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昌黎发布)
龙山怀古
勘察石碑
在我县境内,不仅有名声煊赫的神岳碣石山,还有看似貌不惊人,却颇有玄妙内蕴的龙山。
龙山位于我县城西28公里处,西北至东南走向,海拔141.2米,以山形似一巨龙而得名。南望沧海、北接六音诸山,西饮滦水、东与九龙山遥相呼应的龙山,如蛟龙出水般地横卧滦河东岸、京哈铁路南侧。其山势北高南低,南称龙头,北为龙尾,山势并不突兀,既无奇峰怪石,更少清泉瀑布,堪称其貌不扬;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多少年来,龙山不负上苍之望,以其神奇的传说、独特的古迹、幽美的景观,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龙山文化圈。
龙山遗址出土的沟纹砖
龙山的传说轶闻
龙山,之所以名之为龙山,与一个上古的神话传说有关。
相传,在夏朝大禹治水的时代,世上龙多,致使华夏大地到处出现洪灾。当时,仅渤海就有十条恶龙,个个大显神通,呼风唤雨,导致沿海地区一片汪洋,变成了泽国,百姓或逃避山中,或葬身鱼腹。禹王治水来到渤海岸边,率领人们与这十条恶龙展开了决斗。经过不少场厮杀,终将其中的九条恶龙杀死。这九条恶龙的遗体化为山丘,形成了如今的京哈铁路安山村庄以北的逶迤相连的九龙山。这十条恶龙中的老大,身负重伤,冲出包围圈,忍痛向西直奔滦河,企图借滦河的水势潜入大海。就在这除恶未尽,有可能功亏一篑的紧要关头,来了一位尊神,他就是二郎神、玉皇大帝的亲外甥杨戬。他为报十个太阳晒死其亲娘之仇,发誓要把所有的太阳赶尽杀绝。当时,他捉住一个太阳就将其压在山下,使之永不放光。这就是神话中的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话说二郎肩担两座大山,正在追赶太阳,经过这里时,恰逢禹王率众斗龙。他见有一条恶龙逃出包围圈,即将窜入滦河,奔入海中,立刻放出哮天犬,咬住恶龙的尾巴;紧接,挥舞他的三尖两刃刀,砍中了恶龙的脑袋,把这最后一条恶龙斩杀于滦河岸边。这条恶龙死后,在顷刻之间化为一座山丘,这就是现在我们见到的龙山。据说,龙山之东八里的团山,之西八里的岩山(在滦河对岸的滦县境内),就是二郎当时肩上所担着的用以压太阳的两座大山落地所留。当时,二郎神由于长途跋涉,鞋中进入了沙土,他放下担子以后,坐于龙头之上小憩,顺便倒出了鞋中的沙土,而那些沙土在转眼之间就化为七级浮屠,变成了龙山塔。
当然,这都是古人为显示龙山的神奇,而杜撰的神话传说了。
天然形成的一条龙
龙山的文物古迹
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 崇祯七年任昌黎知县的孟秋到龙山游览,曾留有一首七律:“七载龙岗始一攀,春风送我入仙关。千回滦水归溟海,万树苍松点翠山。日出扶桑云塔晓,阳来虚谷彩禽闲。山灵应识游人意,每到峰头思咏迁。”详细记述了龙山当时的真实面貌。当然,时过境迁,孟秋诗中所描述的仙关、滦水、苍松、翠山、云塔、彩禽等,有的至今尚存,有的早已湮灭,有的则仅空留遗址了。
有人认为前燕的君主慕容皝在魏晋时在“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的“福德之地营立宗庙宫阙”所建的“龙城”,就在如今昌黎县境内的龙山一带。而实地考察,说靖安即古之柳城,史存争议;而龙山之西全是河套沙地,根本看不出有任何“福德”征兆,更无宗庙宫阙遗址。实际上,慕容皝所建的“龙城”,在今之辽宁朝阳,史家早有辨析。昌黎滦河沿岸的龙山一带,虽从未建过宗庙宫阙等宏伟建筑,但以龙山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圈,却同样熠熠生辉。龙山的文物古迹颇多,摭其大与奇者有四,即龙翔寺、龙山塔、鱼骨井与孙庄怪树。
