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苏州,蟹起阳澄。9月23日,2022中国·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开捕节暨昆山巴城蟹文化旅游节在昆山阳澄湖费尔蒙酒店举行。此次开捕节采用线上云开捕新范式,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网络互动”,以开捕节为载体,向全社会展现巴城的蟹文化、昆曲文化、水文化,全面向外展示巴城风采。本次活动由苏州市农业农村局指导,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主办,昆山市农业农村局、昆山市巴城镇人民政府承办,巴城镇农村工作局协办。
整个阳澄湖分为西湖、中湖和东湖,巴城地区位于东湖湖畔。与西湖、中湖相比,阳澄湖东湖水域较浅,约2米左右,光照充分,再加上水底淤泥少、土质硬,最适宜大闸蟹生长。另外,这里水草丰富,大闸蟹最爱吃的饵料又多,因此巴城水域出产的阳澄湖大闸蟹以个大体重、蟹黄肥厚、肉质白嫩、滋味鲜美而享誉海内外,历来被称为“蟹中之冠”。巴城镇食蟹、养蟹历史悠久,也是阳澄湖大闸蟹优势产区,2013年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阳澄湖大闸蟹之乡”称号;2017年“巴城阳澄湖大闸蟹”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9部委联合认定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批准开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2020年阳澄湖大闸蟹获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巴城镇整体纳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2021年被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批准为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标准化试点。
作为中国渔业协会授予的、唯一的“中国阳澄湖大闸蟹之乡”,巴城坐拥整个阳澄湖东岸线,区域内的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区域总面积3.5万亩,全年产大闸蟹约2700吨;大闸蟹养殖户约3700户,相关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产值近40亿元,创净收益超6亿元。近年来,巴城镇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9个部委联合命名的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并整体纳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同时不断做优以阳澄湖大闸蟹、巴城葡萄、巴城大米三大产业为主导的农业品牌“矩阵”,成功入选第五批江苏“味稻小镇”。
本次活动的举办也寓意着2022年阳澄湖大闸蟹正式开捕。蟹船扬帆出发,横穿湖面,激扬浪花。返程收网,只见一只只大闸蟹在网中张牙舞爪,引得现场嘉宾啧啧称赞。第一篓蟹由无人机载回活动现场进行展示。活动现场,2022版阳澄湖大闸蟹防伪戒指在开幕式上正式揭幕。为了让更多游客参与其中,会场通过无人机全程跟拍,现场LED大屏实况转播开捕盛况。观众们不仅见证了阳澄湖大闸蟹第一篓蟹开捕,还欣赏了生动有趣的民歌、充满水乡韵味的评弹和舞蹈,以及昆曲经典剧目,让大家在品尝阳澄湖大闸蟹美味同时,更体验到巴城这座历史文化名镇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韵味。
据介绍,今年阳澄湖大闸蟹受持续高温少雨的考验和影响。但是,广大养殖户在沿湖各级政府、水产技术部门和协会指导下,积极开展延时增氧、水草补种,饵料增加营养、围网加强巡查等一系列举措,保证了大闸蟹的生长。苏州市农业农村局今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阳澄湖大闸蟹湖区围网养殖面积1.6万亩,预计产量1500吨左右;高标准池塘改造养殖面积7.2万亩,预计产量7900吨左右。今年的防伪蟹扣阳澄湖湖区为深红色,高标准池塘为绿+蓝色。开捕后,阳澄湖大闸蟹将陆续上市,开始供应各地市场。
舌尖上的“蟹经济”一直是巴城镇的金字招牌。为保障阳澄湖大闸蟹的品质,也为保障居民有一个生态舒适的宜居家园,巴城镇精心规划,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上探寻新路径。为促进大闸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巴城镇以供给侧改革为着力点,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业供给侧改革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创新,优化政策支撑,不断提高巴城大闸蟹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绿色生态化发展。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保护阳澄湖水生态环境,建设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园区根据引排分开,达标排放的原则,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阳澄湖地区水产养殖总氮和总磷的达标排放,实现阳澄湖大闸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百姓致富。园区先后获评“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苏州综合试验站示范点”、“江苏省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江苏省数字农业农村基地”、“苏州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
规范大闸蟹信用管理。2020年巴城镇对原地产阳澄湖大闸蟹信用管理平台进行全新改版升级,把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调控、水草养护、销售信用等全过程纳入信用管理平台,对养殖户进行信用等级评估,信用等级和阳澄湖大闸蟹农产品地理标志发放挂钩,实现地产大闸蟹来源可追溯,维护好阳澄湖大闸蟹地理区域品牌优势。同时结合养殖换证管理、产销合作签约仪式,举办大闸蟹电商网络交易行为培训班等,不断提高养殖户规范养殖、诚信经营的意识。
强化大闸蟹质量安全监管。发挥巴城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巴城水产医院监管平台作用,建立镇、村、农业企业(合作社)三级质量监管体系,落实抽检、巡查制度,依托省、市、昆山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并对主体入网户进行100%检测监管,通过发放投入品承诺书、农产品地理标志规范使用告知函等,形成行业共识。
坚持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紧紧围绕大闸蟹种质资源产业和养殖标准化布局,解决优质大闸蟹苗种和养殖标准化问题,为充分整合政产学研资源,健全技术创新体系,规划建设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和大闸蟹种质资源试验基地,依托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苏州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作为科技支撑,系统研究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生活史,加强大闸蟹亲本遴选、大眼幼体繁育、蟹种培育、成蟹养殖技术集成和推广,推动大闸蟹产业养殖标准化。
坚持农旅品牌融合发展。巴城镇在培育“五好”大闸蟹的基础上,推动大闸蟹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带动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衍生出东阳澄湖村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大闸蟹电商产业园,建立五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集交易、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市场,并通过打造“蟹文化”名片,提升产业等级,开展大闸蟹开捕节、蟹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每年吸引300多万人次来巴城品蟹观光,已经形成蟹种培育、成蟹养殖、暂养储运、包装销售、电子商务、餐饮旅游全产业链,带动当地农民就业3万余人,大闸蟹全产业链年总产值达40亿元。有力促进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巴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制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同时也是“百戏之师”(还是“百戏之祖”)昆曲的源头所在。唐代宫廷乐师黄幡绰吸收民间歌调创作“傀儡戏”,逐步发展为“昆山腔”,作为昆曲的缘起;元代文化大家顾阿瑛组织的“玉山雅集”,与东晋“兰亭雅集”、北宋“西园雅集”并称中国文化史上三大雅集,极大地促进了昆曲的流传发展;明代巴城人梁辰鱼用魏良辅的“水磨腔”填词,创作了《浣纱记》,使昆曲走上舞台,演变为昆剧。近年来,巴城坚持把厚植江南文化底蕴融入“昆曲小镇”建设全过程,连续20年用心培育“小昆班”,持续多年全力办好重阳曲会等品牌活动,切实扛起了昆曲传承与保护的大旗。
巴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第一个民间艺术特色书法之乡,巴城老街、绰墩山遗址、玉山雅集……前人用智慧在巴城这座古镇刻下了无数美丽的风景。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巴城走出了一条全新的“昆曲+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作为阳澄湖大闸蟹故乡、昆曲发源地,巴城镇先后荣获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园林城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称号,并凭借书法和昆曲两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中位列第37名,在2021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镇排名中位列第24名。(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