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山、翻坪岭,两山对峙,嵯峨绵延,为漫山的百年古茶树提供着温暖的依偎;一条条溪流从青山深处淙淙涌出,汇成磅礴奔流的同民河——习水县同民镇兴隆村就静静躺在这片山遮、树荫、水绕的绿毯上,尽情地享受着这天赐的和美静好。
公路蜿蜒盘旋,梯田层层叠叠,一栋栋黔北民居在绿海中耀眼炫目。一棵参天蔽日的古茶树,摇曳着苍翠枝叶,守候在村口,似要给人讲述它的百年旅程和村子的沧桑巨变。
这个昔日的省级深度贫困村,何以蜕变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这方水土为何如此和谐安宁、民主文明?记者再访兴隆村,进农家,入田间,体验兴隆人用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生动实践书写的乡村振兴答卷。
以法治“定理止争”促和谐
“过去,这片山林就一直是杨华强、李守花、杨诗浪三家在承包……”“通过村里反复调查,村民们证实,我们得出结果:篱笆岩千的这片山林,属于杨华强、李守花、杨诗浪三户拥有……大家举手表决。”
7月13日下午2点,在兴隆村办公室外,骄阳似火,知了叫得震天响。室内,七八个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二组村民杨华强、李守花、杨诗浪三家山林地纠纷。
历经一个多月调解,这起14年前签订的山林用地协议引发的纠纷最终平息。
杨华强、李守花、杨诗浪如愿得到林地。这是兴隆村今年化解的一件“老大难”问题,村党支部书记李敏对法治乡村建设前景看好。
地处同民镇西南部,曾是省级深度贫困村的兴隆村,过去一度面临乡村治理难题。2008年,林权改革,确权到户,三家共分到31亩林地。2011年,村里在清理山林时,有村民反映,以1982年的依据,他们三家的山林地应该划归到集体。2012年,通过群众会,三家山林地被划入集体,直到2017年这3家又提出山林地归属问题,表示对当年决议不服。
今年7月,镇、村调解组织主动介入,专业律师向村民解释山林地和林权的有关法律,调解员向村民陈述这些年林权改革的变化,村里也通过反复调查,并依照相关法律和政策,重新将山林地划归给他们。
兴隆村村委会
“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杨华强的妻子许贵连说,遇到难事还得找法律。
以前解决纠纷靠人情,但有时候行不通,让矛盾越积越深。进入法治社会,兴隆村在村民治理中引入法治思维,让法律进村、法律进户,每年召开法制宣传会议平均90场次。
“依靠法治为乡村振兴各项事业保驾护航,形成了公正清明秩序的乡村才更美。”村党支部书记李敏说。
以自治“共治共享”兴产业
谈起村庄这几年的变化,村支部副书记文祖远的话匣子就收不住。“前些年,村民出门靠走,联系靠吼,取暖靠抖,村子没有像样的产业。”文祖远说,这几年村里探索“四议两公开”模式,形成了村民共同出谋划策、同心协力发展的良好局面,如今,古茶树产业已蓬勃发展,“稻+鱼”产业正全力推进。
文祖远口中的“四议两公开”,即“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目的是对村支两委的重大事件决策进行民主讨论,民主表决。
兴隆村二组村民召开群众会
“特别是产业发展这块,都是村民们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最后形成决策。”同民镇副镇长曹廷说,像古茶树、“稻+鱼”,就是乡亲们自己议出来的产业。
兴隆村位处黔北大娄山支脉,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乔木型古茶树,村域内分布的大片纯野生古茶树群,便是大地赐予的资源禀赋优势。
囿于交通闭塞,古茶树一直养在深闺少人识。“村民过去都是自采自食。拉出去卖的想法苦于运输成本高而止步。”文祖远回忆。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村里修建硬化通组路13.81公里、小康路2.36公里、连户路2.45公里。路通后,在镇党委领导下,村民开始商议,如何依靠产业脱贫致富?立足五个村民组实际,草莓、香蕉、蜂糖李、晚白桃、古茶树、“稻+鱼”等产业项目摆上议事日程,让“群众所盼”和“政府所干”实现同频共振。
兴隆村村民正在管护茶树
今年,在合作社和三、四、五组村民的努力下,960余亩古茶树收了4000多斤茶叶,产值达20余万元。而一、二组的村民,则在夏季发展“稻+鱼”,冬季种植油菜花。
为壮大“稻+鱼”产业,一、二组村民集体商议后,从2020年开始,联系100余户村民自愿拿出田地,硬化了3公里的田坎。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往往事半功倍。”同民镇党委副书记舒家龙说,产业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村民在参与中增强了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培育了基层群众的民主习惯。
如今,在兴隆村以组为单位,构建起村民自治组织“微单元”,各组群众参与村组产业发展更主动、更积极。村里的大小公共事务,均纳入了民主讨论、表决程序。
以德治“守望良俗”淳民风
兴隆村一组村民组长周先有个特殊的身份——村里的“和事佬”,他在村里说话有分量,村民们也都信任他。
村民胡继猛和胡继亮,原本是和睦的两兄弟,因修路而结怨15年。2007年,堂兄胡继猛为方便三轮车出行想拓宽连户路,需占用堂弟胡继亮6平方米的土地,可胡继亮就是不同意,一直僵持不下。
直到去年,周先了解情况后,几次登门沟通,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由胡继猛支付1000元占地赔偿费给胡继亮,胡继亮才终于松了口。如今,两兄弟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乡贤、老模范,村里的这‘五老’协助村委会做村民思想工作,效果还真不错。”周先说,为让兴隆村更和谐美好,大家坐下来面对面聊,互信多了,抱怨少了,那么村里的工作开展自然就顺利了。
兴隆村村貌一角
近年来,兴隆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坚持党建引领和党员干部先锋示范,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培育“孝老敬老、遵德守礼、勤劳节俭”三种社会风尚,实施德治,先后评选“五家一美五好”典型55户,以道德力量规范村民道德行为。
如今在兴隆村,一种崇德向善、向上向好的良好风尚,正在转变成村民们的自觉行动。去年7月,三组村民钱勇就主动给村里17名困难老党员和退休村干部,以及6名在校生送去15000元资助款,并许诺为其中一名困难家庭学生承担上学期间的学费。
“过去,邻里间吵架,不少村民端着板凳看热闹。”李敏说,如今,邻里间吵架,大家主动劝架协调。哪家遇到困难,大伙儿都会积极热心帮衬。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在乡村德治上,兴隆村充分发挥“人”这个核心因素做足“德”字文章,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让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形成婚事新办、厚养薄葬、遵道行义的新习俗新风尚。
━ ━ ━ ━ ━
审核:袁航
遵义日报社记者:王胜旺 余祖波 金枭枭
编辑:李京湄、曹妍、甘露瑶
为您
精选
●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报对这些地方予以督查激励!
● 正公示!遵义这些学校和个人拟获全省先进
●【聚焦】“借船出海”!东西部协作助力道真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