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马尼拉这座城市,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是菲律宾的首都,金黄的海滩和东南亚美景令许多旅客对这座岛屿心生向往。
但是在这片美色背后,有成千上万的菲律宾民众无家可归,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菲律宾“活死人区”——马尼拉公墓。
墓地就是这些贫民的栖身之所,走进马尼拉公墓,有人正在石碑前煮着饭菜,有孩子正在坟墓上玩耍。
到了晚上,棺材就是他们的床铺,这些让人感到心惊的一幕便是“活死人区”的日常……
贫富差距造贫民,豪华墓室成卧室
1904年,菲律宾政府修建了马尼拉公墓,他们也没有想到原本用来安放死人的地方,到后来会成为活人的聚集地。
造成这一幕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菲律宾贫富差距,这也是菲律宾长期存在的问题。
自1565年以来,菲律宾便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一直到1898年,菲律宾才从西班牙的掌空处独立出来,可是没过多久,美国成为了菲律宾新的殖民主。
300多年的殖民史,让菲律宾这个国度滋生了许多问题,例如大地主和大领主制度。
二战过后,菲律宾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国家的经济,但是他们忽略了大地主等殖民制度对农民造成的威胁。
土地被死死地掌握在地主和领主等权势人手中,在农民眼中,拥有土地成为了奢望。
没有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下去,纷纷走入地主家,帮他们种田甚至卖身,一年到头的两次收成就是农民们全年的希望。
其中的大头是地主的,剩余的粮食农民们拿去养家糊口。
遇上好的光景,这些农民还能填饱肚子,但一旦发生洪水,干旱等天灾,他们就得去借高利贷来生活,高利贷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压垮几代人。
反观菲律宾政府,民众生活在水火之中,他们却迟迟不推出土地改革,这与菲律宾的政治体系有极大的关系。
大地主家族依靠民众选举,纷纷渗入政府各个部门,最终导致国家的权利和资源被这些大地主瓜分。
一年到头的劳作却换不来生活的希望,最终一大批农民选择背井离乡,进城讨生活。
冰冷的城市对他们更加冷血,没有老板愿意聘用他们,甚至就连街边的餐馆都不愿招募一个农民当服务员。
有幸运的人能够找到一份临时工,靠着每天十块钱的工资艰难度日,那些不幸的人连住在哪里都不知道。
就这样马尼拉城市中聚集了一片片贫民,他们居住的地方被当地的民众称为贫民区。
后来菲律宾政府为了整治市容市貌,开始大量清理马尼拉的贫民区,贫民们被强制赶走了。
政府没有给予他们合理的安置,走投无路的贫民选择了一个更加糟糕的地方——马尼拉公墓。
在恐惧心理和露宿街头中,贫民们一个接一个走进了马尼拉公墓,很快死寂的马尼拉公墓升起了一片片炊烟,贫民们选择墓室当房间,世世代代在这里扎根下去。
贫民无奈住公墓,苦中作乐伴尸骨
衣衫褴褛的贫民住不起最廉价的房子,而菲律宾的富豪却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坟墓。
率先走进马尼拉公墓的贫民们也被眼前这一幕震惊到了,墓穴被建造成上下两层,在他们眼中,这简直就是“别墅”。
那些空间较大,装修精美的墓穴成了贫民们的首选,当其他贫民得知马尼拉公墓没有那么糟糕时,他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
马尼拉公墓便成为这座城市新的贫民区,很快公墓里的贫民人数便突破了一万人。
墓室里,他们直接将床褥铺在棺材上,在墙上拴上一根绳子,这就是他们晾晒衣服的地方。
不愿意动手的人会直接将衣服搭在石碑上,有的墓室里甚至住着一家三代人,他们的眼中早已没有了恐惧,反而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率先进来的人将豪华墓穴抢完了,后面进来的贫民只好选择狭小的墓室。
这些墓室大多残破不堪,每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有人会捡来一块铁皮,将它钉在墓室上方,这样就能挡住部分的雨水。
墓地里没有自来水系统,如果贫民们想要用水,就得自费购买瓶装水,或者用瓶子跑去很远的地方去灌。
下雨时他们会拿出准备好的瓶瓶罐罐去接,然后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淡水的稀缺性让居住在公墓里的人格外珍惜它们。
快到饭点时,家家户户会走出墓室,拿出煮饭的工具放在石碑面前,在墓室里煮饭会有很大的烟,空旷的石碑前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烟已经将石碑熏得发黑,石碑前满是黑黢黢的木炭灰,在贫民区可没有什么垃圾桶,路上随处可见垃圾和臭水。
所以在马尼拉公墓里寻找一块干净的地方是件很难的事情。
这种环境下,抵抗力低下的人很容易就患上了疾病,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得了病唯一的办法就是休息。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公墓里也诞生了许多新的生命,或许是从小就待在墓室的原因,孩童们并没有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害怕。
赤脚的孩子会趴在棺材上做功课,或者成群结伴在公墓里嬉戏打闹,胆大的孩子还会拿起一些尸体的骨头当作玩具,而大人们对此也已司空见惯。
公墓成了新的贫民区,那些想要进来祭拜先人的市民不同意了,他们找到菲律宾政府,希望政府能够出面赶走这批流浪者。
菲律宾政府派出人员与贫民们进行协商,如果他们答应搬出公墓,政府可以为他们准备新的住处。如果能有一间正常的房子,谁又愿意住在坟墓里呢?
