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奔到昌平区流村镇白羊城村寻访庆亲王家族墓比较草率,事前并未做任何准备,仅知道庆亲王一家几代人均葬在白羊城村一带。但是对于该墓遗存情况并未做任何了解。本想着可以如以往一样到村里找老乡打听具体情况,但数九寒冬的天气,村中冷冷清清,仅看到几位老奶奶,却一问三不知。所以此行算是有些遗憾。
白羊城村再向西北就是昌平段的长城,白羊城是一个古老的地名,亦是当时驻防的隘口。村子北边是一个巨大的豁口,豁口南北各有一道山梁,而白羊城村就在南边的山梁上。南边的山梁凸起一脉五个山峰,唤曰五峰山。这真是个风水宝地,地貌颇与此前寻访的房山金陵九龙山有些相似,即便没有皇气,也是有王气的。所以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庆僖亲王死后,就选址此地修建陵墓。庆僖亲王墓修建于1821年。但是此地还是颇有些偏僻的,笔者从昌平转车到此处,一路山势回旋,路窄而车少。 关于和硕庆亲王一支,始于爱新觉罗永璘。永璘是乾隆帝十七子,亦是最小的儿子。其人爱好玩闹、到处惹事生非,为乾隆帝所厌恶。至嘉庆二十五年,永璘晋升为亲王,但也于同年去世,嘉庆帝赐谥号僖(数月后嘉庆帝薨)。永璘共有六子,长子名绵恒,次子早夭无名,三子庆良郡王绵愍,四子早夭无名,五子已革庆郡王绵悌,六子辅国公绵性。这第二代庆良郡王绵愍也葬在此处,绵愍之墓也就是笔者此行遗落的点。笔者看到白羊城村委会和部分网友的博客中,也把绵愍称为亲王,称其墓为庆良亲王墓,应是错误。因为庆亲王这个封号在嘉庆帝始封时,并不是铁帽子王。按照清礼,庆王传至第二代应该自动降级为郡王,所以绵愍是郡王无疑。至于庆王铁帽子王的特权,则是到庆王系第三代、永璘孙奕劻的时候,奕劻被慈禧太后封为庆亲王,并得世袭罔替。 我们通常说庆王系有三位亲王、两位郡王、这三位亲王除了永璘和奕劻外,第三个是载振,载振为奕劻长子,直至民国六年(1917)才袭封庆亲王,但此时大清朝早已不存在了。至于两位郡王,一个是庆良郡王绵愍,另一个是绵愍死后的奕彩,奕彩是绵愍之侄,此时朝廷开恩允许奕彩袭封,并再任一任郡王,后因故被废。按照白羊城村的介绍,庆王家族墓自1820年至1917年,共埋葬四代27人,建成陵园7处,有宝顶22座。不过至今这22处墓葬中,能够留下遗迹还有多少,笔者尚未进行统计,也没有走访完全。按照笔者此行的路线,共走访陵园三处,其一是庆密亲王奕劻墓,位于白羊城村东北出口,与村委会隔马路相对,现存碑楼一座、左右朝房三间两座,皆是新修。在村子的西南口,有第一庆僖亲王永璘墓和紧邻其墓北侧的庆贞亲王载振墓,当然载振死于1947年,并未安葬此处,此处仅埋葬了其福晋索绰罗氏。搜索其他人的走陵记录,发现在庆僖亲王墓北约一公里处,是庆良郡王绵愍墓,位于军区院内,遗憾的是当时笔者并不得知,所以并未再找。
笔者亦根据谷歌和百度卫星图,依据现场考察情况对走访的三处墓址进行了标记说明。这些陵墓皆坐西面东,背倚五峰山。其中庆密亲王奕劻墓仅余碑楼和朝房,朝房西侧本是祭祀享殿的位置,现已盖上了红瓦房的民居。民居以西应该是奕劻的墓塚宝顶,如今是村中的小公园,遗址全无。碑楼和朝房被锁在院子内,并不得入。但据网友记载和照片,碑楼内的石碑亦曾被毁,该碑是新造的。一代庆僖亲王永璘墓在村子西南角,今仅存墓道单孔石拱桥一座,与其墓北侧的索绰罗氏墓单孔石拱桥同在一条护城河上,相距约五十米。永璘墓除残存石桥外,其他建筑均被毁,其墓北侧的索绰罗氏墓情况稍好,还存朝房两座,已修缮。据网友记载,庆王后人近年来重修了祖坟,应和了笔者现场观察到的情况。如今的永璘墓和索绰罗氏墓均被圈进了罗墙内,罗墙的隆恩门皆已重修。其中永璘墓还有一新修小宝顶,宝顶前立两块新刻石碑,南侧为嘉庆帝谕旨,北侧为永璘墓碑,索绰罗氏墓园内则一片平地,并未重修宝顶。(摘自笔者文章《三访清代王爷坟03·寻访昌平庆亲王家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