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是一座山水城市,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古称义阳、申州,又名申城。
——题记信阳又有着豫南明珠之美称,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曾经在这里交汇过。也是幸福感十足的宜居城市。
信阳是河南省辖地级市,是中部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形成独具特色的豫风楚韵。申城信阳是孙叔敖、春申君、司马光、郑成功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也是山水茶都、信阳毛尖茶的故乡。申城地处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也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下面先说说历史时期的信阳地名演变过程
春秋时期的信阳地处楚国边缘,地名訾。
战国时期,信阳属于楚地,地处荆楚与中原交汇之地,是战乱频发之地。战国中后期,秦国强势崛起,并对东方诸侯国展开统一兼并战争。并在统一过程中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各地区。秦代时,信阳属于衡山郡。
西汉时期,在前代郡县制的基础上,推行郡国并行的制度。西汉时,信阳属荆州刺史部江夏郡,地名钟武。
东汉时,信阳仍属荆州刺史部,江夏郡。三国时期,信阳属曹魏政权荆州江夏郡。到了西晋时期,信阳属于晋州义阳国,地名钟武。
西晋王朝实现统一后,朝廷迅速走向腐败,重新分封并允许诸侯国拥有相当规模的军队,让国家再次陷入分崩离析。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换频繁,南朝政权为了强调对沦丧国土的诉求,地方行政出现大量重复。南齐时,信阳属北义阳郡。
时间来到了唐代时期,在隋代郡县制基础上,设置道级行政区,在部分地区设置节度使与都督府。掌管地方军政大权。这时的信阳属淮南道,申州。
宋代时,申州于宋初先后改称义阳军、信阳军,军治所不变。辖信阳县、罗山两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1976年),因避太宗赵光义的名讳,改义阳军(今信阳市区、罗山县)为信阳军。
元朝建立后,元代时期,信阳属河南江北行省,汝宁府信阳州。明代时,信阳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宁府信阳州。
到了清朝这时候,信阳属于河南省汝宁府,信阳州。
义阳三关
在我国古代名胜古迹中,
有很多“关”引起游人很大的兴趣。
关,即要塞,关隘,是古代战争的产物。
也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
关,大多设在两山之间的咽喉要道。
关,也是古代的军事,
人文,地理的天然分界线。
古代设关,
主要是防御,因而大都择险而置。
信阳,古称义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因信阳在南北朝时为义阳郡治,故有“义阳三关”之称。
义阳三关,地处大别山、桐柏山两大山脉汇合处,天然形成三个险要隘口,(义阳)信阳的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三关都是中华名关,尤其武胜关为中华十大名关之一,其在古代的名气、地位、作用与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友谊关等不相上下。本文作者就带大家一起去探索“义阳三关”的地名故事。
武胜关
义阳三关(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与湖北广水市的交界处,北屏中原,南锁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是古“义阳三关”之一的中关,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为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
武胜关,两山之间筑有城垣,城门,城楼,是商旅行人必经之路。关城 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南北各设一门,门外有吊桥,城内有重兵把守。城关内“商贾云集、车马辐辏”的繁盛商埠,“五行八作”一应俱全。还有供行人商贾居住,购物的商店、旅馆。
武胜关设置在地处险呃,山峦交错之地,群峰环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
义阳三关(武胜关)
武胜关关口,被后人称为“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块风水宝地。武胜关与东侧九里关和西侧平靖关形成犄角之势,古时统称“义阳三关”。三关中武胜关居中,交通便捷,为历代兵家所重视。武胜关发生战事,最早追溯到黄帝与蚩梦的争战。春秋时期是著名军事家孙武曾于公元506年率军一举攻占武胜关,随后占领郢都,楚失三关,而后失江山,也是吴伐楚的争夺之地。
南北朝时期,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北魏三关守将候登叛归粱朝,堵住了北魏军南下攻梁的通道,次年北魏派中山王英争夺武阳关,经过数日激战,击退守关梁军。梁、魏为取得关隘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反复复争夺数十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也曾以这里作为收复中原的根据地,派大将牛皋镇守武胜关,阻击敌军来犯。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忽必烈率大军渡过黄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鄂州,逼南宋求和,结“鄂州之盟”。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占武胜关,整个关城被大火焚烧殆尽。
