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兰村,位于崇贤街道西北部,东连龙旋村,西临京杭运河,南接三家村,北邻塘栖镇西河村。鸭兰村以境内鸭兰港而得名,面积3.6平方公里。1984年1月中华大队改建为鸭兰村,平泾大队改建为平泾村。2003年9月,村规模调整,鸭兰、平泾两村合并为鸭兰村,辖15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
鸭兰村四面环水,地理位置特殊,是早期党组织发展的根据地,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一个村支部——中共鸭兰村支部,擎起了大运河畔的第一面党旗。
中共鸭兰村支部旧址,位于鸭兰村41、42号南侧,坐北朝南,面宽12.5米,进深7.5米, 2009年公布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2年,南湖红船的星星之火,燃烧到了杭州。俞秀松、徐梅坤等人来到杭州,秘密开展地下活动。从1922年至1925年,杭州党小组逐渐发展为杭州支部、杭州独立支部、杭州地委。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杭州党组织惨遭破坏,被迫转入地下,重心向农村转移。鸭兰村四面环水,荷塘密布,陆路交通十分不便,被称为“只有鸭子才能游进来的地方”,适合开展地下活动。
中共杭州地委派马东林到农村开展地下工作,机缘巧合下马东林来到了这个“偏僻”的村庄,住在了好友马国华的岳父家里。两人一边找贫困农民谈心交友,一边秘密集会,宣传革命思想,培养积极分子,先后介绍马九成、马云州、马阿祥、姚培金等 10 人入党。1927 年 6 月,马东林在马九成家里召开了党员会,宣布成立中共鸭兰村支部,马国华任书记,马九成任副书记,杭州市第一个党支部就在鸭兰村诞生了。
鸭兰村铭记了每一位鲜活的英雄模范,承载了一段段热血沸腾的岁月,是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为守护红色根脉,传承鸭兰薪火,做强红色品牌,赓续红色基因,我区多次提升改造旧址,并将其改名为中共鸭兰村支部旧址陈列馆,鸭兰村支部旧址成为杭州市党员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红色薪火传承地,更是革命历史传承教育的重要阵地。
鸭兰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绣花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鸭兰村插队的知青回城后在塘栖绣服厂工作,当时外贸绣花业务发展较快,人手紧缺,而鸭兰村农闲时姑娘、媳妇较为空闲,遂将绣花业务传入此村。
三十多年来,鸭兰村的妇女凭着心灵手巧,吃苦耐劳,不仅为家庭增加了收入,还成就了临平区少有的绣花之乡。
鸭兰村的绣花作品曾参加省手工绣花创意邀请赛,获得了“创意设计铜奖”和“优秀藏品奖”,崇贤街道因此被评为杭州市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绣花之乡。
鸭兰村有能工也有巧匠,当代斫琴名师马岳思斫造的古琴闻名业界。
马岳思出生于1962年,是土生土长的鸭兰村人。初中毕业后为生计学了木匠,出师后在杭州城里做木工,有一次在南山路一户人家做家俱,隔邻住着的是浙派古琴传人徐元白之子徐匡华一家。听着悠扬清亮的古琴曲,马岳思欢喜万分。当了解了古琴是用杉、桐、楠等木材制作以及大概的制作步骤以后,天性聪慧的马岳思偷偷制作了一把古琴,并拿给徐匡华先生请教。后来,徐先生手把手教马岳思古琴制作技艺。名师的悉心传授,加上天资聪颖,木工基础扎实的马岳思制琴技艺提高很快,不久便成功斫造了真正意上的第一张琴,得到了徐先生的赞许。之后,所有徐先生教学普及所需的古琴,全部都由马岳思斫造。
马岳思着迷于古琴斫造,孜孜追求斫琴技艺,并学习古琴知识,分析古琴结构,摸索斫造工艺,选料、裁锯、刨制、挖槽、粘合、推灰、打磨、徽位旁及漆面、上弦、调音等每一道工序、工艺,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马岳思斫造的古琴,形神兼具,音质古朴,音色清纯。张艺谋电影《英雄》中,徐匡华演奏的古琴即为马岳思斫制。
鸭兰村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特色农产品茨菇、荸荠、藕、茭白、手工藕粉等闻名遐迩。
近年来,鸭兰村还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少数民族团结基地”“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等多个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