龙翔寺建于龙山南端的“龙头”上,寺内正殿供奉佛祖如来,因而当地人俗称龙翔寺为“我佛庙”。寺内有一眼古井,全为凿穿山石而成,深有七八丈,由上观下,井水仅碗口大小。其井之深为当地之最。当年的龙翔寺香火鼎盛,庙会宏大。如今,寺庙早已拆除,寺院所在地改设为龙山小学,校内遗有龙翔寺碑三通,主要为晚清年间所镌。
展七级、高百尺的龙山塔,矗立于龙翔寺西的峭壁边缘,为青砖建筑,内为实心。其高不及昌黎城内的源影寺塔,但外观极其相似。据塔学专家考证,源影寺塔建于辽金时代,风格酷似源影寺塔的龙山塔,亦属辽金时期的遗物。龙山塔与滦河西岸的岩山塔相互对峙,世人称此景观为“龙山塔峙”。当地留有一则古谚:“拆了龙山塔,没了岩山桥。”此谚可以印证,龙、岩二塔是为震慑滦水泛滥而建。龙翔寺改建为小学后,为保护学生安全,龙山塔于1956年拆除。拆塔人回忆,塔中曾拆出大量经卷。而岩山塔则毁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鱼骨井,坐落在龙山脚下的朱各庄村中。民国版《昌黎县志》卷三载:“西朱各庄井旁石上如鱼骨,其色青,鱼骨色白,骨纹、骨节宛然天成,土人因名为鱼骨井。”笔者曾到实地考察,目睹鱼骨与志书所载不悖。该青色砌石约二尺许,为长方形,砌于古井北壁,距上井口约五六尺,白色鱼骨有头有尾,有梁有棘,镶嵌在青石的中间,宛如医院透视所摄的X光片。整个鱼骨化石长约尺许,状类鲤鱼。其为古生物化石,年代久远所致,不足为奇;奇就奇在,该鱼骨不是出在河滩海底之中,而是镶嵌于石内,不知当时是多么巨大的外力,竟把在水中的鱼硬嵌于石中。就此而言,此鱼骨井中的鱼骨化石,不仅堪称古生物化石的珍品,更是生物科学界研究生物进化的旷世标本。可惜的是,古井废弃后,历经“文革”的浩劫,此鱼骨竟已荡然无存。也不知是哪个有心人将其视为奇货,据为己有了。对于鱼古化石的丢失,龙山人无不痛心疾首,扼腕长叹中有人吟出一首七绝,云:“鱼骨化石出龙山,历尽沧桑井壁嵌。坐失治下旷世宝,空余护宝吃水官”。
民国版《昌黎县志》卷二载:“龙山:县西六十里,上有塔,下有莲池百亩。”如今,塔已拆除,百亩莲池也难寻痕迹了。不过,龙山南端的孙庄却依然遗留有一棵奇树。在孙庄村西的一块坟地里,坟丘上长有一树,高有二三丈,但树干颇细,仅碗口大小,呈灰白色;树冠展有二十余尺,叶似丛生藤类植物,满树遍开白色小花。当地传言,行人不得靠近此树,若身沾其树,尤其是花落头上,头发就会变白。为此,恋爱之中的青年男女对其望而生畏,称其为“怪树”。多年来,人们因不知其树为何种何名,多干脆称之为“灯台栗子核树”。“灯台栗子核”是龙山人戏谑莫名其妙的人和事的常用语。灯台与栗子是毫不相干的器皿与果品,按说是很难联系在一起的。这主要是因为,龙山一带的人,多戏称脑筋迟钝的人为“灯台”;至于“栗子核”,是说傻子吃栗子,仅吃栗子外皮,而把栗仁当成像桃、杏里的核子扔掉。正因人们对这棵怪树莫名其妙,就套用傻子的故事而称之。试想,多年的藤类长成参天大树,本已为世所罕见,何况又生在贫瘠的河套沙砾之中,想必这是龙山灵气的滋润孕育而生的奇珍怪异吧。
历史遗存
龙山与石门十景
