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世界。
来到甘肃定西的渭源县,首阳山是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前一站,定西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貌还留在我们心中;转眼之间,我们便投身到了西秦岭高山密林的浓绿里。
首阳山是“陇中名山”,因商末周初伯夷、叔齐避居采薇、守节而死得名。夷齐二人以近乎惨烈的方式(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完成了对理想的追求,其彰显的“忠孝廉节”的精神,也得到了后世的大力推崇。孔子、孟子、司马迁、韩愈等都评价其“圣”、“贤”、“仁”、“义”,古往今来,凭吊者络绎不绝。
全国有好几座首阳山,并且都认为自己才是伯夷、叔齐饿死的那座首阳山。因为历史太过悠久,考证难度也大大增加。
不过东汉班超《幽通赋》中就曾提到:“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阳”。而渭源县在秦末汉初建县时,就名“首阳县”,且归陇西郡管辖。最初,县以山得名,直到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公元551),首阳县才因地处渭水之源头改名“渭源县”。
由此来看,渭源首阳山得名最早,底蕴最深厚,或许更应是历史中的那座首阳山。
来首阳山,我们也正是被这层深厚的人文底蕴所吸引,想来一探究竟。深入其中才发现,这座陇右名山,不仅风光奇绝,还藏着更多精彩的人文故事。
首阳山属于西秦岭余脉,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林深树密、鸟兽聚集、风光秀丽,是陇中著名的休闲避暑胜地。整个山系由十一座山峰组成,层层叠叠,其状若莲,又名“莲峰山”;又因有成群的马鹿出没觅食,当地人称其为“马鹿山”。
我们来时天公不作美,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雨。雨中登山多有不便,不过也多了一份云雾缭绕、仙气飘飘的美。
山顶保留着不少人文遗迹,一棵倒塌的“马武挂鞭树”,十分吸睛。传说东汉杨虚侯马武征西羌时曾驻扎在首阳山下,每次上山休息都会将马鞭挂在这棵树上,于是后人称其为“马武挂鞭树”。这是一棵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紫果云杉,距今已有近2000年树龄,可惜2016年6月29日自然倒塌了。如今树干被放置于一方长廊之下,引得来往的游人啧啧称奇。
八卦楼是首阳山上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其以石墩为基、悬廊凌空,恰似戴在大山顶上的一顶桂冠。其内供奉着观音菩萨,为明代嘉靖年间重修,民国初年复建。
关于八卦楼,其实还有一个十分神奇的真实故事。汉魏以来,首阳山就有众多僧侣信众在此修庙建寺,至元、明时期达到鼎盛,香火旺盛。不过可惜,当年“破四旧”时,首阳山上的所有古建筑基本全部都被捣毁了,只剩一座八卦楼。原因就是当天风雨大作,八卦楼周边台基处爬满了蛇,人们认为是神灵现身,不敢轻举妄动。这才有了这个保存至今的老建筑。
当地老乡告诉我们,蛇爬满八卦楼的事情是绝对真实的,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开凿于南北朝时期的马鹿山石窟。根据介绍,马鹿山石窟分布在首阳山四台东北崖、释迦庵、皇洞、大山等石崖上,共有6个保护点、30个洞窟,整体面积有1000000平方米。
石窟始凿于南北朝,隋唐均有修补扩充,沿用至清代。各窟中原有塑像、壁画等,可惜绝大部分依然毁于那场“运动”之中,现存的塑像基本都是近代重塑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睡佛洞,整个洞窟宽5米,高4.5米,进深8.4米,是四台石窟群中最大的一个。在佛祖涅槃坐像背后,还藏有一个元代圆明寺主持舍利子的舍利塔。
最神奇的是洞窟内卧佛身下的那具神龛,其实原本是一套棺椁。当地老乡告诉我们,这套棺椁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肃庄公朱瑛的王妃所有,当年朱瑛在陇西就藩,朱瑛死后,他的爱妃便在首阳山出家修行,死后,其家人将尸骨藏于此处。
“破四旧”时,有人掘墓将王妃的尸骨推下山崖,许多随葬品被盗走流失。套棺内的凤冠、霞帔等物则存于陇西博物馆。而棺椁则保留了下来,成为曾经历史的见证。
石窟之外的景致,也让我们刚刚稍显沉重的心情变得惊喜。只见擎天古树与悬崖栈道、飞檐古建互为衬景,雨雾缭绕中,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唯有青山长存。这大概也是今年仰慕名山大川,心之向往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