将在一幕幕“紧”与“松”的情节穿针引线起来。
导演托德·菲尔德在媒体发布会上说这个角色是为凯特·布兰切特量身定做而写的,角色也确实跟大魔王本人呈现出来的气质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形象气质更加硬朗,性别化被模糊了。
托德·菲尔德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媒体发布会
塔尔仿佛化身为一个无性别的幽灵,委身藏匿于如影随形的幻听中,“Ta”是站在至高点权力中心的指挥家,自私利己又真诚纯粹,才华流淌在癫狂与孤独之中,是可憎也是可悲的。凯特的表演一如以往的准确出色,说起德语台词来也毫不费力,这也为她赢得了本届威尼斯的影后桂冠。
但影片也存在被很多人诟病的剪辑混乱的问题,也可能是我们看到的是电影节特供的版本,而且预告中出现的很多镜头我们也没在放映的版本中看到,相信之后影片的结构和叙事还会有调整。
《骨及所有》
《骨及所有》剧照
《骨及所有》一如既往地呈现了导演卢卡·瓜达尼诺的意式美学风格,影片的血腥场面和食人情节只是裹在外壳引人注目的伪装,内在还是一个很甜美的纯爱故事,尝起来就像一颗味道奇特层次丰富的水果硬糖,余味中回荡着某种美式公路片中流浪与自由的滋味,行进中的诗意与孤独,残酷而无情的食人本性为这种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带来了某种伤感而温柔的美感。
某种程度上这部影片也会让身处于现代社会中的少数群体深深共情,从得知自我无法被修改的“本性”,到遇到同类的欣喜,再到一起踏上孤独冒险路程,都与少数群体许多时刻的心境不谋而合。
《金发梦露》
但如果拆开来看,故事内核对于梦露人物的刻画却只围绕了她内心对于父亲的渴望和沉浸于多次堕胎/流产的痛苦之中,对于大家期望看到的梦露形象来说过于单薄了,影片也存在大量的没有必要的裸露镜头。
作为一名女性,观看的过程中一直被那种无可救药的悲伤感萦绕着,看完后内心更是陷入了某种“折磨后遗症”的状态,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才缓过来。
这其实也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
一部影片的评分到底应该基于导演的功力/影片的视觉呈现和完成度上,还是应该基于个人的价值观来评价?
电影确实在被制作完成之后就成为了一个整体,有着明确的价值指向和大众效应,价值观必要的“政治正确”是否是一部影片最重要的部分?
而我们回望漫长的电影史,也有很多在当时看来充满着偏见与错误思想的所谓“杰作”和导演被大众追捧和喜爱,而电影也作为某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不断的更新,拓展,推动着人类的历史和进步,一步步的定义和修正着每个时代的“政治正确”,所以我们很难割裂来看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本次威尼斯电影节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
比如说我在看完《永恒的女儿》之后,才知道坐在我旁边的亚洲人是影迷群里大家每天都在讨论的毒舌影评人“菜菜子”,我在观影过程中的一些惊呼和表现应该也被她看到了吧,估计她会觉得我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吧哈哈哈哈,现在回忆起来也十分好玩。
还有威尼斯的吐槽墙,大家会写好疯狂吐槽电影,订票系统,各种遇到的奇葩事之类的,贴在上面,最后电影节快结束的时候,还会有总监巴巴拉给最严厉的影评颁发木质奖杯。
威尼斯的吐槽墙
威尼斯的吐槽墙
当我们再次回看威尼斯,不免会思考,这个电影节还剩什么的问题。因为作为历史上最悠久的电影节,如今的它已经逐渐变为奥斯卡的前哨战和展示平台,臣服于好莱坞明星带来的巨大流量效应之下,不断的制造和推广噱头,每一年真正能看到的好片子越来越少,大批量的工业垃圾层出不穷。
也许面对目前被夹在柏林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之间的尴尬局面,这是它自己选择和探索出来的定位。
The film must go on, 当场灯熄灭,前方亮起,我们在期待看到什么故事?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故事?祝福威尼斯电影节,也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更多的好片子。
“岛屿上的煎熬”
这是我第一次来威尼斯电影节,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了。
仅从电影节的体验舒适度上看,个人认为——
三大电影节里还是柏林电影节最好(同时柏林电影宫里的硬件设施也是最好的),其次是戛纳。
可能从我自己今年的观影数量中也能看窥探出 一二吧,柏林电影节去了 7 天,一共看了18部长片10部短片,戛纳电影节去了 4 天,一 共看了15部长片,都还算是打了鸡血一般地在不断看片。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来了七天,但一共只看了10部长片,并且这是让我感到最疲惫的一个电影节。整个电影节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身体上和精神上都被消耗殆尽了。
说到体验,就先说说交通问题吧,这是威尼斯电影节最困扰我的问题之一。
在我和朋友到达的第一天,我们先摸索了路线,从住处所在的 Mestre 坐公交去往威尼斯主岛,再从主岛坐船去丽都岛,下船之后再换乘巴士去影节宫领取证件,那时想到其后的一周都要这样度过, 不由的心生绝望了。
