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水乡双桥 | 甪直总管桥的来历

旅游 名镇甪直 2022-09-19 11:36

原标题:话说水乡双桥 | 甪直总管桥的来历

绿浪东西南北水,

红栏七十二半桥。

话说水乡双桥

1984年11月,哈默先生在访华时,将上海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的画作《故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先生,寓意架起中美两国的友谊之桥,周庄古镇由此声名远扬。

而江南水乡多古桥,双桥景观也是屡见不鲜,有时,此镇与彼镇的双桥,粗粗一看,也很相似,再加上画家的意象虚构,画面并不一定与实景完全一样。

恰如,张立行在文汇报《江南之美水乡之魅》一文中提到:后来也有人说,陈逸飞这幅画中的双桥不是在周庄而是在锦溪。我曾经问过陈逸飞,他说,“江南古镇大同小异,既然周庄现在有了这个名声,那就算在周庄的账上吧。”

的确如此,在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镇内的河道往往纵横交错,两河交会之处,各自都有跨河而建的桥梁,大多都是因势而建 ,很多时候都呈90度的直角,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双桥景观

正阳桥 来源:甪直镇志

甪直古镇原有历代古桥72座半,现保存完好的仍有41座。

其中双桥原有5处,分别为:三元桥和万安桥、和丰桥和环玉桥、鸡鹅桥和交会桥、金安桥和环壁桥、南昌桥和永福桥,当然也有人说6处(加上寿康桥和伊仁桥)。

它们或一方一圆,或一高一低,或一宽一窄, 紧密相拥,犹似姊妹,造型各异,相映成趣,成为大家口口相传的双桥(桥桥相连, L型双桥 )。

金安桥和环壁桥

特别是有几处双桥,两者的桥堍之间距离极短,甚至桥栏是直接相连的,往往,刚下此桥,即上那桥,俗称“三步二桥”,走三步就踏上了二座桥,其中三元桥和万安桥、南昌桥和永福桥即为典型代表。

三元桥和万安桥

这些古桥虽历经沧桑,但大多风采依旧,1986年“甪直镇水道驳岸及古桥”被列为吴县市级文保单位。2001年,升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昌桥和永福桥

还有一些双桥,因为影视剧宣传效应,如拍过西游记的进利桥,现在已广为人们熟知。

其处于商业繁华的西汇街、中市街交汇处,拱桥造型美观大方,桥名又寓意财源广进,很讨口彩。

进利桥畔 曾取景拍摄《西游记》

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双桥,即保圣寺的垂虹桥(注:位于清风亭东西两侧,呈中轴对称,属于特殊的双桥,也有人称之为“庙挑桥”,其形象就如一座庙挑着两座桥),是另外一种独特有趣的H型双桥

其与南大桥即寿昌桥的“桥挑庙”独特景观(注:寿昌桥的东西两侧是两座形制对称的观音堂),都折射出中国传统的对称审美意识。

近十多年来,古镇区又陆续新建或恢复部分桥梁,双桥数量已增至8处:进利桥和君临桥(2010年前后),寿仁桥和万永桥(2017年前后)。

新建君临桥 曹广暖摄 2010.3

  • 新建君临桥 曹广暖摄 2010.3 编辑

新建万永桥

古桥史话

甪直总管桥的来历

说到双桥,今天,我们再来说说位于镇东的一处双桥:鸡鹅桥和交会桥,其中的交会桥名气虽不大,但其一桥跨两域,是明显的两县分界点,老街居民又习惯称其为总管桥

镇东的双桥

80年代,一部苏州主题的剧情片电影《梅花巾》就曾经在此处拍摄取景。

,时长

05:54

电影《梅花巾》甪直取景处

交会桥 :位于北港南口,东西走向,跨北港河上。

鸡鹅桥交会桥 来源:甪直镇志

据镇志记载,该桥建于清代,为花岗石单孔梁桥,全长 4.9 米,中宽 4.13 米,高 2.13 米,跨径 3 米。

桥墩为排柱式,一侧计 4 根。桥面桥梁石 9 块,长 4.9 米,最宽处 0.5 米,桥梁石两侧阳刻交会桥桥名。

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柱头上面有吉祥图案。

70 年代,将石级踏步全部拆除,改为无级平桥。

交会桥(东西走向)

旧时为一桥两治之地,桥西为长洲(后析为元和)甫里,桥东为昆山六直,故名交会桥。

杨明义画作《水乡的节日》 来源:甪直镇志

此桥处在元和、昆山两县交界处,被里人称为交会桥,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交会桥为什么又称总管桥? 具体有何来历?

据说是因为桥东堍北侧原有总管堂而得名,那总管堂又是供奉谁的庙祠呢?

查阅《吴郡甫里志》记载的总管堂如下:

吴郡甫里志

大概的意思是说:

在交会桥的东堍,原有真武殿,其前轩供奉有金、马二总管,奉祀神位是南宋人金和,原为汴梁人,宋高宗时期,宋室南迁,随驾到了吴地。

总管堂 大概位置

其子,名字为,曾经做过太尉。金和及其子,去世后,两人皆封神

在宋理宗年间,因颇显灵异,封灵祐侯

的儿子为,昌的儿子为元七,也都先后封神。到了元代的至正年间,因有辅佐佑护海运之能,俱被封为总管

后来又加封洪济侯元七利济侯

直至清朝时,元七(利济侯)的子孙后代还住在昆山境内。

交会桥(又名总管桥)

金和及其子孙先后都封神,并建有总管堂,为周边信众信仰,经年奉祀,香火不断。其实,不仅在甪直历史上有总管堂,周庄当年还有总管庙,而且志载:金和就是侨居于此。

具体的介绍,在《甫里志》的后半部中陶煦编辑的《周庄镇志》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载:

大意是说,金和,又被世人称作金二十相公,随宋高宗南渡,至苏州后侨居于周庄,关于其子细、孙子昌、曾孙元七的介绍,与甫里志中前文的记述基本一致。

不同之处是,又增加了关于昌的侄子应龙的记述,其先被封总管,后加封为宁济侯。明朝时,再封为随粮王,他的墓地位于金家荡村,村旁还建有总管庙,该村的名字也是由来而来的。

在这里再介绍一句,何为总管?其为元代官制,诸路设总管,官位高于知府。

总管庙在哪个朝代、哪些地区多见呢? 据网文考证,元明以来,江浙各地多有总管庙,一般多是各地“守郡者之生祠”,但亦有追封神为总管者。(编者按:甪直的总管堂、周庄的总管庙应该都属于此类

在诸总管庙中,以金元七总管最著名。较流行的说法,金元七之祖为金和,本为汴人,南渡殁为神,祖孙数代皆为神,元七乃和之曾孙。

据考证,金七公(又称金元七总管或金七相公)的信仰在江苏、杭嘉湖一带的民间较为普遍。仙居物语博客在《仙居旧俗》一文中提到:仙居九都港有金七相公传说,民间流行举办六月六“金七公”迎安活动

“金七公”迎安活动。

《柳南续笔》则认为为总管庙,本来是守郡者之生祠,但在江浙一带,又素来信仰金姓之神,可能是后人将二者合一,这种说法听上去也很有道理。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