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小学的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从玄奘西行路线图来看,从西南方向走明显就比绕道西北、中亚距离近得多,如果当年玄奘从西南方向出发去印度,岂不是更快么?不过后来长大了才发现,玄奘要是走西南方向,恐怕就去不了印度了。
首先,西南方向并不比西北方向好走
玄奘西行,出玉门关之后一路向西,在天山一带向南,绕道中亚,兜了很大的一个圈子之后才抵达了印度境内,说是“十万八千里”,其实也差不多。
不仅路途远,更重要的是,玄奘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几乎全都是荒漠戈壁,还有雪山高原,不仅环境恶劣而且荒无人烟,别说会不会迷失方向了,能侥幸活下来都相当困难。
别说是玄奘所处的唐朝,直到如今,大西北的天山南北、帕米尔高原周围地区,依旧是非常艰险的区域,甚少有外人敢轻易涉足这些地区。
相对来看,今天的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地区,风光明媚气候温暖,旅游业发达,似乎都是好地方,所以有人觉得当年的玄奘从西南方向前往印度,应该是个更明智的选择。
不过事实上,走西南与中南半岛一带,比西北更危险。
唐朝时期,广大的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一带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到处都是稠密的原始森林,充斥着瘴气与蛇虫之类,中南半岛地区,除了唐朝直属的红河三角洲地区外,其他大多数地方都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与今天的旅游胜地不同,唐朝时期的西南地区,主要是作为流放地的,至于中南半岛地区,直到中原的宋元时代才真正发展起来,当年的玄奘倘若从西南、中南半岛前往印度,恐怕比绕道西北还要艰险,玄奘在西北遇到的主要是缺水、高反,但西南,则会遇到脱水、毒瘴、蛇虫猛兽、野人等等危险。
其实,西北中亚一带虽然环境比较艰难,可发展起来还是比较早的,在中亚的山间盆地与大漠边缘的绿洲地区,很早就诞生了文明,开发程度远远高于当时的中南半岛地区,虽然文明聚落之间的密度不是很高,但总比没有要好。
其次,玄奘是偷跑出去的,不能从南走
在《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唐太宗李世民亲自送行,声势浩大非常威风,然而历史上真正西天取经的玄奘,可没这种待遇,非但没有这种待遇,当年的玄奘前往印度,是冒着极大风险私自偷跑出去的。
武德年间,当时的玄奘就产生了前往天竺求取佛法的念头,所以几次三番向朝廷提出了申请,然而当时的唐朝对人口管束非常严格,而且正好还在与突厥对战,所以把玄奘的申请全都给驳了回去。
不过玄奘并没有放弃,直到贞观年间,当时一位来自秦州的僧侣抵达长安学习,之后玄奘随其一起回到秦州,贞观三年,玄奘混在当地流民的队伍之中,抵达了凉州,在凉州得到了河西高僧慧威法师的帮忙,得以出了凉州抵达瓜州。
在瓜州,虽然瓜州的都督李昌早就接到了拦截玄奘的命令,但李昌笃信佛法,不仅没有听令拦截,还送了玄奘马匹与干粮,送他出了玉门关。
唐朝初期,其在西北的势力尚未越过玉门关,因此玄奘出了玉门关之后就一路畅行无阻,安安心心上路了。
如果当年的玄奘选择从南边走的话,那可能就无法走出唐朝的大门了。
从长安到西北的玉门关,中间的关隘并不算多,玄奘要通过的话,难度虽有但也没有那么困难,然而若是从南边走,唐朝当时在汉中、巴蜀等长安以南的地方,拥有大量的州县,古代对于人口流动管束严格,玄奘这么一路穿州过县,极其容易被盘问,能够顺利通关离开唐朝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玄奘要从南边走,恐怕还没到中南半岛就已经被拦下来了,就更别说要前往印度了。
最后,技术上存在问题
古代与现代不同,古人出门在外想要辨别方向,大多都只能靠前人的经验总结,虽然早已发明出了指南针的前身司南,但早期的司南比较沉重不便携带,而且只能辨别方位,仍旧难以辨别具体清晰的路线。
西北方向,由于丝绸之路的兴盛,从汉朝到唐朝,西北方向的路线已相对成熟,所以中原人前往西域,或者西域、天竺的人前往中原,都是从西北方向。
相比较之下,西南方向虽然也有身毒蜀道,但是这条商道并没有直接联系到中原地区,只是作为西南之地与印度地区的一条区域内的通道存在,而且因为沿途比较艰险,除了西南地区的商队迫于无奈使用之外,极少会有人走这条路。
玄奘西行,也并非漫无目的随便乱走,而是事先做了准备调查的,而按照当时的技术来看,西北路线是最可靠稳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