武胜关隧道
如今当年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了。如今公路从上穿关而行,火车从下穿隧道而过。武胜关由古时的行兵用武之地变成了沟通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咽喉锁匙。关隘周围,林木葱郁,茶山层层,栗树遍布,又有着广阔的宜牧草场。
九里关
九里关,关隘名。是古“义阳三关”中的东关。位于河南省罗山县西南3公里铁铺乡九里关村。春秋时称大隋关,后又称黄岘关、广岘关、百雁关。汉初在此置县,此关因距县城九里,改为九里关。
义阳三关(九里关)
此关旧时与今信阳境内的武胜关、平靖关合称冥呃或鄳塞,为天下九塞之一。古时关隘两侧群山夹峙,林木幽深,怪石嶙峋,隘道狭长,峡谷天成,易守难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此关西临河南罗山之灵山,北接涩港董寨,东靠大别山峻岭,南达湖北大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略要地,兵匪必争,因扼守要塞,官府在此设置盐道关卡,征税敛赋。南来北往商贾云集,铁骑不绝,一派繁荣景象,也是中原与江汉人物交流的要道。随着朝代变换,江山更迭,各种争斗频繁,霸王流寇无不居此为战略要地,你方唱罢我登场。
北进中原南入楚,唯此三关可通,著名的楚豫古道,就是因此关而形成的,故而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周时,楚灭申、息二国,即从此关攻入,攻齐而败,又退守此关距之。汉置鄳县,县城就建在关北九里的灵山东山脚下。南北朝梁天监三年,魏国义阳(今信阳),粱治曹景宗、王曾炳领数万人死救,由于没能攻破此关,遂使义阳降于魏。宋太祖赵匡胤曾兵败于此,险些丧命。
灵山寺
宋宝裕末,蒙古忽必烈等分道南侵,自光山会军渡淮,入灵山驻九里关。明末清军攻至,明朝将领田国忠、田国用兄弟战死在九里关。百姓于此地建将军庙以示纪念。清末时九里关曾被捻军所占。民主革命时期,九里关灵山一带是鄂豫皖苏区的中心区,著名的灵山便衣队威震敌胆。抗战时,李先念多次来到灵山,并在灵山寺召开了著名的灵山寺会议。
九里落雁湖
说到九里关不得不说说九里落雁湖。九里落雁湖是1969年时堵截了南北关口,1970年后,在九里关筑坝建水库,这里便成为一座面积为8000公顷的人工湖,名为界牌水库。因水库中一大岛形似落雁,1997年改名为“九里落雁湖 ”。如今湖内群山环抱,湖光山色,青翠无比,湖湾曲折,半岛繁多,景色迷人,是不可多得的水上游乐项目与疗养胜地。
平靖关
义阳三关(平靖关)
平靖关,是古“义阳三关”中的西关,几千年来,这里曾经是华夏兵马要道,南北通衢,古时商贾结队,快马传书,必越此关,尤其战乱烽火年代,更是金戈铁马,兵家必争之地,古代的炮台、箭楼和近代的碉堡、战壕,记载着千百年来的战火烽飞,在这里演绎了诸多世世云烟,人间沧桑。
平靖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地势险要,两侧群山对峙,道路狭窄险阻,历代为中原战略要地,南北交通要道,此地风景秀丽,和“高桂三潭”相互辉映,因而吸引不少游人。
清代诗人沈德潜.乾隆御用文人
更有九老之首的清代诗人沈德潜 到过平靖关之后,把此关的险恶描写得淋漓尽致。形容此关 高耸入云,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之势。有诗曰《平靖关》“荆豫分疆处,天然屹此关。断崖通一线,绝顶控千山。地险风云壮,时清戍守闲。当年龙战日,飞鸟尚难还”。
平靖关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吴国借兵伐楚,三军经此,马不能前,遂改名“拦马墙”。北魏拓跋氏在关南设平靖郡,即易名“平靖关”;三国时蜀将关羽镇守荆州,陈兵于此,恨不能过关直取中原,故更名“恨这关”;明清之际,因百年老杏遍布山洞与驿路两侧,又改名“杏遮关”;又因来往行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又改叫“行者关”;南宋岳飞、李庭芝将金兀术赶到黄河北岸后,亦曾驻兵于此。
平靖关.九塞之一
平靖关也是“天下九塞”其中之一,泛指雁门关,居庸关,楚长城,紫荆关,井陉关…等九个古中原长城 其中之一的要塞。该关也是古今重要的战场,历来也是兵家所争之地。该关距离武胜关很近,两关之间有一兴安寨,可屯兵数万。关口两侧留有数百米寨墙遗址,记载着古代战争的痕迹。北伐时,革命军与军阀曾经在此关进行过一场激烈的争夺战。1938年10月12日,国民党第22师和当地自卫队在这里阻击日军,双方伤亡惨重。10月18日,日军从平靖关西侧东峰寺迂回到二里关,国军腹背受敌,关口失守。
平靖关有大小关门,依山而凿的十里长道被称作“一线天”。当年,该关不仅有巍峨的城垣,附近还有宏伟的庙宇和许多古建筑,民国时,毁于白朗讨袁之役。当年土筑关城绵亘山脊,仍依稀可辨。平靖关一带风景秀丽。在关南10多公里处的高挂山峡谷中,依次排列三座天然石潭。“高桂三潭”喷雪腾雾,趵浪团展,碧波潋滟。登顶俯瞰全是景,一览无余皆是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别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2022年9月24日
亲爱的友友们,感谢您的阅读,在关注我的同时,请不要忘了在评论区留下您精彩的言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晓明吧!
( 原创作品 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