民国版《昌黎县志》卷三所载的《石门十景》,依次为“石城云集”(该景在六阴山东峰之上,南与龙山相望,山顶有巨石所砌的石城,广阔约一里,南面有城门,每逢天阴则云气缭绕,城下有古寺名为“云居寺”)、“书阁清声”(即“夷齐读书处”,为古孤竹国遗迹)、“石峰拔地”(即今石门镇东平地陡起的巨石)、“窣堵留踪”(为石门镇北庄坨村东山坡上一塔,高约三丈,相传吴三桂幼时在学塾殴伤同学逃至庄坨树,给张姓人家牧羊,与群牧童嬉戏而筑成)、“卧牛蕴翠”(是说里各庄村东卧牛山东坡有一条白色石带,人们谓之为“翠石”)、“撑虎悬碑”(是说卧牛山北的长山东坡,有一似碑巨石,虎经常在巨石上蹭痒)、“笔矗凌云”(在跪儿岭西,有石岩高百余尺,下临滦河,罕有能登者,其形似笔,阴天常有云气弥漫其上)、“温泉映雪”(是说庄坨村西南有温泉数孔,长年喷涌、严冬不冻、旁映积雪、内长绿苔),还有“龙山塔峙”和“鱼骨成石”(前文已经介绍)。这“十景”都与龙山一脉相连,有人或问:石门镇属卢龙县之地,石门十景与昌黎的龙山有何关联呢?须知,如今的卢龙县南部石门、木井、蛤泊等地,新中国成立前均为昌黎属地,是后来划归卢龙的。
龙山文化圈涵盖十景之地,景与景之间相互重叠,风格一致。那么,为何不称“龙山十景”,而称“石门十景”呢?原委须从修建铁路说起。
中国的铁路发韧于唐山,到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0月通至昌黎。20世纪50年代,尚有健在的老人,亲眼目睹过当年修路的盛况。据老人们回忆,修路前先勘路址,插旗定界。当时,津榆铁路在修建由古冶通往山海关的铁路时,滦河东岸的选址,不是现在的走向,而是西由滦县岩山架桥跨河,奔向河东龙山南麓,再向东行,即由现在的石门车站之南的里各庄、相公营村南穿过,再向东由团山南麓东去。这一路址与如今的京哈铁路相距约有四五里。当时,路址各段遍插三角红旗,工程技术人员进驻龙山的龙翔寺中,在龙山南麓建立车站指日可待。后来,因当时的建桥技术落后,滦河铁路大桥两端必须和滦河两岸山底的岩石相连,而滦河西岸的岩山距滦河东岸的龙山跨度太大,不得不改建在滦县的偏凉汀与昌黎的武山之间,修建了现存不用的龙门铁桥。当时修筑的津榆铁路,也就随桥改为现址,在石门修建了车站。石门建站后,百货流通,商贾云集,一跃成为滦河东岸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惜,龙山之“头”因建桥未成,铁路北移,建站成为泡影,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就失之交臂了。这就是龙山文化圈所涵盖的十景不称“龙山十景”,而称“石门十景”的主要历史缘由。
奇特的怪石
人才辈出的龙山
古人云:“仁者爱山。”反之,山亦育人。多年来,受山之灵气熏陶的龙山人,堪称人才辈出。
远的不提,仅在科甲取士的清代,围绕龙山的诸村,几乎场场都有读书人考中秀才,并有在乡试中考中举人者。上庄村的李举人,是名贯冀东的鸿儒,与乐亭“京东第一人”史梦兰通称“南史北李”。里各庄村的“龙东散人”孔繁纯,既是书画家,又是当时的名医。其子孔祥真子承父业,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民国年间以医道名贯奉天(今沈阳),从而作为张作霖的私人医生而为帅府的座上宾。九一八事变后,他拒绝给日本人看病,为避日本人迫害而回家务农。解放后,他曾任靖安医院的院长。
时至今日,坎上村的李文章,已成为部队正师职的歌唱家。他的一曲《北京颂歌》,响彻大江南北。洼里村的赵砚臣,为天津音乐学院的教授,当代著名二胡教育家,名贯海内外的民族器乐界泰斗。至于各地与本地的文化艺术界,更是大有龙山人在。由此看来,龙山之地堪称人才辈出。
龙山小学校园
人才辈出的龙山文化圈,按地理位置而言,处于以卢龙为中心的孤竹文化与昌、滦、乐人凝聚的老奤文化的交汇处。因此,可说龙山文化圈既有孤竹文化的清醉古朴,又有老奤文化的绚丽多彩。
文图:100个视角看昌黎编委会
编辑:陈思萤
编审:王守娟
终审:刘广敏 孙亚明
昌黎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