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位持续下降,靠近南岸江边的一块形似乌龟的巨石露出江面;市民闻讯赶来,或远远地隔空合影、或径直登上巨石零距离一探究竟;一时间,东水门大桥下的江岸边前来围观的人群竟打起了拥堂……相信不少市民、游客都还对2020年5月发生的前述一幕印象深刻,“乌龟石”及其上面的龙门浩题刻的魅力也由此可见一斑。你是不是想知道淹没在江水之下的龙门浩题刻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造像到底都有啥?不用着急,官方解读来了!8月30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对外公布了龙门浩题刻及造像的最新调查成果。
1“乌龟石”上题刻及造像共3处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岸区文物管理所8月26日对龙门浩题刻及造像进行调查。现场勘察、测绘结果显示,在被市民俗称为“乌龟石”的巨石上共有龛窟2处(含摩崖造像2尊)以及题刻1处,均为清代。
“这次我们去的时候,感觉整个碛石以及题刻、造像露出水面的程度比以往枯水期要高。”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副主任徐进告诉记者,他们沿着已经露出水面、连通岸边的石梁直接走上了“乌龟石”。
据介绍,龙门浩题刻及造像其实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7年6月-2011年12月)中就已被登记、录入为文物点,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并未能像这次这样对其进行精确全面的记录。徐进表示,根据本次测绘结果,石上的1号龛高1.8米,宽1.5米,龛左右刻对联“共仰慈云依鹫岭,常观皓月照龙门”,横联“同登彼岸”,龛内为一僧人站立像,着僧衣,双手合十。2号龛高1.8米、宽1.65米。龛内为慈航真人像,结跏趺于莲花座上,头戴花冠,手持净瓶,左右刻有对联“海岸驾慈航兴隆感应东西地,云浮现真相顺风香送南北人”,横联刻“清风皓月”,时代为清代。除两龛之外,另外有石刻一则“有求必应”,题记“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四月廿四日立”。
通过现场测绘照片不难看出,即便长时间沉于水下历经江水洗礼,最为吸睛的两处造像依然细节清晰。像1号龛里的僧人站立像硕大的耳垂、逼真的僧衣褶皱、立体层次,以及2号龛中慈航真人交叠的手指等等都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2意在保佑行船平安、避灾祈福
此前登上过“乌龟石”,或是仔细观察过相关图片的市民应该记得,前述提到的两个龛窟及其对应的造像都是面朝长江江心。再结合内容,其开凿具有保佑过往行船平安、避灾祈福之意就已经很明显了。
徐进告诉记者,像1号龛的对联“共仰慈云依鹫岭,常观皓月照龙门”中,“慈云”“鹫岭”都是佛教用语,其蕴含的多种含义大多也和佛法、佛教寺庙、佛陀说法圣地等息息相关。“我们重庆就有两座慈云寺:一是九龙坡区走马镇慈云寺,历经宋元明清,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12年对其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还有一处就是距离龙门浩不远的南岸区慈云寺,现在也是全国重点寺院。”而下联里的“龙门”自然和与被誉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的龙门浩月有关。
而2号龛的对联“海岸驾慈航兴隆感应东西地,云浮现真相顺风香送南北人”里的“慈航”则应该指的是慈航真人。徐进表示,慈航真人坐镇于航水路径之上,其保佑平安的寓意明显。对联中的“感应东西地”“香送南北人”也都是此类祈福信仰。
3类似题刻、造像极富重庆特色
在徐进看来,整个龙门浩题刻、造像完全可以用极富重庆特色来形容。首先,它是著名的古“巴渝十二景”中“龙门浩月”的一部分。而“龙门浩”这个已经被重庆人说得烂熟的地名其实本身就足够特别。
徐进提到,根据清康熙年间,刑部尚书王士禛(祯)所著的《蜀道驿程记》所述:“操小舟由龙门登岸,龙门者,江滨积石,中断如门,俗谓龙门。浩,巴人谓小港为浩。”这里“浩”指的就是江中被长长的碛石隔开的狭窄水域。在南岸龙门浩,上从盐店湾向下延伸至野猫溪有两条巨型的碛石长达数里,中有断石,就像浩口打开的一扇宽约五六丈的天然石门。浩外江水湍急,浩内则水波不惊,是适合船舶停靠的良港。入夜,皓月当空,倒影进平静如镜的浩内,这便是“龙门浩月”的美景。
“它是重庆地区中小石窟的代表。”徐进说,值得一提的是,类似龙门浩题刻、造像,还有如巴南佛爷梁上的摩崖造像等这一类枯水石窟,都可以说是重庆的一大特色。近期,不少枯水石窟露出,及时开展测绘记录、现状观察记录也是一种保护方式。“众所周知,重庆的水路、航道非常丰富,古人在不少江段的石梁、江心洲上都留下了石刻造像。这在其他地区是较为少见的。这也是龙门浩题刻、造像成为人文景观的一大关键。”
据介绍,本次调查收集到了详细、精确数据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也专门为龙门浩题刻、造像进行了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建模。徐进说,“有了建模对整体环境的展现肯定就更精确了,采用数字测量技术是石窟考古报告全面、科学、系统地反映调查成果的要求,对遗迹总图、平面图、剖面图、各壁面详图等测绘成果的制作具有积极意义。”本次测绘也进一步完善了全市石窟调查的相关资料、数据。据上游新闻
新闻链接
清代石刻“凤凰滩”再现真容
受前段时间高温天气影响,长江丰都段水位大幅下降。在丰都县龙孔镇凤凰村,常年淹没在江水之下的清代石刻“凤凰滩”时隔20多年再现江岸。记者第一时间跟随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人员近距离观察石刻情况。在现场,记者看到,石刻上的“凤凰滩”三个大字以及“大清光绪元年孟春书”等小字清晰可见,工作人员正在对石刻开展拓片作业。
据了解,当地一直有“凤凰滩、凤凰滩,十船过路九船翻”的谚语。丰都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重新露出江面的石刻是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初,举人何榮樾路过凤凰滩赴河南上任时所书。“凤凰滩”是1987年确定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凤凰滩”石刻经测量,当时距离水面约10米。随着三峡水库的蓄水,石刻被江水淹没。今年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导致水位持续回落,时隔20多年,“凤凰滩”石刻才又再现江岸。目前,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正有序展开。据第1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