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著名的佛教,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在我国汉代初期传入中原,南北朝的时候,因为皇帝的信奉,达到了在我国的第一个高峰时刻。由于我国本土道教的势微,它成长为与道教并驾齐驱,甚至略有胜出的我国主要宗教信仰。
这一点从名山大川中,数不清的寺庙数量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占据了很多风景秀丽的福地,每当旅游旺季,都会有很多游客进入各大寺院参观和祈福。作为出家之人,每一个寺庙中的等级制度还是很严格的,下至一个小沙弥,上到一庙之主,来不得半点马虎。
不过,令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对于庙主的称呼,常常听到“住持”和“方丈”不同的两种叫法。那么,这两者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的话,二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住持的含义
住持这个词语,是一位高僧所创,他就是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他是第一个奉他的老师为“住持”的僧人,而“住持”则来自《圆觉经》里面的:“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用俗家的语言解释,就是身在此处,心持佛法的意思。根据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担任这个职务的僧人,必定是常驻于寺内,并非行脚或游方僧人。
在寺庙中,住持不仅要住在寺内,而且本寺的一切事务,上到庙宇从无到有的建立修缮,下到弟子的日常生活、吃穿用度都要过问,基本相当于一家之主的地位了。
作为一个寺庙的当家人,不但要管理寺庙,还要掌管寺内所有出家僧人的生活和修行。当然,如果实在比较大的寺庙,或者历史相对悠久的地方,自住持以下,还会有分管各个方面的细分院所。
以少林寺为例,其中就包含掌管典籍的藏经阁、掌管膳食的香积厨、超度前辈高僧的舍利院、培养高僧大德的证道院等等。由于少林僧人习武,所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要加上教授初级弟子武功的罗汉堂,以及精研高深武艺的达摩院等。
因为结构严谨且体系复杂,就充分体现出掌管一个寺庙的繁琐和不易。但这也从侧面烘托出,成为一寺之主的住持,地位有多高。毕竟在一个大的寺庙,大小僧人的数量少则数千,多则上万。
掌握着如此多人的未来命运,无论身处世俗还是方外,都算得上是一个位高权重之人了。所以,很多住持因为寺庙的香火繁盛,得以受到当地权贵、官员、甚至皇帝的重视和封赏。往往他们的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到朝廷或地方的政策,这一点并非耸人听闻。
方丈的意思
而方丈这个词,最早见于道教典籍,意思为仙家居住的仙岛名字。佛教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并不是指某个神秘所在,而是指居所的大小。据佛家典籍记载,佛门高僧在印度传教之时,容身的禅房面积只有一丈见方的大小。
除了含有出家人对于物质并不看重的意思之外,也暗指身居陋室,心怀宏愿。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身居陋室”的职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方丈的职责范围还在住持之上。
和住持掌管所有寺庙相关的一切相比,方丈除了需要过问这些琐事以外,还肩负着传道解惑的最大责任。众所周知,宗教的最大目的,是尽可能广泛的传播自身的教义。
一旦教众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作为本教中的相关从业人士,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目标。所以,如何精研本教教旨,提高自身的佛法修养,进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让佛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可以更广泛的传播到更遥远的地方,就是作为方丈最大的任务。
换句话说,比起不得不面对“俗事”的住持,方丈的工作需要佛学修为的比重更大。而编撰典籍用以传播,和其他教派交流思想,争夺有限修行资源的高僧,通常出自这一职务中人。
除此之外,方丈和住持还有一点最大的不同。住持通常负责管理一庙所有的人和事,而方丈所负责的很可能不止一个寺庙,而是一个地区的佛学代表。这一点也决定了,方丈不能轻易的担任,必须由全部僧人共同推举。在现代社会,这个职位则需要国家授予荣誉。
佛家的发展
因为佛家传入我国年代久远,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披着宗教外衣,行违法之事的“假出家人”,甚至还有借用出家人名义行骗的骗子。这些恶劣的行为,都对佛教的声誉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所以,在新中国建立后,为了表达自身的爱国情意,中国广大佛教徒集资购买的“中国佛教号”和“中国喇嘛号”飞机,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大放异彩。
1953年和1955年的时候,中国佛教协会进行了两次修改。不但整合了绝大部分佛教徒们的建议,提出新的佛教基础规范,也为佛教在新时代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1954年,我国正式成立了,管理境内各大宗教事务的机构,它们的工作内容包括:保护人们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研究宗教原理,拟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传统宗教遗产和文物古迹等方面。
正式机构的建立,代表着我国的宗教管理正式进入法制阶段,也标志着宗教和我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更加深切的结合了起来。如今的佛门,不同于过去独立于红尘的另一方天地,而是带上了更多的爱国主义色彩。
结语
任何组织都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士农工商都是如此,方外之人也不例外。如果不能适应,那么被淘汰就是迟早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