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嘉峪关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其雄伟壮观的景象,每年都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到此一游。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嘉峪关上存在着一块令人匪夷所思的砖头,它就那样孤零零地立在城墙之上,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从没有人敢移动这块砖头,这是为什么呢?
倭寇侵袭,急需整顿
这事还得从嘉峪关建造的时候开始说起。话说明朝自建立后,边境就没怎么太平过,遭到了吐蕃满速尔兵三番五次的侵袭。但当时的嘉峪关一带环境极其恶劣,军队整治不佳,很难抵挡威胁,给当地带来了非常大的伤害。
为此,在弘治年间,明廷在当地设立了兵备道一职,专门用来整治军队,同时,朝廷考虑到武官大多疏于文墨,缺乏才学,于是又增设了兵备道参政使一职,让文官来掌管当地的政务。根据史书的记载,兵备道参政使这一职权力相当之大。他们不仅要操练兵马,还要负责修筑防御设施,处理地方纠纷,储备军粮,掌管财物,说他是当地的“土皇帝”一点都不为过。
当时,有幸成为这“土皇帝”的,是一位叫做李端澄的河南人。李端澄为人正直,政务清廉,深受赏识,因此成功当选。这本来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毕竟在嘉峪关一带,自己的权力要比现在高出不少。但等他真的到了嘉峪关之后,瞬间就傻了眼,因为他从没有见过如此荒凉之地。这样寸草不生,破败不堪的地方,要如何整顿呢?
重新规划,召集巧匠
若想解决边境治理的难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嘉峪关的防御强度。当时的嘉峪关,只是一座简单的土堡,就像大洋中的一片孤岛,很容易被包围侵袭。为此,李端澄决定重新修建嘉峪关。如此浩大的工程,只靠蛮干是不行的,必须要使用“巧劲”。所以,李端澄召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来一同出谋划策。
建造的过程中自然是出现了很多的难题,但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这些问题一一化解。比如,当地地势险恶,山高路远,靠人力运输砖石效率太低,于是工人们利用当地气温低的条件,在路上大量洒水,结成了一条冰道,将砖块滑到了关城下。再比如,嘉峪关要建造一面高达九米的城墙,靠人运输太过危险,于是工匠们在城内四处招募山羊,在羊群的帮助下,砖石很快就运到了城墙上。
虽然众多问题迎刃而解,但当时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让李端澄非常头疼。重新修建嘉峪关,必然是需要大量的砖石,但这砖石的数量要怎么估算才能不至于太浪费呢?这时,一个叫做易开占的匠人站了出来,自信的说,只要能够画出城墙的草图,自己便可通过比例准确算出结果。
果然,没过多久,易开占便有了答案,凭借此结果,李端澄顺利向朝廷要来了建筑经费,易开占也获得了嘉奖。
惹人嫉妒,机智解决
原本,易开占积极献策是一件好事,可这种高超的智慧偏偏引来了施工主管的嫉妒。在易开占获得奖励之后,主管郝空当众恶狠狠的说道:“既然你觉得自己的计算结果没有问题,那我就把砖石全部给你使用,但这些砖石只能是正好用完,假如有不足或者剩余,那就砍下你的头来祭城,你觉得如何?”
听到这话,旁人都是一身冷汗,而易开占却淡定自若,似乎无所畏惧,带领着匠人们继续筑城垒墙。然而,就在工程刚刚结束,大家正准备休息的时候,郝空带领着一名工匠,大步流星地走来,用看笑话的语气说道:“这里有一块多出来的砖头,你准备怎么办呢?”
谁知,易开占丝毫不慌,他淡定地把砖石接了过来,转身放到了城墙的顶部,向众人宣布道:“此砖名为定城砖,有它在,城墙才不会轻易倒塌。”听到这话,郝空无可奈何,灰溜溜地逃走了。毕竟,万一他拿走了砖石,城墙有什么闪失,自己岂不是就成了千古罪人。
后来,这个故事流传越来越广,在600年的时间内,嘉峪关上驻扎过无数的军队,可任谁也不敢对它轻举妄动。至今,这块砖仍然存在于嘉峪关,不少游客都冲它而来,只为看一看它的沧桑模样。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