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窗外的意大利》是这样评价这个国家的:“有太多的风格以至于不能堕入地狱”,却又因“太过混乱无序因而和天堂无关”。前半句形容西西里,再合适不过。
我去过四次意大利,正好是春夏秋冬四季。西西里的秋天,比北方要迟得多。就聊聊那一年秋天,西西里的首府巴勒莫(Palermo)。
作为地中海第一大岛,西西里复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复杂的历史,三千年来,这里先后被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普鲁士人,诺曼底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统治过,给这个岛屿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迹,同时也留下了混杂着亚欧非不同血统的民族。绵延不绝的海岸线上,遍布着每一个时代留下的印记,无数次的破败与复兴使得这里的建筑流露出一种残破而又倔强的美。
而巴勒莫作为首府,就是这些历史故事的缩影。
老城区的旅行很简单,基本都在步行范围内。两条主街分割成了四块区域,主街的交汇处,就是四角广场(Quattro Canti),也是巴勒莫最典型最登峰造极的巴洛克艺术所在地。
四角广场建于1608-1620年间,由四座向内凹陷的弧面建筑合围而得名。虽然外部结构相同,但底部喷泉、二楼、三楼壁龛里的雕塑都各不相同,分别是巴勒莫的四位守护女神、四位西西里的西班牙国王和代表“春夏秋冬”的四季女神。
四角广场不远处,就是普雷托利亚广场(Piazza Pretoria),广场标志性建筑就是一组巨大的喷泉,来自佛罗伦萨的圣克莱门特宫花园,1574年被巴勒莫买下运到这里,除去运输中的损耗,目前有48座雕塑,形象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包括十二主神、海神等。但当时的巴勒莫民众认为喷泉周围的人像裸露身体,十分不雅,就用布将其掩盖遮挡,也就有了喷泉的名字——“羞耻之泉(Fontana Pretoria)”
公元1061年,来自北欧的诺曼人入侵了西西里,赶跑了阿拉伯人。从此催生了岛上特殊的建筑群——阿拉伯-诺曼建筑风格。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勒莫及其周边城市的一系列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为:巴勒莫的阿拉伯-诺曼风格建筑群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Arab-Norman Palermo and the Cathedral Churches of Cefalu and Monreale)。
共有9座建筑,其中7座在巴勒莫、1座在蒙雷阿莱、1座在切法卢。
比如这座“查理五世新城门(Porta Nuova)”,城门上雕刻的人物形象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欧洲人,深眼窝,胡须,头巾,都带有阿拉伯人的风格。它属于诺曼王宫建筑群的一部分,是1535年为迎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此举行入城仪式所建的城门”.
巴勒莫大教堂(Cattedrale di Palermo)始建于1184年,欧洲盖教堂都是有点钱就修一点,城市几次易主,建筑风格也就几经修改:13世纪的哥特式、15世纪西班牙风格的大门、文艺复兴时期的钟楼、17世纪的巴洛克圆顶……就成了今天看到的样子。教堂前方的雕塑是巴勒莫的主保圣人圣罗莎莉亚(Santa Rosalia),曾帮助城市战胜了黑死病。
教堂内部有多位西西里统治者的棺椁,地面上从北向南有一条铜线,建于1794年,是巴勒莫最早的“日晷”。两旁镶嵌了十二星座,不同月份的阳光照射在不同星座上。
1599年,巴勒莫嘉布遣会的修士们尝试将一位刚刚去世的修士制作成木乃伊,很快吸引了当地富人贵族,他们认为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惜花重金购置服装,计划死后将尸体陈列在地下墓穴。直到1880年,木乃伊的制作被禁止,大量木乃伊被保留在这座“巴勒莫嘉布遣会修士的地下墓穴(Catacombe dei Cappuccini)”。
墓穴上下两层,保存了17-19世纪约8000具身着盛装的木乃伊尸体,它也被列为世界十大神秘墓穴之一。
今年是《教父》公映50周年,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是永恒的经典。三部曲中最后的场景,其中一幕就发生在马西莫剧院(Teatro Massimo)外的台阶上。它是意大利最大、欧洲第三大剧院,仅次于巴黎和维也纳。
一座城市,最能体现它本来面目的,莫过于市集。
巴勒莫的集市破旧且复古,融入了西西里的历史和文明。其中最大最著名的就是武奇利亚市场(Mercato della Vucciria),污水遍地、小偷横行也让她臭名昭著,据说摊贩还要定期缴纳“保护费”。但也正因这里汇聚了丰富的农产品,被评为世界十大美食市场之一。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