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掌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勐景来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曼蚌村荣获“云南省2021年度美丽村庄”……自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聚焦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类实施、示范带动、资源共享、成效多赢,组织强、人心齐、边境安、边民富、边关美的局面在这里不断巩固。
打洛,傣语意为“各民族共居的渡口”,境内居住有汉、傣、哈尼、布朗等13个民族,有59个村(居)民小组,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国家距离最近的内陆口岸和最便捷的通道。8月29日,“喜迎党的二十大 推进边境现代化——中央媒体民族团结采访云南行”采访团来到打洛镇边境村寨,感悟着各族群众因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发生的喜人变化。
漂亮整洁的龙利村
齐心协力建设美丽家园
今年4月,打洛镇驻村工作队队员赵敏结束了一年的打洛村驻村工作,来到曼山村曼芽村民小组,迎来新一年的驻村生活。“前不久的曼芽,路面、房屋改造等工程还在不断推进,如今的曼芽,村寨游览道路、村内青砖路面、旅游厕所、通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完成,村寨更美了。”随着现代化小康村建设项目在曼芽村民小组的落地,赵敏感触极深。
刚步入曼芽村民小组,记者便被一幅展示布朗族生活场景的浮雕壁画吸引。曼芽村民小组共有布朗族131户576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布朗弹唱”传承最好的村。在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进程中,曼芽村民小组党员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切实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优势转变为发展进步优势。
沿路而上,独具特色的房屋建筑错落有致;家家门口花开蝶舞,进村道路两侧排水沟干干净净,每家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小菜园的化粪池……“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我们不仅需要‘面子亮’,‘里子’也要美。”曼山村讲解员丁林嫣然介绍,多年来,各级党组织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拉近党群干群关系,组建“乡风文明志愿者服务队”“文化传承服务队”等,冲锋在强边固防、村寨建设、基层治理、民族团结、创新创业的第一线。
党建引领下,曼芽村民小组“闻鸡耕作星光归,秋冬歌舞抵饥寒”“交通靠走,照明靠油,喝水靠背,通信靠吼”成为了历史,村民们也看到了希望。在以环村路为主体布局的村寨全面建设中,大家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其中。“正所谓是干群同心搞建设,村容村貌大变样。”丁林嫣然感慨道。
村寨变美后,曼芽村党支部还积极探索“党建+文化”的新模式,推动基层党建与布朗族传统文化互促互融,将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政策法规和科教知识编排成弹唱歌曲,带领村民实现“精神小康”,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有力助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党员与群众之间双向激励,汇聚成曼芽村民小组现代化小康村建设的强大力量。而这,也是打洛镇推进现代化小康村建设的经验之一。
特色改造自己干,齐心协力建家园。村干部带头拆除自家围墙、彩钢瓦,示范带动群众共同开展村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五化”工程,建立家庭环境卫生“大比武”机制,打造出“村外有作物、村内有美景,庭院花草香、室内卫生好的田园观光综合体;群众通过栽一花一木、砌一砖一瓦,增强“主人翁”意识……广大群众真正融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中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用”的氛围成为打洛镇边境线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千方百计打通致富之路
“先出国再回国再回家。”这是龙利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记忆深处的日子。
龙利,傣语意为“打铁的地方”,这个隶属于打洛村委会的小村寨,国境线长1.7公里,与相邻缅甸曼回村有着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贸易相通的历史渊源。刚进入龙利村,寨门上“极边第一村”五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但龙利村最早并非建在边境沿线。
1996年7月,打洛江突发洪水,淹没了龙利村民世代居住的寨子,村民们达成共识决定整村搬迁。当时可供选择的搬迁方案有2个:一个是搬迁到镇区,另一个是搬迁到国界线附近。
“党支部主动担负起组织群众守护国界线的职责使命,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商议,决定整村搬迁到国界线附近,并于1997年1月完成整体搬迁。”玉儿囡介绍,整村搬迁后,上级党委和政府一直牵挂着龙利村村民的生活。
2020年11月8日建成的“极边感恩第一桥”,便是党和政府积极回应抵边群众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关切、期盼的有力见证。“龙利桥建成通行,解决了出行不便的‘难点’,打通了农特产品卖不出去的‘堵点’,消除了旅游发展的‘痛点’,圆了村民的‘通桥梦’。桥是连心桥,路是小康路,情是党恩情。”这是桥边竖立的木牌上的一段话。
在玉儿囡的记忆里,曾经的龙利村被百余米宽的打洛江阻断,竹桥总是反反复复被打洛江淹没,到打洛镇上要绕行6公里的崎岖边境小道,种植的农产品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运出去,也卖不到好价钱……
“才开始建桥的时候,村里的老人每天都会去看。‘我们的桥什么时候能建好’‘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啊’……”回想起村民们对桥的执念,玉儿囡双眼含泪。
桥好了,路通了,梦也成真了。
当下,围绕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龙利村焕发勃勃生机,村民们迎来“边境稳、日子美”的好生活。
走进龙利村,房前屋后,沟渠井然;一栋栋色彩艳丽的傣族干栏式建筑整齐排列,房檐挂满花盆,墙面贴满独具风情的竹编和彩绘……
龙利村还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培育形成了“橡胶+水果种植+农作物+庭院经济”的特色产业结构,打造出“林中有橡胶、田里有作物、院内有瓜果”的生态经济景观带。村民不用走出去了,采购商直接开车到桥头收购,大家的钱包也越来越鼓。
据介绍,打洛镇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覆盖3个村委会,共含31个村寨。其中,龙利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已完工。
曼芽村群众开展村寨环境卫生维护活动
万众一心守好神圣国土
正如傣语意为“竹林深处的村寨”,走在隶属于打洛村委会的曼厂村民小组,以水果名称命名的村道上,随处能看到“四小园”;种植的菠萝蜜、荔枝、芒果、木瓜、莲雾等10余种水果,让曼厂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果园村。
在曼厂村,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曼厂村巾帼服务队。这支20人的队伍,穿上迷彩服成为了边境村寨的守护者。
“男人守边疆,女人守家园。”曼厂村巾帼服务队队长玉相嫩介绍,早在2014年,在村党支部的牵头下,曼厂村成立巾帼服务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村里联合打洛边境派出所在巾帼服务队基础上成立了巾帼护村队。
当下,曼厂村的男子护村队积极参与到一线执勤堵卡工作中去了,而针对村寨特殊地理位置,巡逻成为了这支巾帼护村队最主要工作之一。玉相嫩介绍,巡逻采取分组轮流的模式,大家要全方位、无死角开展对寨子摸排、在村口值守站岗等工作。
此外,曼厂村积极统筹“党政军警民”力量,健全“党员+N”立体化强边固边防控体系,形成“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群众参与边防管控工作格局。
“民兵+青年志愿者”“巾帼服务队+10户联防”……守护好神圣国土,是曼厂村所有人的共识。
“眼看着我们边境村寨越来越好,我们也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我们跟着党走,绝对不会错。”玉相嫩说。
在打洛镇,这样的坚定信念在每个人心中深深扎根。
边境线长36.5公里的打洛镇,大部分地段无天然屏障阻隔,边境一线便道、捷径较多。为守护好神圣国土,打洛镇边境村寨主动扛起“守住边境、守好国门”政治责任,紧盯“一村(边境村)一线(国境线)一门(国门)”,全力筑牢维护边境安全稳定铜墙铁壁。(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 文/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