政府准备的住处并不是免费的,他们需要自费才能住进去,对于住在墓室里的贫民来说,维持一日三餐已是不易,哪里还有钱买政府的房子。
没有贫民愿意搬出公墓,菲律宾政府也没了办法,他们不敢再采取强硬措施了。
如果将贫民赶出了公墓,他们再次涌上街头,这对于政府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政府对于马尼拉公墓里的贫民区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公墓中赚钱,道德下尊重
抗议的市民最终也只得接受这一结果,他们将公墓里的贫民区称为“活死人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墓地变成了贫民区,市民们只好硬着头皮进去埋葬逝者或者祭奠先人。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了这一现状,伴随着来公墓的市民越来越多,一些贫民也在公墓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公墓的路十分狭窄,外面的车根本进不来,所以尸体要从大门运到墓室里就需要人抬,一些人就会守在大门口,和雇主谈好价钱后就将尸体运进公墓里。
除此之外,住在墓室里的人会和逝者家属商量,自己可以帮他们照看墓室,他们只需要支付自己少量的酬劳,大约为一年八十元人民币。
很多家属对此欣然接受,以微弱的薪水雇佣一个照看坟墓的人,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笔十分划算的交易。
还有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在公墓里做起了生意,他们编制花圈,制作棺材,时不时还会从外面进祭品和鲜花等物件卖给来公墓祭奠的人。
有了经济来源,他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有人会购置一台二手电视机。
公墓里的电是他们自己私接的,他们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唱卡拉OK,看电视节目,尽管政府会剪断他们的电线,但是依然不能阻挡他们去追寻快乐。
对于来公墓祭奠的人,住在公墓里的大人会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打扰他们的祭奠活动,因为这是对逝者的尊重。
在他们眼中,也许已经将这些逝者看成了自己的“邻居”,不去打扰“邻居”,这是他们心中墨守的道德准则。
每年的11月1日,是菲律宾的“亡灵节”,这一天逝者家属会扫墓祭祀,居住在公墓里的人们会走出墓室,方便这些扫墓者祭祀先人。
墓室给了他们生活的地方,无论逝者家属是以何种眼光看待他们,他们不会去打扰祭祀的进行,他们是墓室的居住者,并不是霸占者。
闲暇时光,他们也会帮助“邻居”清理照片上的灰尘,将仅有的一块防水布盖在龛位上。
毒品袭扰贫民区,政府无能赶居民
对于生活在公墓里的人而言,那里的生活原本是平静的,可是随着公墓里流浪者越聚越多,鱼龙混杂,政府再无心插手其中。
因此一些罪犯和毒贩将公墓的贫民区当作了保护区。
一些毒贩为躲避警方的追捕,会躲避在马尼拉公墓之中。渐渐地,毒品开始在马尼拉公墓中泛滥。
贫民区的未成年人成了首批受害者,原本父母就对他们放任不管,很快他们就沉溺在毒品世界中,无法自拔。
可是吸毒需要大量的资金,瘾君子们从家里搜不出来钱,就将目光放在偷、抢等犯罪行为上,更有甚者,直接加入了贩毒团伙。
从此马尼拉公墓不再平静,地痞流氓横行霸道,这让许多人不得不给墓室安上一道铁门。人们可以接受环境的恶劣,但无法容忍风气的落败。
一部分居民选择搬出马尼拉公墓,还有一部分居民成群结队走上街头,向政府表达抗议,居民希望政府能够派出人手维持公墓的治安。
可是菲律宾政府哪里愿意管这些事情,居民们只好无奈地接受这一现实,在毒品和犯罪频发的公墓中得过且过,和女儿及外孙一起住在墓室里的玛丽亚说道:“我们确实没得选择。”
居民们本以为这已经是最坏的结果,但是就在2016年,菲律宾掀起一股禁毒热,马尼拉公墓成为政府打击的首要对象。
而政府面对上万名居住在马尼拉公墓的贫民时,直接采取了最为简单粗暴的打击手段。
警察强制将居民们驱赶出马尼拉公墓,为了守护家园,居民们还与警察爆发了冲突,可是终究难逃被驱赶的命运。
公墓里的生活基础设施也基本被破坏殆尽,在政府眼中,这些居民是造成毒品泛滥的原因,但事实上,他们是毒品的受害者。
几个月的时间里,公墓里没有了往日的人声鼎沸,马尼拉公墓里没有了毒品,这些居民们也没有了家。
其中不乏上了年龄的老人和刚出生的儿童,寻找一个生存点,成为了他们将要面临最严峻的问题。
再美丽的风景也无法掩盖背后的丑陋,如果能够安稳生活,谁又会选择流浪,富豪修建的坟墓与贫民们的无家可归,这是最直白的对比,也是最冰冷的现实。
如果菲律宾的贫富继续拉开差距,那么未来就会冒出更多的马尼拉公墓。
与菲律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处亚洲的中国,中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虽然过程艰难,但给予了无数人希望。
遣散公墓居民是一种懦弱的行为,只有以积极的姿态和行动才能战胜贫困。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周刊》,《在菲律宾马尼拉,有6000名生活在墓地的边缘人》
[2]《三月风》,《天堂之下—马尼拉公墓影像纪实》
[3]《文明》,《马尼拉公墓 生与死的同聚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