Mestre 的住宿相比之下是最便宜的,但是从这里到登岛的整个通勤时 间最好需要空出两小时,其中可能还存在巴士晚点或客船晚点等不可控的情况,所以每天一 共挤出四小时的时间花费在路上也就成了常态。
Mestre
此外我还经历了人生第一次迟到以至于无法入场的情况,那天我原本是要去看上午 10:30 的《爱情生活》,由于我们没赶上原本要乘坐的那一班船,为了不迟到便直接踏上了另一班终点站同样是去往丽都岛的客船,可没想到这艘船的停靠点过多,目的地虽然一样,线路却并不一样,就这样我在船上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直到电影开场我仍在船上,内心无比绝望的同时,船舱内又无比闷热,船上的工作人员还会监督每个人是否佩戴好了口罩,窗外的紫外线长时间的照射着我,几乎让我陷入了半昏迷状态。
当我抵达影院时,我居然已经迟到了半小时零两分钟,检票人员说已经不能够再允许我进场了,就此我便错过了深田晃司《爱情生活》在本届电影节的最后一场放映。
整个电影节期间我一共乘坐了 16 次船,也就是8次往返,加上如果再是晕船体质,那会是相当折磨的,仅仅是在通勤方面这毫无疑问已是巨大的消耗了。
《爱情生活》剧照
说到柏林电影节,其间的交通则是相当便利的,在几个影院之间周转都是可以通过地铁或公交快速抵达的。戛纳的话就更方便了,整个电影节期间基本都是3-5分钟的步行转场时间, 影院位置的分布很集中,我去的影院里只有一个 Cineum IMAX 是稍微偏远一些的(但他们会拿出 IMAX 厅来放映! ),所以只能乘坐公交车前往。
而且柏林和戛纳这两个电影节在排片上供大家选择的余地其实很大,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自己无片可看,你甚至需要做取舍,只会出现想看的太多看都看不完的情况,一天下来看四部甚至是五部电影都不成问题,除非你 不想让自己这么累。
但是威尼斯电影节则不同,它的排片真的是我见过最离谱的。
前半程头几天首映的主竞赛影片基本只要错过了那两天的场次就再也没有了,比如开幕片《白噪音》 的排片在 8 月 31 号有四场,9 月 1 号有一场,看到这样的排片时我已经说不出话了,这意味着如果你想尽可能在威尼斯电影节多看片,那最好就是从开幕的第一天一直呆到闭幕的最后一天,否则有些电影无论如何都无法看到了。
《白噪音》开幕红毯
我是选择了来影节的后半程,所以是从 5 号才开始看片的,也就是说 我与《诗人》《白噪音》《塔尔》《骨及所有》《一对》等影片是注定无缘了。
在这里如果一天能看上三部电影我觉得那已经算是胜利了,但实际上仅仅是这个数量都无法保证(我不清楚往年,暂且特指今年吧),时常就是自己真正想看的电影在一天当中并不足三部。
而每日最早的一场电影是在上午八点(柏林和戛纳都没这么排过),唯有早起赶船登岛,而如果一天之中只有两部想看的电影,一部在早上,一部在晚上的话,那么还是需要一直呆在岛上,否则往返来回是更大的消耗,中间漫长的等待时间你还需要在岛上消费,大家需要吃饭,需要咖啡,而好不容易等到的电影还很大可能是一部差片 或烂片。
岛上的室外信号又极差无比,散场后尝试与朋友电话联系,通话断断续续,朋友调侃说这信号是比我看的电影还烂吧,让人哭笑不得。
但凡能看到一些高质量的电影,我也会感到欣慰,那样的话即便疲于奔波也是值得的,可是主竞赛单元的选片质量让人哀叹——
如果以三大主竞赛的水准来要求这些入围影片,似乎真正能到达及格线的都没有几部,在后半程的观影中,从《别人的孩子》这类标准的电影节“调味剂电影”再到乔安娜·霍格那阴间调色一般的《永恒的女儿》,再到泽勒的家庭情景剧《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和滥用固定长镜头的《圣奥梅尔》,我越来越觉得观影像是在坐牢。
看完这些电影我已经不敢相信自己透支着心力却在欧洲三大之一的威尼斯、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看着这些成色的电影。
那种近似于在戛纳时的朝圣心态早已烟消云散,在这个岛屿上竟有了一丝度日如年的感觉,开始盼望 着电影节尽早结束,我也好早日离开这里。
当你每看一部主竞赛的差片或烂片后,那种热情就会被消磨一点点,渐渐的便不能乐在其中了,而成了一种煎熬,岛屿上的煎熬,等候电影 开场的空隙是煎熬,观影的过程更是煎熬。
这种沮丧的感觉直到我看完安德鲁·多米尼克的《金发美人》才得以终结,我感到自己重新活了过来,可以说凭此片一扫此前看过的那些主竞赛烂片的阴霾,整个人久违的找回了在电影节该有的兴奋状态,在最后一天电影节准备颁 奖的时候,我仍期待着多米尼克能拿下最佳导演奖,安娜能获封影后,但不出所料,总是事与愿违。
《金发美人》剧照
你永远不能指望任何一个评审团颁出靠谱的结果,不要抱有期待,才可能有惊喜发生。然而即使这样最终的奖项归属还是令我大跌眼镜,我怎么也想不到竟然会有三部电影获得超过一个奖项的双奖荣誉,另外还有两人是二封同一奖项(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奖和马丁·麦克唐纳的编剧奖)。
胤祥老师说的没错,这么给奖确实不需要动什么脑子。你真的很难说这个评审团有认真在看片和评选,总有种偷懒和敷衍之嫌,任何完全没看过这些电影的人想必都不会这般胡来。
《诗人》剧照
抢票系统方面是柏林最优,其次是威尼斯,最后是戛纳,柏林抢票界面异常顺滑,早上醒来 进入系统五分钟之内绝对可以完成抢票,连任何的卡顿都不会出现。威尼斯开票后很难抢, 但也不算是非人的操作,戛纳在这方面则是最需要改进的。
如果是专程来威尼斯电影节看电影,现在的我会觉得没有必要。
大家可以来这边旅游, 品尝美食,还可以去欣赏双年展——但如果只是来电影节看片,威尼斯,它真的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