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乡瑶山古寨抓住乡村旅游机遇蓄势赋能,朝阳镇洪江村结合艺术进村特点提质升级,玉屏街道水浦村依托红色底蕴整装蓄力……近年来,荔波对县域内特有的民族传统村落进行完整性、持续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使得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入选“2022年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实至名归。
大山间,小河畔,深谷里,无数村落一直以自然的状态面对岁月洗礼。那些留存着生产生活生存生命记忆的寨子,换个视角看,其实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发展史,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代接力的人们的心灵史。保护好它们,在当下来说现实意义大于理念学说。荔波有哪些“绝招”成功激发传统乡村活力?文旅融合语境下的传统村落如何实现“腰身转动”?
上下联动,高位推进
荔波县从“上下联动构建保护体系,高位推进体系有效转化”破题,出台了《贵州省荔波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并成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担任双组长,明确县、乡、村三级主体责任,制定工作机制,研究集聚区保护建设的重大决策、重大问题,全面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2021年以来,共组织召开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各类会议16次,解决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让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从顶层设计上有制度保障。
瑶山整合后焕然一新却不失民族风味。
严格按照财政资金整合机制、县域景区联动发展机制和《荔波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实施方案》,荔波县整合住建、财政、文旅、法院、荔波农投集团等部门力量,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资金管理办法,设置法官工作站,多措并举抓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截至今年7月,共实施传统村落各类保护项目30 余个,整合投入资金1.9亿元。
瑶山长桌宴是荔波的民族文化亮点。
严格执行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控制区保护制度,是保护工作的一个着力点。荔波县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动员群众参与保护行动。对辖区内乡贤、土专家、农技人员等进行普查,建档管理,不定期组织开展人才交流,通过“线下动员宣传+线上征求意见”等方式,鼓励本土干部和乡村能人共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村民和社会志愿者等共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构建形成“政府+社会力量+村社主体+村民”长效保护机制。目前,全县7个传统村落均将保护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内容,统计技能人员6500余名,在库农技人员190余名,其中副高级以上专家40余名。
找准载体,构建体系
保护行动中,“传承”是关键,有传承才有活力。荔波县从阵地建设、主体培育、项目打造方面切入,让传承在村落中绵延不绝。
首先是建设传承阵地。对村落内闲置老房进行修缮加固,结合少数民族生活生产习俗,建设村史馆、陈列馆等标志性建筑,集中展示传统村落各时期历史记忆档案、老物件、当地手工艺品,并聘请村老、寨老常态化开展讲解和管理。建成瑶族猴鼓舞、陀螺竞技、布依族傩文化等传习基地,常态化开展猴鼓舞、陀螺、瑶绣、粘膏染、瑶陶等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基地、进广场开展教学、展演、交流等活动,建设完善传承阵地。目前,7个传统村落已全部建成村史馆并对外开放,每年正常开放200天以上。
朝阳镇洪江村引入漫画艺术,清风乍现。
再一个是培育传承主体。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引进和扶持荔波瑶山古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荔波县民族艺术团、翁昂布依族傩戏表演队等公司和民间团队,引导传承人组建民族艺术团与演艺组织、企业合作,开展民俗文化传承活动及商业化演出,通过开发利用,促进民俗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至2022年,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省级9名、州级35名、县级195名。
朝阳镇洪江村已成一处乡村旅游旅游景点。
第三是打造传承项目。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探索发掘全县非遗资源,鼓励扶持传承人积极做好传承活动,创作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启动非遗项目数字化采集工作,邀请专业团队,创作形成瑶族猴鼓舞、铜鼓舞,水族角鼓舞,苗族芦笙舞,布依族傩戏等非遗文艺作品。目前,推出《大美黔秀》《情醉黔之南》《瑶山——欢歌喊太阳》等优秀文化产业剧目,年均开展活动30余场次,带动传统村落群众就业增收300 余人。
