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寒潮突袭,飞雪与冬日同时抵达,漫天飞舞的雪配上故宫的红,凝结成了一种不可言喻的美!说起故宫,那是站立的恢宏大气,是亘长的磅礴威严,是流淌的浪漫意……
不同角度的,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境,欣赏到的故宫的美都不尽相同。然而,除了审美上的丰沛,故宫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历史的回响!
故宫,旧称紫禁城。明清两朝,多少兴衰成败都在此中上演。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见证了二十四位皇帝的成就与萧瑟。
此外,故宫作为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之集大成者。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至今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驻足观赏。
值得一提的是,在故宫隆宗门的匾额上,竟然有一支箭头,两百多年了没人敢动。对于此事很多人知道,但却又不明白其中的故事,这是谁射上去的呢?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情。
重要禁门——隆宗门
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于公元1406年提出开始修建,经过百万能工巧匠们长达14年的的辛劳建造与改进,终于在1420年基本竣工。整个建筑群共占地72万平方米,建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
整体以各色琉璃作瓦顶、青白石为底座,再加以彩画做装饰,十分宏伟壮丽、明朗开阔,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比较知名的存在。
我们知道,故宫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心,而北京城又地处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之间,地壳运动活跃,因此抗震成了首要问题。而整个故宫均采用木质结构,加之传统的榫卯技术,抗震能力极强。
经过当代科学家的模拟实验显示:即使遭遇10.1级的强地震,故宫也不会垮塌。所以说,故宫不仅标志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彰显了前人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而根据布局与功能来看,故宫则被分为了“外朝”与“内廷”两部分。二者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而前文中提到匾额上有一支箭头的隆宗门,就位于乾清门前广场西侧,与东侧的景运门相对而立。
从位置上看,这隆宗门内北侧是军机处值房,门外正西为慈宁宫。因此成了连接内廷与外朝西路、西苑的重要通路。不仅如此,作为一道重要禁门,它还是紧靠皇帝的住所。所以,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使王公大臣也不许私入。
通过上述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隆宗门非常的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道禁门,为何匾额上有一支箭头呢?这就要从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与白莲教的纠葛说起了。
朱元璋与白莲教的纠葛!
话说这朱元璋原本出身贫寒,为了求一口饭吃,便来到皇觉寺当行童。后来官僚腐败、民不聊生,寺庙也难以为继,朱元璋遂被迫外出化缘。并在此期间加入了白莲教。
后因种种原因,朱元璋改投郭子兴(原本也是白莲教教徒)的红巾军。很快,朱元璋便凭借精明的头脑、极强的战斗力、以及出众的社交能力,深得郭子兴的赏识。
甚至将他的养女(后来的马皇后)嫁给了朱元璋,后来郭子兴病逝,原白莲教教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称帝,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而此时的朱元璋早就靠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扩张了自己的实力。其中,大部分将士便来自于白莲教。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不断壮大,像宋濂和刘基之类的儒生也纷纷加入队伍。不过,他们对于白莲教都有着本能的厌恶,久而久之,朱元璋也受到了影响。开始冷静思考白莲教的问题。
后来,朱元璋将小明王韩林儿取而代之,在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这朱元璋虽出身于白莲教,但也是从白莲教累积的原始人力资本,当时这也不妨碍他称帝后取缔白莲教的决心。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明律》中,将白莲教定义为“左道邪术”,因此明文禁止白莲教:“为首者绞,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白莲教自此式微。
清朝政府与白莲教的争斗!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转眼到了清朝初期,反清思想和反清行动一直延续不断。致使白莲教死灰复燃,重新活跃于民间。尤其在乾隆后期,白莲教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不仅在北方诸省,在东北和南方各省也流窜着大量白莲教徒。像当初乾隆为了彰显权威、震慑民心,也是几次三番的南巡镇压白莲教。
而到了嘉庆年间,白莲教势头更盛,与朝廷的矛盾也日呈白热化。尤其是在嘉庆18年,双方爆发了一次最为激烈的争斗。
话说,这白莲教领袖林清早就有谋划着发起行动,因此早早买通了太监刘得才。得知嘉庆要外出狩猎的消息后,他认为此时城内守卫空虚,是难得的良机。
因此带领着北京分舵临时拼凑出的200多人的队伍,一路乔装打扮攻入了紫禁城。进入城内后,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队人由西华门,直接进入养心殿中,另一路则从东华门进入。
然而,当他们行至隆宗门外时,就遭遇了镇守内殿的禁军,并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隆宗门匾额上的那支箭头,便是在这场战斗中留下的。
不过,随着御林军的赶到,白莲教信徒终究寡不敌众,全军覆灭。事情虽已经平定,但不妨碍嘉庆皇帝将其视为整个大清的耻辱。
因此,向天下发布罪诏,对白莲教徒赶尽杀绝。并决定将这枚箭头留下,一方面提醒自己不忘今日之耻;另一方面也是对朝廷禁卫军的鞭笞。
这也是这支箭头存在200多年,无人敢取下的原因。都说不忘历史,知耻而后勇!前人们尚且知道这个道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不能忘记先祖们遭遇过的侵害。
数百年间,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历程。用历史的长镜头去端详今天,才能更深沉地理解光荣与梦想、跋涉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