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渝十二景
“古巴渝十二景”(1760年)的称誉,得名于清乾隆年间颇有文学和审美素养的巴知县王尔鉴,他在巴渝山水中圈定了十二处最能代表巴渝美色的景致,让其流芳百世,距今已有近三百余年历史,其中,有“四景”位于南岸。
● 黄葛晚渡
● 海棠烟雨
● 字水霄灯
● 龙门浩月
01
黄 葛 晚 渡
●
“自是晚来归兴急,江头争上夕阳船。”
——(宋)余玠
黄葛晚渡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位于南滨路文化产业园长江大桥南桥头的长江边。
古时候,此地古树参天,山高地险,“涂山古刹”隐居云雾山中,犹如仙境,人们来往大江南北,都必经黄葛渡口(黄葛渡因候渡者有黄葛浓荫庇遮得名)乘舟而过。
南纪门外大江对岸南城坪
有黄葛古树,偃盖渡旁
据考,在北宋初年,黄葛渡就已形成,它是古时从重庆城中心通往南岸的重要交通口岸,至民国时,渡口达到最为忙碌的繁兴时期。
曾镇守重庆府的南宋名臣余玠,也在眺望黄桷树下贩夫走卒、拎包妇孺等待渡船的祥和情景后,留下诗作一首:
龙门东去水和天,待渡行人暂急肩。
自是晚来归兴急,江头争上夕阳船。
"
1980年7月1日,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黄葛古渡就此停止了摆渡。如今时常还听得见家居南岸的人们,津津乐道着当年夕阳西下、人流攒动的盛景。尤其枯水时节,从南岸登船渡江需经过百十米长的木竹跳板,两旁的栅栏上挂着夜间照明的灯泡,夜色来临,形成了远远就能望见的长长灯带,最早的山城夜景就在暮色夕阳下与长江水、天交映生辉。
"
02
海 棠 烟 雨
●
“当夏涨时,拿舟深入,可数里而得幽深矣。”
——(明)曹学佺
烟雨、晓月、海棠、溪,一组诗情画意的文字,组成了海棠烟雨的浪漫。
海棠烟雨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其景得名于一条名叫“海棠”的溪流,溪流发源于南山,一路崎岖汇入长江。
每当初春时节,溪流两侧的海棠花盛开,入江口升腾起雾气,淡烟微布,细雨如丝,溪流映带,意蕴无穷。
而山雨降临时,单拱石桥上淡烟微布,丝丝细雨溪流映带,雾绕瓦屋逸然成趣,此美景得名海棠烟雨。
康熙年间,乡贤刘慈见此情景流连忘返,写下一首《海棠溪》,为后人留下了一幅曼妙的风俗画卷:
清溪窈窕兰桡轻,荡入溪中烟水平。
两岸海棠睡梦里,一村春酿香风生。
儿童树底逐金弹,少妇楼头吹玉笙。
乱后凄凉有明月,芦花处处渔歌声。
"
如今,海棠树早已不再,溪水也被填上了厚土,并筑上了公路,但烟雨缥缈的“海棠烟雨” 之美依旧在延续。每年的2月底3月初,南滨路繁花似锦,烟雨缠绵,一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景在眼前展开。如梦如幻的景色,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山城的“颜值担当”,为南滨路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
03
字 水 霄 灯
●
“渝州凿崖为城,沿江为池,重屋垒居。”
——(清)王尔鉴
字水霄灯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长江、嘉陵江蜿蜒交汇于此,形似古篆书“巴”字,故有“字水”之称。
每夜万家灯火齐明,光灼灼然俯射江波,与星月交灿。“宵灯”映“字水”, 山城夜景得雅号“字水宵灯”,风流占尽天下。
古时候,夜游秦淮是文人墨客的一种消遣方式,而重庆南岸的"字水宵灯",也是古代城市繁华的一种写照。
清人周开丰,是康熙举人,他把重庆城的夜景比作“神灯”,用一首诗赞颂“字水霄灯”,感慨自己所见之景:
绕城皆是水,不夜处为天。
月系青天上,灯明绿水前。
光辉饶灿烂,波浪共澄鲜。
谁诧姚江异,神灯作记传。
"
赏“字水宵灯”,登高为妙。旧时赏“字水宵灯”的三处佳地分别为“小梁子”(即今人民公园附近),其它两处为“江北城”(今重庆大剧院处)和南岸“老君洞”。而现如今的南山“一棵树”,也可将璀璨映月的双江灯火尽收眼底,看到的两江水有如金带遍绕山峦,山无穷、水无尽,灯海灿无边。
"
04
龙 门 浩 月
●
“石破天开处,龙行俨禹门。魄宁生月窟,月自耀云根。”
——(清)王尔鉴
相传,在南岸涂山之麓的江边,有石梁形如卧龙,斜切在江水里,形成能够行船和泊船的小港湾,老重庆人称港湾为“浩”,“龙门浩”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每当洪水退去,浩内水清浪静,浩外波涛汹涌。明月映衬在浩内水面上,洒满了闪耀的金光。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于是有了“龙门浩月”的说法。
每每皓月当空之时,江舟归来之时泊于湾内,月光照耀下的江面倒映着渔家燃起的点点渔火,并泛着温柔橘色的波光。文人墨客颂咏此景为龙门浩月、朦胧如画。
诗人张九镒在 见这灵光魂辉的“月”境之后,题《龙门浩月》一首,将此美景 描绘得出神入化,诗曰:
石扇划地轴,一涧流淙淙。
谁将青玉镜,挂在苍鳞龙。
俯看波上下,波静景相从,
举头问清影,银蟾隔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