盘活资源,发挥效益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荔波县按照A级景区建设标准,积极盘活传统村落闲置资源,将闲置老宅、废旧家具等改造利用,恢复古老民族建筑风格,打造形成艺术村、博物村、民宿村、研学村等不同主题村落。鼓励群众通过出租房屋、入股合作、创意手工艺品、举行民间技艺表演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旅游经营服务产业,实现村落变景区、技艺变技能、民房变客房、群众变演员、产品变商品。目前,传统村落拉片、懂蒙村打造瑶族药浴部落、康养聚落、特色民宿、写生摄影交流中心等旅游项目,瑶山古寨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水浦村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1年,全县传统村落旅客接待量达40万人次。
玉屏街道水浦村是邓恩铭的故乡。
按照花园式村庄建设标准,美化传统村落的村容寨貌。参照《贵州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由住建部门牵头,邀请专家、高等院校、规划设计单位专业人员参与传统村落村庄发展规划设计,并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科学有序装饰房屋及庭院,形成“投资修缮—经营服务—产生效益—收回投资—投资维护”良性循环机制,统筹推进传统村落规划建设。目前,已完成6个传统村落环境整治项目,投入资金450万元,水浦村还入选全省第四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玉屏街道水浦村被打造成红色文化基地。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借助布依族“六月六”、水族“卯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开展山歌对唱、“姑妈回娘家”、歌舞表演、古寨观光、民族节日体验活动,至今已推出瑶之韵、铜鼓之声、芦笙舞等民族文化演出作品60余个,营造“月月有节日”的文化氛围。2019年,荔波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被联合国认定为“族群之间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记者观察】在整合中保护传统村落
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怎雷村风貌古朴,为摄影家所喜爱。
荔波县共有瑶山乡瑶山村、董蒙,玉屏街道水浦,黎明关乡太吉、尧古,甲良镇者吕、金对7个传统村落,涵盖水族水书、布依族古造纸法、瑶族猴鼓舞等非遗项目,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已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点。下一步,荔波县将坚持保护优先、传承利用,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市场主导、村民主体的原则,积极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连片空间,通过各类文化资源禀赋,激活传统村落的旅游市场潜力。
根据住建部公布的5批共计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贵州省共有724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规模处于全国的前列。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批林村、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村、铜仁市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云舍村、黔西南州兴仁市巴铃镇百卡村卡嘎布依寨、黔东南州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黔南州荔波县瑶山民族乡董蒙村、六盘水市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遵义市正安县流渡镇白花村等,以其独特的风貌跻身榜单,这些传统村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地域特色鲜明,风貌、风物、风情、风俗交织的文化风景惊艳亮眼,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苗乡侗寨布依村,成为乡村旅游的主阵地,散发着美丽新农村的蓬勃朝气和闪耀辉光。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遗产,保护好它,有利于文明根脉的追溯和传承。从乡愁的有效载体到现代意义的村落空间,传统村落蕴含的底蕴可以转化为文化效益,从而为美丽新农村助力。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特点鲜明的人文场域均可在一砖一瓦一柱一檩中得到反映,乡村气运的续接存于石坎院坝之间,而这个续接是后来人精神挺立的一个支撑点。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依赖,传统村落失去原有的韵味,乡游的目的就无法达成。整合现有传统村落资源,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高屋建瓴地描绘乡村旅游蓝图,是一道宏大而具体的命题。
荔波县的实践证明,只要坚守村落风骨的根本遵循,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从创新保护的方法、从行知合一的动作,一以贯之地持续推动,吹拂山谷河畔间的温煦清风,将吹开更多鲜艳的乡村花朵。传统村落需要保护,更需要在保护中创新发展,如黎平肇兴侗寨、兴义南龙布依古寨、桐梓金鸡古寨等村落,将在文旅加持下以既“古”又新的面孔呈现时代容颜。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视觉/实习生 付裕欣
编辑/陈江南
二审/赵相康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